杨阳
[摘 要]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新媒体渗透到社会各领域,也将给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带来的一定变革。文章阐述了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12-0056-02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概念,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或通信技术等。现代社会,新媒体已经逐步成为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比如网络课堂、网络购物和网上阅读等,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交都与新媒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新媒体时代,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也使诸多大学生对网络依赖程度极高。这也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和機遇。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因此,充分运用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一 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1 传播主体的开放性和隐匿性
进入新媒体时代,人们更加崇尚自由表达观点,并且可以与他人不同观点进行接纳与碰撞,不同国家、民族和宗教的界限逐渐被打破,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可以更加自由。因此,新媒体时代给人们营造了一个更加多元、开放和包容的环境。
当前,由于其传播方式的优势使得新媒体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而传统媒体的传播却被进一步遭到侵蚀。我们所熟知的报纸和电视等传统的单向传播逐渐被淡化。
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人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表达自己的意志。当然,新媒体时代除了源于开放网络下的自主性和平等性,并且具备匿名性特征。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网民们可以匿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志,但这种隐匿性也会给治理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带来一定的困扰。
2 传播内容的快速性和海量性
不同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不再受制于版面和播出时间的限制,因此其传播内容呈现出快速和海量的特点。网络时代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信息内容简短和更新的速度加快,一切信息均可以最快的速度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比如博客、播客、移动电视、手机媒体等。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来发布消息,使刚刚发生的事情快速地在网上发布,而信息接收者可以随时接收到这些信息,从而激发了接受者对于信息的阅读兴趣。但是由于新媒体传播内容的海量特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信息的碎片化,使很多有效信息也会随着网络传播而逐渐消失。
3 传播方式的数字化和个性化
数字化意味着媒介内容可以和物质载体相分离,这也是新媒体的一个最基本特征。将数据压缩到很小的空间,将复杂的信息转变为文字或数据,然后再通过进一步处理,将它们以图片、文字或视频的形式传递给接受者。在新媒体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传播者会依据信息接收者的喜好来选择为其提供独家的信息。其传播方式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个性化。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接收端成为网络新媒体的重要代表,受到青少年学生的青睐,逐渐成为思想教育传播的重要载体,使得学生的课余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通过这一平台,学生们可以实时了解国内外的重要新闻信息,并且可以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开阔国际视野。
4 传播的流动性和互动性
在新媒体时代,手机由于其携带和操作方便而成为使用率高的移动终端,智能手机的推出使当前人们在网络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由原来的3G和4G技术,马上又将进入5G时代,这些技术使信息技术移动端的空间移动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将来的高科技发展中,信息接收端除了手机外可能会涌现出更多的智能化和传播化的设备。因此流动性是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在新媒体时代,除了可以快速发布信息,还可以在信息传播终端进行交流与互动,这种互动交流可以加快信息交换并且可以增强人们之间的感情交流。
二 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1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的影响
在新媒体背景下,由于对信息传播的监管与审核不够严格,再加上网络信息传播的海量化和快速化特征。大学生群体对信息的接收会更快、更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其增长见识,提高思维水平和改变思维方式。但是由于海量和碎片化的网络信息在数量上可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但是在质量上可能不会对学生的理性判断能力起到积极作用,甚至会起到一定的阻碍。使大学生们过度依赖新媒体,使其思维方式缺乏逻辑,用心领悟逐渐减少,注意力不集中,最终导致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下降。新媒体的匿名性和虚拟性特点,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很多的庸俗、低俗的网络信息使学生的判断能力收到干扰,弱化了其理想信念,特别是一些网络谣言与网络暴力,使大学生得价值观受到巨大的冲击。造成大学生群体个人信仰和价值观的混乱,甚至迷失了方向。
2 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方式的影响
新媒体更新速度较快,大数据等新技术正在逐渐改变着教育方式。当前高等院校对于新媒体利用仍然不够充分,对于微信、微博及网站等网络资源的利用仍处于摸索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关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也要关注其个性发展,以利于更好地交流与沟通。对于年龄较长的工作者来说,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往往使其望而却步,这也造成了学生与其之间的交流沟通不畅并日益疏远,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3 新媒体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增加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其开放性、平等性、自主性和虚拟性的特征,可以使新一代大学生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意志。由于大学生们独立意识较强,对新生事物的接收更为容易,获取信息途径越来越广泛,并且习惯接受各种观点碰撞,对传统的说教性教育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在新媒体逐渐普及时代,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及辅导员面对面交流的单向灌输式教育很难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同时,由于新媒体的匿名性和虚拟性特点,很多的庸俗、低俗的网络信息日益泛滥,高校对这些不良信息的监管和防范显得无能为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1 利用新媒体,转变思想政治育人思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传播背景条件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在新媒体广泛应用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面对海量信息,应该做出积极的回应,把更多有用的网络知识融入课堂教学,采用多样化的微课堂形式,实现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有效衔接,使授课内容更生动、更具有吸引力。
2 依托新媒体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生活是教育的沃土,高校应当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把生活化教育渗透于校园各个领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既具备可行性同时也具备必要性。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一方面,可以邀請知名学者、权威专家和优秀校友到校,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人际交往和创新创业等相关讲座或报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当中。另一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融入到教学和生活等信息之中,可以将榜样人物或校园典型人物做成微视频等。通过上述方法,整合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和资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引领作用。
3 提升师生的媒介素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育过程,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是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关键环节之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均需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突破传统教育方式,进一步拓宽思想教育方法,学习新媒体应用技能,丰富教育手段,扩大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更好地满足和适应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应该首先培养新媒体思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新媒体仅仅作为工具和载体来看待,而是将其即时性和智能性的新媒体的开放、互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二是不断提升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主要包括阅读能力、选择能力、语言能力、工具使用等能力。而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其媒介素养的提高是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大学生媒介素养包括:正确的网络价值观;较高的校园网络安全意识,对网络信息具有较强的鉴别力;规范的网络使用行为和网络自律能力,遵守网络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
4 组建新媒体研发机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当下,大学生的思想既复杂又充满变化,因此可以通过建立新媒体研发机构,汇聚解决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也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例如可以在省高教所或省社科研究机构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旨在研究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该研究机构由省教育部门和宣传部门领导,以省内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和部分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研究人员,以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为中心,设立研究课题,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各高校可以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团队,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为领导,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任教师、辅导员和学生为主要研究成员,针对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开发出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1]夏守信,韩君华.网络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2):62-64.
[2]王晓英.试析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3]徐增鎏.基于新媒体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2).
[4]冯刚.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3).
(责任编辑:张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