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洁
[摘 要]伴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对美的需要也上升到新的、更高的层次。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什么是美好生活,什么是美丽强国,以及如何在实现美好生活、美丽强国中付诸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和行动,美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具有时代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人们在审美时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完整的人。所以只有将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运用美的规律提高大学生对美的认识,培养大学生认识和创造美的能力,实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才能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发展,塑造能够担当新时代大任的真人、善人和美人。
[关键词]美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12-0045-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12.008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我国不再是社会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当前中国社会多方面、多层次、多特色的需要导致了主要矛盾的改变,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生活领域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可以说我国在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上的基础建筑已经超过了思想上层建筑的发展。在满足于现有的物质、精神基础之上,人们憧憬、追求着更美好的生活,对美的需要也上升到新的、更高的层次。正是有了美,人类才会有对生活的热爱、追求和创造。因此,新时代下“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运用美的规律来教育人、塑造人,将美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转换社会“德教模式”,无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研究而又颇具意义的课题。这不仅是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一个新的视角,也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开拓新视角,向内探索美的特征,向外彰显美的动力,从而正确反映时代发展的指向,满足人民的追求和需要。
一、对审美深层功能的价值追问——人的解放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仅仅决定了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同时还决定着适应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程度及性质,它是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而不断进行自身丰富和发展的社会产物。着眼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美”表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之一,旨在提高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实践美的能力,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从表层作用走向大学生的内心沁润;置于社会主义制度之中,“美”表现为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实现,每个人都能胜任本职工作,使社会整体呈现出向上向善向美的氛围和局面,其审美意义旨在“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放眼未来社会,“美”表现为一切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且自由的发展,是以社会中每一个人全面且自由发展为前提条件的。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解放,这不仅是美育的深层功能的价值指向,也是马克思主义始终追求的社会理想,更是全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一)人在审美时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美是人类所特有的认识活动,是动物所不具有的。黑格尔曾经指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他的自由和无限,不把他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所以美的对象既不显得受人的压抑和逼迫,又不显得受其他外在事物的侵袭和征服”[2]。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种解放不仅仅是使人们从经济、政治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从各种异化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如社会三形态说中,人的发展要经历“人对人的依赖,到人对物的依赖,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样一个过程,最终的目标是要使人脱离“对人、对物、以及对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而美恰恰就是异化的对立物。当席勒提出将“游戏冲动”作为艺术和审美的本质时,就预示着只有当人类从各種异化中解放出来时才有美,人在审美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二)人在审美时才是真正完整的人
人的两面性让人呈现出感性或是理性的特征,如果想要把一个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那么唯一的路径就是使他成为能够审美的人。与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美学不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审美教育是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而不是唯一的途径。马克思曾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揭示出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因此,通过美育来沁润人的心灵,使人的智力和品德得到升华,具备认识美、欣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具备健康的、丰富的精神生活,具备德智体美完备的人格,从而成为“对自己本质真正占有”的完整意义上的人。
(三)美育的目的是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
纵观美育的研究和阐述,从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提出“美在理念”、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整一”,夸美纽斯提出“通过艺术教育来实施美育”,到18世纪发生启蒙运动,从伏尔泰提出“培养人高尚的审美趣味”、卢梭提出“遵循人的自然、自由的本性”、狄德罗提出“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等可以看出,他们所追求的社会的理想模式就是建立在这种和谐状态的基础之上;直到德国古典美学家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康德认为,通过审美活动来实现人的理想、社会理想、审美理想的统一;席勒认为,只有通过美才可以走向自由;黑格尔认为,希腊性格的中心是“美”的个性。虽然这些美学家的思想不同,但是有一点大家可以发现,他们所阐释的审美是束之高阁,脱离于实践而空谈的,所传递的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审美教育。而马克思、恩格斯的美育思想则有本质的不同,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美育并不仅仅局限于艺术的领域之中,而是与人类的一切活动相关的;美育的目的不是让人们沉浸在虚幻的精神世界当中,而是在于让人们认识世界的同时改造世界。
二、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全面育人的需要
近10年来,我国把加强美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2013年,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再次强调要“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明确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4]这些无不凸显我国领导人对美育的高度重视,为培养堪当时代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指向。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是必须引起思政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的。
(一)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目的上具有同一性
当前社会中,对美育的理解往往以词害意。一些人提起美育,就仅仅认为美育是美术、音乐的教育,不关乎其他。我们应该认识到美育不单单是指音乐、美术等课程,而是一种美育思想,一种大美育的视角,是要“教会学生善于感受、理解和珍惜美、并且创造美”。审美不仅包括情感之美、崇高之美的感性之美,而且也包括理性之美,即知、情、意的统一,进一步说是美、德、智的统一。美育是培养人格的重要手段,而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种手段,不能代替美育的全部。学校育人的任务是要“把美感和许多世纪以来创造的美变为每个人心灵的财富,变为个人和他人道德关系中的审美素养”[5]。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善人、培养人的重要手段,在终极目标上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德、智、体、美、劳”都得到适当的发展。就此而论,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在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旨在提高人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成为担当时代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美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美育是指人们在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当中,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心灵上的内化,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进行或接受的一种教育。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要加强培养“人民群众为本位”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审美观,并进一步强调了应该将审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极富感染力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通过把美的形象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通过对美的感受与自身原有的对美的认识进行比较对照,对其报以认可和欣赏的态度,从而进入体验美的阶段,对美好的事物反复欣赏、体验和理解,把握美的本质。最终,通过自身的想象,对美的形象进行丰富和深化,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审美观。此时的美育通过影响人的感官到影响人的感情,引领学生从认识美、享受美到创造美,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性的、实践性的活动,又为美育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三)美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打开了新视角
在敌对势力从未放弃与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教条主义和全盘西化思潮的不断涌入和侵蚀的社会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也在逐渐增大。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思想观念多元化、理想信念淡化、伦理道德退化等思想倾向,功利性与审美价值之间形成激烈的冲突。无论是跟大学生聊天,还是对大学生做的社会调查中,均显示出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虽然身处这个最好的时代,有最好的物质资源、最丰富的精神资源,但是他们在精神上感觉不到快乐,甚至于感到压抑,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精神困扰。此时,面对这些情感丰富的大学生及他们现阶段最大的困惑和需要,美育往往能够以其极大的感染力打动、激发他们的真实情感,在影响人、教育人、陶冶人的同时给人以美的愉悦感受,从而全面塑造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育人的过程当中应当注重美育,利用美育的隱蔽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和实效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赋予尽可能多样的形式和色彩,让大学生从自觉的接受,到自为的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过程之中。
(四)美育促进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审美价值的探索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来引导人、培养人,其历史使命就是要立德树人,即立“大德、公德、私德”,树人格健全、勇于创新、有中国灵魂之人,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人,树担当时代大任的时代新人。如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所言:“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6]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也是我们需要挖掘和重视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教育者通过将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展现崇高之美,尊重与培养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取向,注重对大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关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大学生不拘泥于物质的享受和“小我”的满足,而是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和对“大我”的探索,使当代大学生在感受崇高、走近崇高、走进崇高之中,以崇高美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
三、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何以彰显——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见,“美丽”成为我国现代化的必要特征和精神风貌。人们都在谈论美的需要、表达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如何遵循美的规律来陶冶人和塑造人呢?“马克思主义美学揭示了人类彻底脱离动物界所经历的‘物种关系和‘社会关系方面的两次‘提升,在社会实践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历史地表现出人类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因此,符合客观规律性(真)和实现主体目的性而有益于社会(善)这两者相结合,就是美的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所在”[7]。人类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为了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境界。思想政治教育中美育的价值就在于运用美的规律(真、善)提高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培养人们认识和创造美的能力,实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做新时代之“真人”“善人”“美人”。
(一)以美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之“真”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真实的东西,才是美,它不会使人失望,而令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因此,“真”作为最重要的美学因素之一,美必须要以真为基础。首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就应该是真实的、真诚的、脚踏实地的,对所传授的知识和情感的表达应该是“真讲、真信、真学、真用”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受教育者主动跟随和信服。如果作为教育者都没有体现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自己真诚的态度,讲着言不由衷的大话、空话、套话,这样是不可能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和谐的审美关系,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也是对审美判断中真实性原则的违背。其次,“真”往往代表着客观事物及其固有的规律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应该是合乎规律的真,是对历史之“真”的正确诠释,也是对科学之“真”的执着追寻。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是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的,是受当下经济基础影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与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紧密联系的工作,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彻底完成、彻底解决的问题。大学生不可能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觉悟,因此,这种思想只能够从外部灌输进去。在这个外部灌输的过程之中,教育者要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教育和引导学生,提高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要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通过审美的意识、具有美感的方法以及审美化的方式和对于美的追求,使学生在美好的学习环境之中受到熏陶和滋养。
(二)以美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之“善”
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世界”[8]。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看作是一个坚持善的原则、实现善的目的、弘扬善的品格的過程。所谓“善”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对有益于他们或对他们有用的功利价值的追求,人们的这种追求是具有外部现实性的追求,只有人们的要求在客观事物中获得了外部现实性时,善才是一种完成形态的善。首先,虽然我们需要明确 “善”是一种抽象的、目的性、动机性的东西,是与功利具有直接联系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审美活动之中的个人审美的非功利性与美感的社会功利性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之中是相互融合的,在直觉和形象思维中是相互统一的,因此,个人审美应当抛开个人功利的考虑,才能使自身的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个人的审美又总是体现一定阶级、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规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内容是带有一定社会功利性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善”,就是要使人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遵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利益的需求决定思想动机的规律,自觉抵制和克服非主流意识形态、西方社会思潮的侵蚀,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与国家间的利益关系,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以美促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之“美”
“美”不仅仅是人们本质力量的一种感性表现,也是真和善在实践当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具体的、生动的、可以被感知的形象。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审美本身就是带有对美的检视与反思,表现为对美的事物、社会现象的一种选择和向往,它具有一种批判性。因此,可以说“美”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境界的追寻。其次,在当前的文化氛围中,大学生对越来越趋于标准化的审美对象产生了审美疲劳,催化了大学生的审美异化,导致他们往往从个人的喜恶出发对事物的美丑进行评判,出现了以丑当道的病态审美现象。此时,将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十分迫切,按照美的规律,以美促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之“美”。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之“美”不仅仅是给大学生讲解传授我国在历史进程中积淀的美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先进的审美理想。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文化活动,在审美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用美唤起大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用美净化大学生的心灵,提高大学生认识美、欣赏美、享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用美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全面建设更美好的社会。
四、结语
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精神追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之“真”、效用之“善”、育人之“美”,注重培养大学生对于人类、对于社会、对于自然的美和关爱。美育作为一种艺术性、情感性、培养审美能力的、全面育人的教育境界,不仅要通过“物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认识作用,同时也要通过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外化人的行为,发挥出强有力的感染作用,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形成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总之,将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只有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具有艺术色彩的、科学的学科,才能使其成为大学生喜爱的、愿意接受和欣赏的学科,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育人作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同奋斗目标。引领当代大学生追求美好生活,为实现美丽强国而付诸青年的力量和行动,担负起新时代下青年应有的使命与担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0.
[2]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90.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5.
[4]习近平.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N].人民日报,2018-08-31.
[5]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2-7.
[6][德]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39.
[7]楼幻甲,刘芳,张家驹.美学与思想政治工作[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43.
[8]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 [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9.
(责任编辑:滕一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