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建构的深度阅读

2019-01-10 02:06刘云锋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12期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教育研究》《教育管理与领导》《当代教育科学》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教育管理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儒家教育思想与教育文化、互联网教育,出版《教育格言论析》《学校管理理论研究》《学校管理学》《课堂管理探论》等著作,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60余篇被CSSCI收录和引用。

李保强

语言建构是文本之基,也是阅读之基。它有三个维度,一维字、词、句、段,二维音、形、义、感,三维语、修、逻、文。三个维度互相拱卫,辉映成章。深度阅读要求我们从合适的维度入手,选取最能表达文本意蕴的“抓手”进行解析、挖掘和探究,进而品出真意,赏出真趣,悟出真理,发现真美,促进真思。

一、在字、词、句、段中精敲细打

文本构成是由字组词、缀词成句、连句成段成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哪个地方该用什么词、什么标点等,作者都经过认真推敲。分析文意时,教师抓住关键词句,灵活运用增、删、调、换等策略,能引導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有这样一句话:“‘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话写的是春风“温”和“柔”的特点。这个特点比较直观,学生很容易理解,也能充满情感地读,但这种理解并不深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让学生将“母亲”换成“父亲”,读一读,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一读,发现语势很不顺畅,意思似乎也有些别扭。为什么会如此呢?学生经过分析,发现父亲的手是刚劲、粗糙的,与春风的特点不符。这样一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就超出了感性认识,融入理性的成分。

理解到这个程度还不够,教师让学生继续读句子,看看除了“母亲”外,句中还有哪个词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抚摸。”为什么“抚摸”让人感到温暖?如果去掉“抚”字,还让人温暖吗?学生继续品读,发现“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特点,这样写富于人情味,让人感觉不是在写春风,而是在写母亲。

理解至此,已经有一定的深度了,但教师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请以“母爱”为本体,以“春风”为喻体,模仿这个句子的结构说一句话。学生说出了“母爱像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你”等句子。

学生之所以能由浅入深地理解这个句子,是因为教师抓住“母亲”“抚摸”这两个关键词,巧妙地运用了换、删辨读策略,让学生在词语的比较中感受并发现了句子的深意。如果只是简单地问这句话写出了春风怎样的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的理解肯定达不到这种深度。

二、在音、形、义、感中精思细考

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析、辨、揣、咏等策略,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外表,从音、形、义等方面读懂语言的含义。

教学部编本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层层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教师先出示这句话,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义,然后提问:“句中哪个词能表现曹刿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学生经过讨论,认为是“鄙”,并且比较准确地分析出了原因。怎样读出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呢?几个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尝试着朗读,但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将“鄙”字写在黑板上,注上拼音,提示学生“鄙”在句中应读上声,并且一定要上(shǎng)上(shàng)去,而不能读成半上(shǎng),因为读成半上“气”就不足,不仅会使整个句子的韵味荡然无存,而且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曹刿忧国忧民的精神。学生按照这样的要求再次朗读,效果果然大不一样。

语音关乎文本意义。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语音做文章,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大有裨益。

三、在语、修、逻、文中精品细悟

语法、修辞、逻辑、文法是语言的神经与血脉,教师可以通过解、联、拓、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品文本建构之工,悟文本建构之美,进而走进文本,发展思维。

部编本九年级下册的《唐雎不辱使命》中有这样一段话: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教学上面这段话,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含义、翻译句子、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这样教,课堂固然好把控,但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文本。换一种思路,教学效果会大不一样。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并通过小组交流,完成基本内容的学习,包括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以及基础性朗读等。接着,引导学生概括历史上三起著名的刺杀事件并板书:“专者刺王僚,彗星袭月;聂政刺韩傀,白虹贯日;要离刺庆忌,仓鹰击于殿上。”然后,教师话锋一转:“唐雎将这三个事件描述得神乎其神,令人毛骨悚然,用意何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逐渐达成共识:是为了告诉秦王,举头三尺有神明,坏事做多了,当心遭报应。这已经涉及文本内涵的理解了,教师进一步引导:“作者在描述三起事件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语势逐渐加强,从气势、心理两个方面震慑了秦王。理解到这种程度后,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学生自然而然地读出了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唐雎的勇敢和智慧通过学生的声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节选的这段文字在语言建构方面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质:一是句法得体,融理于叙,言简意赅;二是妙用修辞,气势强大;三是逻辑严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示之以威,无懈可击;四是文法巧妙,前后对比,形象如画。教师针对这个特点,从修辞、文法入手,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读出了文段的意蕴,读出了文本的深意。

(作者单位:荆门市沙洋县高阳镇烟垢中学)

刘云锋工作室是湖北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以“搭建研训平台,促进专业成长”为宗旨,以“个人进步、单位受益、事业发展”为目标,以“深度阅读”为主张,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卓有实效地开展建设活动。

工作室主持人刘云锋是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名师、湖北省普通话测试员、正高级教师。刘云锋长期致力于“以读为本”的课堂教学研究,在“深度阅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著有《语言建构的三个维度》《四个角度与四种习惯》等40余篇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