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勋 周世荣 苏燕
(1 浙江人文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3;2 杭州天景水生植物园,浙江 杭州 310013)
长喙毛茛泽泻Ranalisma rostratumt Stapf为泽泻科Alismataceae水生小草本。在研究被子植物系统发育和演化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又是我国主要的濒危植物种之一(王建波等, 1993)。濒危植物迁地保护是把濒危植物的个体、器官、组织等部分移到它们的自然生境之外,有利于其生长繁育的场所进行栽培、繁育和开展相关研究,是人类抢救濒危植物的重要措施之一(张恒庆等, 2005)。长喙毛茛泽泻主要零星分布于浙江丽水、江西东乡、湖南茶陵等地。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自身生物学特性及自然环境条件变化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长喙毛茛泽泻野生资源接近枯竭,处于濒危境地,已被列为国家Ⅰ级濒危保护植物。本研究从分栽繁殖途径研究长喙毛茛泽泻的迁地保育技术,为濒危植物长喙毛茛泽泻的迁地保育提供参考。
试验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17.6℃,年日照时数 1 873.4 h,≥10℃有效积温 4 300℃,年降水量1 484 mm 左右。历史极端低温-10℃,极端高温40.5 ℃,无霜期 300 d。种植泥土为稻田土,种植土深度为15~30 cm,有机质含量中等。
采用分株繁殖的方法,5月份将已经长出挺水叶的长喙毛茛泽泻分株,分别按照1株/丛、3株/丛、每丛5株/丛和10株/丛,从种植淤泥中挖出,切断地下根茎,栽植到大田和容器中。移栽时地下部分带有淤泥。栽植土壤为水稻田的淤泥,pH值8.2,容器种植淤泥深度为12~15 cm。种植密度为1株/丛、3株/丛、每丛5株/丛。10株/丛的种植间距为10 cm左右。栽植后保持水深2~4 cm,按照常规管理。2个月后,统计分株生长数量。
利用Excel 2003,统计长喙毛茛泽泻的繁殖量,计算繁殖系数,并对分株繁殖的生长特性进行分析。容器种植和大田种植分别随机抽取50株,观测和统计数据。
繁殖系数为长喙毛茛泽泻无性繁殖能力的指标。一株(丛)一次或一个生产年内所能繁殖的新株(丛)数量,减去母本数量,得到繁殖系数。
由图1可知,每丛不同数量植株,移栽到口径37 cm的容器中,经过一个生长周期,繁殖系数平均值为5.6;种植在大田中1 m2的方格中,繁殖系数平均值为6.8。在两种不同规格的种植场地中,以5株/丛的分株移栽规格的繁殖系数最高。
图1 长喙毛茛泽泻繁殖系数Fig1 Reproductive coeきcient of R. rostratumt
移栽后的一丛长喙毛茛泽泻,2个月后,分栽繁殖后的生长特性表现为平均可以新生4个新的植株。新生植株的叶片数量基本呈逐级递减趋势,最后一个新生植株叶片最少。纤匐茎长是指两个植株之间的长度,其中新生第2株和第3株的匍匐茎最长,可能是在这个生长时期的外界环境最为适宜。新生植株的最长根长和根量都表现为逐级递减趋势,该现象符合植物生长规律,各植株的最长根长中母株的最长根为11.6 cm,根量为31.2条。
表1 长喙毛茛泽泻移栽后生长特性Table 1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R. rostratumt after transplanting
长江流域长喙毛茛泽泻迁地保育的研究发现,在长喙毛茛泽泻长出3片左右的挺水叶后,采用分株繁殖的方式,5株/丛栽植在水稻田的淤泥土中,保持水深2~3 cm,前期宜光照充足,后期适当遮阴,繁殖系数平均可达5以上。在管理较为精细的基础上,长喙毛茛泽泻可密集生长,一个生长周期,产量最多可达每平方米近万株。
在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的环境中,长喙毛茛泽泻生长良好,无性繁殖繁殖系数高。根据前期试验发现,在土壤贫瘠的环境中,长喙毛茛泽泻的繁殖生长受到较大影响,繁殖系数降低。同时在试验中发现,长喙毛茛泽泻的物种间竞争能力较弱,因此在其保育扩繁时,应及时除草,以保证长喙毛茛泽泻适宜的生长空间和环境。
长喙毛茛泽泻(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