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人员的应对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2019-01-10 06:11:00张晓州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消极效能程度

彭 婷 张晓州 陈 任

(1.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2.铜仁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3.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2)

国家统计局2018年2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3046万人,累计减少685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3.1%,累计下降7.1个百分点[1]。可以看出,国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应该也认识到,贫困人员在自我发展过程中长时间对贫穷相关信息的关注,易诱发其认知能力弱化,负性情绪增加,惰性心理明显,从而更多地将生存与发展的希望寄托于外在力量的援助和帮扶,相应地引发躯体机能的改变及紧张的心理状态,导致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欠佳,造成生活满意度、一般自我效能感等处于较低水平[2-5],进一步阻碍了自我发展。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贫困人员面对困难挑战时能否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进行自我调节,从而促进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提升,对于改善贫困人员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应对方式指的是个体为满足环境要求做出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即个体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顺应环境、调控自我或改变环境实现自身的良好适应与发展,通过采用多种应对方式最终达到与环境间的平衡状态[6]。通常将应对方式分为积极应对(问题指向)与消极应对(情绪指向)两种,并且在面对相同压力事件时,采取不同应对方式的个体可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同影响[7]。已有研究表明,不良的或者消极的应对方式易形成抑郁、孤独、焦虑等不良心理状况,伴随退避、幻想、自责等消极的应付方式[8],而越是积极的应对方式越能游刃有余地解决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状态[6]。

研究者发现应对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有密切关系[9],一般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应对不同的环境挑战需求或者在面对新事物时所持有的总体自信心[10],对个体应对不同情景和处理事情的能力有重要影响。一般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面临重大生活事件时易产生焦虑和无助感;相反,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对自己处理生活事件的能力有足够的信心,在不良情景中的身心发展状况也更为理想[11],即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个体差异。研究表明,个人的直接经验是影响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直接经验是个人最真实的经验,是效能信息最有影响力和最有效的来源,而贫困人员所面临的纷繁复杂的环境和各种挑战,对于他们就是最真实的体验[12]。

那么,他们能够采取恰当合理的应对方式,有利于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一般会使自我效能感得以提升,从而发展出许多不同的技能、兴趣,提高某些方面的能力,使得个体不断进步与成长。已有研究表明,社区空巢老人越是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越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突破困境,一般自我效能感也就相应提高[13],从而有利于对生活充满信心。而大学生群体越是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也就相应提高,对生活表现出更加乐观的态度,从而有助于提升幸福感[14]。不难看出,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重要的心理资源,在个体面对压力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继而对个体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15]。目前,关于贫困人员应对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研究极少。综上,本研究探究贫困人员应对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真实情况,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其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为改善贫困人员心理状况,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提供相关启示。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过程

调查对象选自贵州省不同县的贫困人员,均是在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上的建档立卡农户(贫困户)。由于调查对象不集中且考虑到调查对象身份的特殊性,选用的调查者为精准扶贫第三方工作评估的调研人员,且对问卷内容和实施步骤熟悉,在施测前对其做了统一的指导语及注意事项培训,每次的调查均在当地政府邀请第三方对其扶贫工作成效进行评估时,由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带领入户进行完成,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对不识字的贫困户人员采用访谈调查,问卷当场回收,整个测试时间为20-25分钟。共发放问卷124份,实际收回124份,有效率为100%。其中,男性83人,女性41人;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89人,初中27人,高中或中专4人,大专及以上4人;年龄30岁及以下6人,31-40岁32人,41-50岁41人,51-60岁20人,61岁及以上25人。

(二)研究工具

1.简易应对方式量表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由学者解亚宁编制[16],共有20个项目,采用4级计分。总量表包括2个维度,分别为:(1)积极应对,是反映个体积极应对的特点倾向,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应对能力越积极;(2)消极应对,是反映个体消极应对的特点,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应对方式能力越消极。本研究中20个简易应对方式项目的Cronbacha系数为0.84。

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由学者Schwarzer等人编制[17],共有10个项目,采用4级计分。总量表不分维度,主要是反映个体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所持有的自信心,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本研究中10个一般自我效能感项目的Cronbacha系数为0.89。

(三)数据处理

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首先对量表信效度检验,然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整理。

二、研究结果

(一)贫困人员应对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整体特点

为了考察贫困人员应对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及整体情况,分别用贫困人员应对方式因子中的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总分、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除以对应的项目数,得到应对方式因子中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均分、一般自我效能感均分。然后利用描述统计求得极小值、极大值、均值与标准差。结果见表1。

结果显示,贫困人员应对方式中积极应对方式均分中得分最大为2.50,最小为0.25,平均得分为1.51±0.40;消极应对方式均分中得分最大为2.75,最小为0.13,平均得分为1.50±0.50。并且积极应对方式得分高于消极应对方式得分。贫困人员一般自我效能感均分中最大值为3.20,最小值为1.00,平均得分为1.79±0.51。

表1 贫困人员应对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描述性统计(N=124)

(二)贫困人员应对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

为了考察贫困人员应对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性,以性别为自变量,应对方式各因子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性别在消极应对方式(p=0.008<0.01)与积极应对方式(p=0.048<0.05)因子上均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男性比女性的得分高。结果见表2。

同时,为了考察贫困人员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性,以性别为自变量,一般自我效能感均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性别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均分上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321>0.05)。结果见表2。

表2 贫困人员应对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M±SD)

(三)贫困人员应对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年龄和文化程度上的差异

为了考察贫困人员应对方式在年龄、文化程度上的差异性,以年龄、文化程度为自变量,应对方式各因子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结果表明,年龄在积极应对方式(p=0.002<0.01)因子上均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进一步事后检验发现,积极应对方式在30岁及以下年龄与31-40岁、41-50岁、51-60岁、61岁及以上人口之间存在显著差异;31-40岁与61岁及以上之间存在显著差异;41-50岁与61岁及以上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年龄在消极应对方式(p=0.780>0.05)因子上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文化程度在积极应对方式(p=0.001<0.01)因子上均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积极应对方式在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与小学及以下、初中文化程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文化程度在消极应对方式(p=0.598>0.05)因子上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为了考察贫困人员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年龄、文化程度上的差异性,以年龄、文化程度为自变量,一般自我效能感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均分上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584>0.05),文化程度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均分上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887>0.05)。

表3 贫困人员应对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年龄和文化程度上的差异比较(M±SD)

(四)贫困人员应对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在现状研究的基础上,相关性分析发现应对方式中的积极应对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正相关,但不显著,消极应对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负相关。整体说明积极应对方式因子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相关,但是影响并不是特别显著;消极应对方式因子得分越低,自我效能感水平越低。结果见表4。

表4 贫困人员应对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五)贫困人员应对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为了考察应对方式各因子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作用,将应对方式中积极应对方式与消极应对方式因子作为自变量,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贫困人员应对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应对方式中的积极应对方式(p=0.009<0.01)与消极应对方式(p<0.001)两个因子均进入了预测一般自我效能感均分的回归方程,能够预测一般自我效能感均分的19%,并且得到回归方程为:一般自我效能感=2.09+0.29×积极应对方式-0.50×消极应对方式。综上,贫困人员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受到了应对方式的影响,说明应对方式能够显著预测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

三、讨论

(一)贫困人员应对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整体特点分析

结果表明,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为1.51±0.40,全国常模为1.78±0.52,消极应对方式的得分为1.50±0.50,全国常模为1.59±0.66,贫困人员无论积极应对方式还是消极应对方式均低于全国常模,但是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低于积极应对方式,并且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较大,整体上说明贫困人员在面临困难或其他不如意情景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更多一些。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为1.79±0.51,全国常模为2.86±0.52,贫困人员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说明贫困人员对自身实施完成目标的预期与信心比较薄弱。由此可知,贫困人员的应对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一般群体低,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贫困人员应对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结果表明,性别在消极应对方式与积极应对方式因子上有显著差异,均表现为贫困人员男性得分高于女性。原因可能是:第一,与性格有关。女性情感脆弱,以感性思维为主,在困难情景中更多持消极态度,倾向流露出抱怨和发泄情绪[18],采取较消极的处事方式。男性情感具有坚毅性,以理性思维为主,在困难情景中更多倾向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者及时适应当前的境遇,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男性在家庭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一方面男性可能会对自身的发展抱有更高的期望与信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朝向自己期望的目标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属于贫困人口,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有限。所以,当男性处在贫困困境中看到希望时,相对女性更容易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方式;相反,当期望与现实产生落差时,心理上相比较女性更容易出现消极情绪,从而导致消极应对方式。而性别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即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在贫困处境中所持有的自信心具有一致性。本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在应对方式上出现了两个极端化。因此,扶贫工作过程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注重引导男性在贫困应对方式上的合理化认识,避免出现极端化现象,从而提高贫困人员应对方式的可能性。

(三)贫困人员应对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年龄和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分析

1.贫困人员应对方式在年龄和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分析

结果表明,年龄在积极应对方式上有显著差异,得分从高到低依次表现为31-40岁、41-50岁、51-60岁、61岁及以上、30岁及以下,在消极应对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原因可能与个体的心智成熟有关,年长者相比年幼者能在应对方式中采用更加成熟与积极的方式[19]。30岁及以下年龄阶段个体社会经历相对薄弱,对事物的了解与认识更多地停留在感性层面,容易受低级情感的支配,产生消极的应对方式[19]。30岁左右处于成年中期,人生阶段的“繁殖期”,家庭的构建以及对工作的责任性,使得对自我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认识更加客观与全面,贫困人员在这个年龄阶段持有改变当前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这种心理,积极寻求改变摆脱困境的策略,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面对当前的困境。随着年龄的增长,贫困人员逐渐发现改变当前的贫困处境力不从心,伴随更多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逐渐对自身发展应对方式的态度有所减弱。贫困人员文化程度在积极应对方式上有显著差异,得分从高到低依次表现为初中、小学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在消极应对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原因可能是贫困人员中文化程度为初中或小学及以下的群体对自我有更合理的期望,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他们对于已有知识资源的整合利用具有局限性,认为自己的受教育程度有可能是造成自己当前困境的原因,在这种合理认识的基础上力求通过积极的态度与应对方式去改变现状。相反,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群体认为自身所接受的教育资源多,自我可以更好发展,但事与愿违,这种原因所导致的心理不平衡,使得贫困人员在面对困难情景时应对方式由积极逐渐向消极过度。因此,扶贫工作过程中对年龄处于30岁及以下的贫困人员群体,除了物质的帮扶外,重点应该在自我认识与心理上进行帮扶,创造就业机会,增强其在困境中的应对能力。而对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贫困人员,引导其树立自我发展信心,借助自身受到更多教育资源的优越性使其更好掌握生活技能。

2.贫困人员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年龄和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分析

结果表明,年龄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没有显著差异,一般自我效能感伴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在60岁之前差异性较小,基本上处于均衡发展,但在61岁及以上开始迅速下降。原因可能是,60岁以前贫困人员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对生活持有理性的包容与积极态度,并且随着人生经历和社会经验的增加,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从整体上对自身的能力持积极态度。但在60岁以后,回顾工作与生活不尽人意,整个一生的贫困危机没有顺利解决,这种挫败人生使个体体验到失望与懊悔。文化程度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一般自我效能感最高。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会对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影响,进一步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构、归因方式,最终影响个体利用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帮助自己更有效地完成任务、应对困难和挑战,使其保持更加积极的信心。因此,扶贫过程中对于60岁以上的贫困人员,需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增强其对生活的积极性。而针对文化文化程度较薄弱的贫困人员,可以通过扶贫工作人员前期走访了解,搜集贫困人员急需了解的知识,然后根据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四)贫困人员应对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相关分析表明,贫困人员应对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存在着密切关系,即贫困人员中的积极应对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进一步说明贫困人员中应对方式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相互作用。进一步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应对方式中的积极应对方式与消极应对方式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具有预测作用,可以看出贫困人员的应对方式是影响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虽然现有成果未有贫困人员应对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但已有研究表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有助于人们维持情绪的稳定性[20],进一步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且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个体平时较为乐观,在面对生活事件或具有挑战的情境时更容易通过与他人交谈、改变原有想法或者寻找解决途径。

因此,在脱贫攻坚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重点关注影响贫困人员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应对方式,开展与贫困人员应对方式有关的文化教育、技能性培训或者团体辅导等。在提升贫困人员积极应对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贫困人员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最终使得贫困人员对生活、自我发展充满信心。

四、结语

本研究虽然证明了应对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也存在不足和需要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第一,样本数据方面。由于受到时间、精力及被试特殊性等因素的限制,研究样本量偏少,未在大范围内开展调查,样本代表性不够强。第二,变量选择方面。本研究只选择了应对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双向性关系进行研究,未深入探究二者变量背后的规律及作用机制。因此,今后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研究中尽量保证样本的范围和数量,提高样本的代表性,使研究结果更有普遍性;第二,影响贫困人员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很多,应对方式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对贫困人员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可能还会涉及其他变量,可以引入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丰富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猜你喜欢
消极效能程度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科学与社会(2023年4期)2024-01-11 08:08:44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意林(2021年2期)2021-02-08 08:32:47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当代经济(2015年4期)2015-04-16 05:57:04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10:14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4
断裂对油气富集程度的控制作用
断块油气田(2014年6期)2014-03-11 15:33:53
论消极治理与农民上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