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状围岩地质双连拱隧道施工力学行为分析*

2019-01-10 06:11:02田卫明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连拱施作白云岩

田卫明

(重庆电讯职业学院,重庆 402247)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连拱隧道正在建设中。连拱隧道开挖面较大,导致施工时很难一次性完整开挖,所以重复的不规则性扰动会导致连拱隧道围岩失稳,极易发生风险事故,所以,连拱隧道的施工对地质条件要求十分严格[1]。当连拱隧道穿越层状围岩时,软弱的围岩在多次扰动情况下发生风险概率急剧上升,给层状围岩条件下连拱隧道的施工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目前,连拱隧道施工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中导洞法和三导洞法。三导洞法对围岩的扰动次数更多,所以一般在层状围岩情况下采用中导洞法。利用FLAC3D对层状围岩条件下连拱隧道施工力学行为分析与研究,可以提前掌握连拱隧道施工时各阶段围岩应力变化,预测风险,达到减少事故的目的。

连拱隧道的施工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研究工作。陈蒙、陈娱、高峰等对偏压地质条件下双连拱隧道开挖与支护方式进行研究[2-6];李新龙、郑鹏武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工法下双连拱开挖时隧道力学特性[7-8];于忠波进行了大跨度连拱隧道施工时三维仿真分析[9];曹伟飚、贾杰南利用有限元分析连拱隧道施工过程[10-12]。综上可知,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集中在连拱隧道施工过程的力学行为,但目前所涉及的研究方向大多在偏压、软弱围岩方面,对层状围岩的研究还较少;数值模拟是研究双连拱隧道力学行为的主要手段。

2 工程概况及模型建立

2.1 工程概况

隧道线路构造为倾角较缓的单斜地质构造,隧道区地质岩性有:薄-中厚层泥质白云岩、中厚层灰岩。隧道洞内路面纵坡-0.85%和-2.75%,最大埋深约42.40m。根据钻探、物探及地质调绘,隧道区地层岩性由新至老为第四系残坡积块石土、填筑土,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松子坎组泥质白云岩、灰岩。块石土主要由块石及碎石夹少量粘土组成,块石及碎石成分为泥质白云岩,各组分分布不均,且稍密、稍干,围岩级别为V级。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松子坎组强风化泥质白云岩、中风化泥质白云岩、灰岩。根据其岩石风化、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及强度差异划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强风化泥质白云岩,其岩质软,裂隙极其发育,溶蚀弱发育,岩石极破碎。第二层为中风化泥质白云岩,岩质较软,局部夹薄层状白云岩,裂隙较为发育,呈闭合或微张状,溶蚀弱发育,岩石极破碎。第三层为中风化灰岩,岩石呈灰色,细晶构造,中厚层构造,岩质硬,裂隙较发育,呈闭合或微张状,溶蚀弱发育,岩石极破碎。以上三种岩层均为V级围岩。隧道区域地表水不发育,上部分布一座池塘,该池塘常年有水且无法改移。对施工有一定影响。空隙水及基岩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都有较好的透水性和季节性,动态变化较大。

2.2 模型建立

取模拟隧道周围土体40m×54m为分析区域,隧道拱顶距地面16.2m,拱底距离区域岩体底部14.8m;隧道左线与右线拱腰间距21.6m,其中左右线隧道中间中隔墙厚度为1.3m,根据上述区间隧道概况,运用FLAC3D建立数值分析几何模型(图1),模型原点取隧道对称中点,隧道掘进方向为Y正向,高程方向为Z向,向上为正;水平向为X轴向,向右为正,模型底取值Z=-16.59m,模型顶取实际的工程地面,左侧取X=-27m,右侧与左侧对称,隧道前进方向Y向值取10m。模型左、右侧边界约束水平位移,下边界约束竖向位移。

图1 双连拱隧道施工计算几何模型

依据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的岩石、土体材料力学参数,并结合地铁、公路相关设计规范,选取围岩物理、力学参数,支护结构物理、力学参数及桩基结构力学参数。见表1,其中混凝土材料采用弹性材料。

3 施工过程力学行为分析

3.1 施工开挖顺序

连拱隧道采用中导洞开挖施工时,一般先开挖中洞。开挖完成后进行初期锚喷支护。整个施工断面开挖完成后,从开挖中间断面向两侧修筑中隔墙,其余土体为上下台阶法开挖,开挖过程中进行初支二衬的修筑。其施工工序图见下图2。计算过程以每2m为一个循环,每一循环划分为2个计算步骤。中导洞开挖分二步,首先开挖隧道I,III部2m,并施作II部的初期支护;然后从隧道中间断面向两端延伸,修建隧道III部中隔墙。台阶法开挖分三步进行,首先开挖隧道IV部(上台阶)2m,并施作VI部的锚喷支护,然后开挖隧道V部,并施作VII部的锚喷初期支护,最后施作VIII部的二次衬砌模筑钢筋混凝土。

表1 双连拱隧道计算参数表

图2 双连拱隧道中导洞法施工工序图

3.2 围岩及全域应力状况分析

根据开挖过程数值模拟,分析连拱隧道施工时,连拱隧道围岩全域力学行为。为了研究方便,分别取完成初支后和完后二衬施工两个断面为研究对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二个阶段力学行为。为定性分析开挖过程中力学变化情况,取开挖第一循环中心位置截面图作为研究对象。

在数值计算时取不同阶段力学行为数据分析各断面在开挖围岩变化。图3-图5是隧道开挖后二衬施工前主应力和剪应力情况,应力变化与塑性区发展分布基本一致。图6-图8是二衬施工后的主应力和剪应力情况,各断面在相同的开挖、支护工况时大主应力、小主应力、剪切应力及塑性区发展分布基本一致。图9显示,在隧道开挖、支护过程中,隧道拱腰及拱脚部分岩体发生拉伸剪切屈服,砂岩岩层也出现层状屈服,但上述塑性屈服区仅在施工过程中被拉伸剪切屈服,现围岩处于稳定状况,仅在隧道两侧拱脚处仍存在剪切屈服。总体来看,隧道及其上方桥台、挡墙处于稳定状态。

图3 开挖初期支护完成、二衬未施作前大主应力图

图4 开挖初期支护完成、二衬未施作前小主应力图

图5 开挖初期支护完成、二衬未施作前剪切应力图

图6 二衬完成后大主应力图

图8 开挖支护完成后围岩剪切应力图

图9 开挖支护施工后围岩屈服状态

通过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应力分布状况,在隧道开挖、支护结构施工过程中,最大受拉主应力值约为1.12MPa,主要集中于隧道拱顶内侧以及拱脚处,整个计算区域主要以受压为主。小主应力图显示,最大受压小主应力值为5.74MPa,隧道两侧拱腰部位初支结构及其周围部分围岩体上出现较大值,整个计算区域主要以受压为主;最大受拉小主应力值为1.30 MPa。剪切应力值最大约为1.12MPa,主要分布于隧道两侧拱顶及拱脚位置处,呈对称分布,但总体量值较小。

4 区间隧道施工的计算位移分析

图10、图11显示了在区间隧道开挖完成后,隧道纵向开挖第一循环中心位置截面处的全域竖直位移和水平位移分布。

图10 区间隧道开挖支护完成后竖向位移图

从图10可以看出,从计算竖直位移来看,隧道最大竖直位移值为4.9mm,出现于隧道中隔墙顶部两拱脚交汇处;隧道拱顶下沉位移约为4mm,变形区为4m×15m的拱形区域;拱底最大回弹为3.6mm。

图11 区间隧道开挖支护完成后水平位移图

从图11可以看出,从计算水平位移来看,隧道最大水平位移值为0.5mm,出现在隧道左洞左侧拱腰;在右洞右侧拱腰出现了0.5mm的负向位移。从两个断面位置的竖直位移及水平位移来看,最大值为4.9mm,整体变形较小,说明隧道开挖、支护施工对整个计算区域的影响很小,隧道结构处于安全状态。

5 隧道变形情况分析

为分析区间隧道开挖施工过程中的隧道变形及变位情况,提取拱顶拱脚的竖向位移,分析隧道的变位、变形情况。在计算过程中对隧道结构进行了沉降监测,监测示意图见图12,监测点计算位移曲线见图13。

图12 区间隧道竖向位移监测布置图

图13 隧道监测点位移曲线图

从图13分析,隧道结构不同部位沉降变化很大,其中隧道最大沉降位移值为5.3mm,发生在区间隧道中隔墙顶端H3监控点,隧道拱腰处沉降均在0~1mm之间。隧道结构沉降位移小,结构处于安全状态。

6 结论

从数值模拟上看,采用中导洞开挖法时,连拱隧道最大竖向变形主要在中隔墙顶部两拱脚交汇和隧道拱顶之间拱形区域,水平变形主要发生在隧道拱腰。在施工时应加强中隔墙的监控。

猜你喜欢
连拱施作白云岩
泥石流冲沟隧道洞口适宜工法及支护施作时机研究*
偏压连拱隧道非对称中隔墙施工力学特性研究
隧道湿喷混凝土回弹率影响因素及施作工艺研究
白云岩筑坝的难点和措施
银额盆地哈日凹陷白云岩储层研究
挤压性围岩大跨隧道预应力锚索作用机制研究
北京地铁连拱换乘通道下穿引桥施工沉降控制研究
公路连拱隧道建设改进举措及发展方向探讨
渤中X油田沙一段生物碎屑白云岩井场识别方法
录井工程(2017年4期)2017-03-16 06:10:28
灰色理论在偏压连拱隧道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