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炯辉,何迎,汲奕君,李瑞
(1.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天津300191;2.南开大学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天津300350)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急剧增加,生活垃圾的成分也更加复杂[1]。垃圾具有典型的污染和资源双重属性。当前我国既存在严重的垃圾污染,又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的压力,但是垃圾中的大量资源却被浪费[2]。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是垃圾缺乏有效分类。
为此,我国政府决定大力推动垃圾分类回收工作[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要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在全国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高校是推进垃圾分类的重要阵地。为了找出高校生活垃圾分类的存在问题和影响校内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的因素,以天津理工大学为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在调查校内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和行为态度的基础上,分析垃圾分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天津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高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问卷调查,提出一些改进性的对策建议。
天津理工大学位于天津市西青区,占地面积约159万m2。在校学生26 000余人。按照功能区可以将学校划分为:教室办公区、宿舍生活区、食堂就餐区以及公共户外区。据调查,天津理工大学每天生活垃圾(不包括餐厨垃圾)日产量约16 t(按垃圾清运车收费容量标准计算),每年按天津市规定缴纳的垃圾处理费用约100万元。
调查发现,校园生活垃圾具有成分比较单一、量大、有害垃圾少、清理频率高等特点。校园垃圾主要由校园道路垃圾、宿舍垃圾、教室办公区垃圾、食堂垃圾等构成,其组成及收集方式如下。
主要成分包括落叶、塑料制品、饮料瓶、纸张等,其中落叶的产量与季节有关,雨天、刮风天气较多,秋天较多。校园道路垃圾清理时间为早上到傍晚。据调查得知,环卫工人在清理校道垃圾的时候,并没有做到分类,由于收集设施等因素所限,他们会将垃圾全装进一个小型箱子里。
主要成分包括餐厨垃圾、包装袋、纸类、果皮等,清理时间为早上、中午、晚上各一次,其产量每层宿舍楼10~15 kg,女生宿舍相对少些。宿舍楼的每层都放置3个垃圾桶,学生将垃圾混合放置,清洁人员在清理垃圾时,会将塑料瓶、易拉罐、纸盒、塑料制品等垃圾先分离出来。
主要成分包括废纸、塑料瓶、易拉罐、包装袋、零食果皮等。每个教室都会设置一个垃圾桶,清理时间中午(学生中午就餐时间)、晚上(选修课下课过后)各一次,一层教学楼的收集量可以装满3~4个垃圾袋。学生混合放置,清洁人员在收集时会优先将塑料瓶、易拉罐、纸张等分离出来,其他垃圾混合装。
主要成分包括餐厨垃圾和塑料瓶、纸类、塑料袋、纸饭盒等。天津理工大大学有两座食堂(1食堂共4层,2食堂共3层),1食堂4楼和2食堂3楼的餐厨垃圾产生量相对较少,约3桶/d,其他各层产生餐厨垃圾6~7桶/d。清运车每天下午和晚上清运餐厨垃圾。食堂垃圾能做到简单分类,餐厨垃圾使用独立的垃圾桶,其他垃圾混装进大的垃圾桶里。
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天津理工大学在校学生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情况。问卷中除了被调查者的性别、年级、专业等个人信息外,问卷内容由12个问题组成,涉及垃圾分类的认识、垃圾分类收集的态度、对待垃圾分类的行为等方面。本次调查时间为2018年3—6月,调查地点为天津理工大学,调查对象为在校学生。
本次调查问卷形式包括电子版和纸质版,电子版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站发布问题。纸质版问卷先发放后回收,主要选择在校园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以确保接受调查者的随机性。
本次对学生发放纸质版问卷312份,回收312份;收到电子版问卷122份,共计434份。在整理问卷数据时进行了筛选,去除了部分作答无效的问卷。主要的筛除原则为:问卷出现漏题未填写(主观题除外);问卷填写态度不认真,作答马虎,比如整份问卷都选第一个选项;问卷结果出现逻辑矛盾。经过最后的筛选,得到有效问卷420份,无效问卷共计14份,有效问卷率达96.7%。
2.3.1 在校生对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认知情况
对于问题“是否了解垃圾分类的标准,能够识别有害垃圾、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选择“很了解”、“比较了解”、“不太了解”、“一点都不了解”的分别为6.2%,47.4%,44.3%和2.1%。选择“很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学生主要集中于环境保护专业和理工科,而选择“不太了解”和“一点都不了解”的主要是文科生。
对于问题“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多选)?”,只有6.7%的学生正确选出了5种可回收物。根据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5种可回收物分别是:纸类、衣物类、废金属、玻璃和塑料,这5种可回收物的选择频率都超过了50%,废纸的出现频率最高。另外有15%的学生选择了废电池,19.5%的学生选择了可堆肥垃圾,但是废电池和可堆肥垃圾不是国家规定的回收物。由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可回收垃圾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入。
对于垃圾分类带来的好处(多选),“促进资源循环”、“对学校的环境有一定的改善”、“减少了校园垃圾”的选择频率分别为76%,75%和50%,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垃圾的分类收集数量在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对校园的环境有一定的改善。
对于分类垃圾桶的作用,选择“作用很大”、“作用很小”、“没有作用”、“不清楚”的分别为 14.7%,61.2%,20.1%和4%。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认为分类垃圾桶的作用很小或者没有作用。
2.3.2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宣传教育方面
对于学校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宣传教育方面的情况,选择“经常有、足够”、“偶尔有、不够”和“从没见过、需要加强”的分别为9%,64%和27%。可知学校在这方面的宣传教育还是不够的,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以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对于“有利于提高大家对生活垃圾分类了解的途径(多选)”,“课堂”、“讲座、“海报宣传”、“学院或者社团的主题活动”、“学校的相关规定”的选择频率分别为45%,44%,58%,63%和41%。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快,尤其对于非环境专业的学生来说,主题活动、海报、课堂和讲座都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有学生认为学校可以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强制或者鼓励学生进行分类。
2.3.3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面的学生行为及影响因素
对于学生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多选),53%的学生将所有垃圾装在一起投放,37%的学生会将有害垃圾(废电池等)与其他垃圾分开投放,仅有31%的学生有意识分类投放,还有8%的学生会将可回收物(塑料瓶、易拉罐等)收集并出售。除了食堂的餐厨垃圾有专门垃圾桶收集以外,宿舍楼和教室基本使用一个桶收集垃圾,即使学生投放生活垃圾时特意分类,但由于设施所限,学生不得不将生活垃圾装在一起投放。校园里有一些标注“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桶,有部分学生投放垃圾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但是环卫工人在运输时,依然将垃圾混装入垃圾车。
对于“周围的人垃圾分类行为是否影响自身的行为”,选择“会”和“不会”的分别占53%和47%,说明超过一半的学生具有从众心理,这样不利于垃圾的分类收集。
对于影响垃圾分类收集的因素(多选),“垃圾应当分类的意识淡薄”、“对垃圾具体怎样分类不清楚”、“嫌麻烦不愿意分”、“垃圾收集设施不够完善”、“缺少奖励措施”和“缺少监督和惩罚机制”的选择频率分别为72%,63%,49%,60%,41%,48%和52%。
2.3.4 政策推动对学生生活垃圾分类的影响
对于“如果对垃圾不分类者进行监督和惩罚,学生的分类意愿”,51%的学生选择“很愿意、一定分类”,48%的学生选择“比较愿意、注意分类”、1%的学生选择“不愿意、不会分类”。
对于“确保分类运输的前提下,学生分类投放的意愿”,50%的学生选择“很愿意、一定分类”,49%的学生选择“比较愿意、注意分类”、1%的学生选择“不愿意、不会分类”。
上述调查数据显示,对不分类者进行监督惩罚和确保垃圾的分类运输这两项措施,对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具有立竿见影的显著效果。
2.3.5 交叉分析
学生认知与其处理生活垃圾方式的情况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学生认知与其处理生活垃圾方式
由图1可以发现,对于比较了解垃圾分类标准的同学,他们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更为合理,比如将有害垃圾分开投放,能够有意识地按照分类标准投放。而对于不太了解垃圾分类同学,他们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比较单一,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将所有垃圾装在一起投放,而其他更加合理的处理方式较少。
学生所学专业与垃圾分类收集的影响因素分析如图2所示。
图2 学生所学专业与垃圾分类收集的影响因素
从图2可以看出,环境保护类专业的学生认为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校内设施的不完善以及垃圾的混合运输;理工科的学生认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垃圾分类意识的淡薄,其次是垃圾的混合运输导致分类毫无意义;而文科的学生普遍认为影响因素是对垃圾分类的不清楚以及分类意识的淡薄。
2.3.6 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一题是主观问答题,主要收集学生对今后垃圾分类的意见。根据问卷的结果,大部分学生呼吁校方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知识。部分同学认为导致学生自身不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是分类设施不完善,应该在校内增加多种类型的垃圾桶。也有学生认为即使自身做到了垃圾分类,可是清运工人却将这些垃圾混合收集运输,使得源头上的分类付之东流。
通过校园调研与问卷调查分析,天津理工大学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宣传教育不够、分类设施不健全、欠缺分类运输体系、部分学生分类认知不够等。对此,提出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措施建议。
调查发现,垃圾分类收集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分类意识淡薄,尤其非环境保护专业的学生这方面意识更有待提高。意识决定行为,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就谈不上垃圾分类的行为。宣传教育是改变人的意识的重要手段,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和深度[4]。高校应增加环保类主题活动和宣传海报,为非环境类的专业增设相关选修课程;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等社交软件推送垃圾分类知识。环境专业的学生和社团应发挥带头作用,用自身行动影响其他同学。
目前在天津理工大学的宿舍楼、教学办公区以及食堂,除了食堂的餐厨垃圾单独收集外,其他垃圾主要采用一桶装的方式混合收集,未能做到垃圾分类投放和运输。调查中60%的同学认为现在校园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垃圾分类投放;有99%的同学表示,如果确保垃圾分类运输,他们愿意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因此,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以垃圾分类清运系统为重点,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当前,天津市正在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清运和处置。学校应密切配合,构建与校外的市政系统有效协调的垃圾分类清运系统。
本次调查发现,如果制定政策,对不分类者予以必要的监督和惩罚,约99%的学生愿意按照要求分类投放垃圾。这说明强制性的规定是推进垃圾分类的必要保障,在垃圾分类工作的起步阶段更需要一定的强制性规定。高校可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具有强制性的规定;同时发挥学生工作部门和学生会组织的作用,将督导、劝阻不分类行为与勤工俭学岗位、校园文明志愿者队伍结合起来,辅以重点位置视频监控等手段,加大垃圾分类行为的监督力度。
调查还发现,校园中有拾荒者收集垃圾桶内的塑料瓶、纸盒等进行变卖。学校可以与废品回收站沟通联系,加强校园垃圾与再生资源网络之间的衔接。比如再生资源回收单位定期、定点到学校收集可回收垃圾,并通过积分兑换等方式回馈学生或者支持公益活动。这样可提高学生收集可回收垃圾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垃圾分类行为。
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是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基础工作,目前生活垃圾分类还存在着一些挑战和困难[5]。高校应把垃圾分类收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高度重视、加强投入,发挥人员素质较高、组织性强的优势,努力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的示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