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偶读《滇海虞衡志》,其载“顺宁(凤庆)太平茶,细润似碧螺春,能经三瀹,尤有味也。”于是,一首毫无修饰的诗篇在我的笔尖滴落……
滇西南茶马古道上的凤庆,产茶始于两千多年前的两汉时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茶乡了,县内至今还生长着一株高9米、树围达5米的栽培型大茶树,虽然它经历了3200年的风雨洗礼,但依然青翠欲滴,成为当今地球上最粗大的人工栽培型茶树。每年春分一过,那千山万岭的茶山就碧绿成一岭岭高扬的绿色旌旗,呼啦啦地直抵蓝天,那蓬勃的生机,那悠悠的茶韵,总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醉。
凤庆茶最早只是先民用来做药、祭祀之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凤庆茶由少到多,由饮料发展成商品,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已经拥有茶园25万亩。据《滇南新语》记载,早在明代,凤庆就能用手工制造出太平茶、玉皇阁茶,其色香味可与龙井茶相媲美。于是,凤庆茶沿着青龙桥连通的茶马古道,源源不断地远销东南亚国家,茶叶从此成为凤庆人的“绿色银行”。每逢街天,悠长的凤庆山街成了各种茶叶交易的场所。那茶扇平肥的“尖山云雾”、条索分明的“太华茶”、色泽细润的“银毫”、内质秀美的“特级功夫茶”摆满悠长的巷道,浓郁的茶香令人心旷神怡。随便坐下与茶农话家常,都能拉出一大堆茶诗、茶经、茶文、茶德之类的白话来,彼此兴致浓了,甚至会忘了买卖之事,完全沉浸在茶语之中。真可谓“茶中日月长,茶话情根深”。
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滋生出了凤庆以茶入药、以茶入饮、以茶入礼的浓浓茶文化氛围,在凤庆,人们从茶地采回鲜嫩的茶叶,洗净晾干后用手揉软搓细,放进一只大碗中。再加上用柑橘树叶、酸竹笋、大蒜、辣椒、盐巴等佐料拌和,就成为一碗“凉拌茶”,这种茶苦中透出一股鲜香,是一盘下饭的好凉菜;有的则把采来的新鲜茶芽放进小缸里面,撒上盐巴拌匀,层层压紧,放几个月后,拌上香料,便是吃饭佐餐的一道好菜;男婚女嫁时吃的迎亲茶又别有一番滋味——在热烈的鞭炮声中,新郎新娘与亲人围着八仙桌而坐,第一道吃苦茶,第二道吃加了糖的甜茶,暗示新郎新娘的未来生活要勤劳致富,先苦后甜;凤庆白族较多,“三道茶”也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当客人进入客厅坐定后,主人家就会捧出第一道茶来,这第一道茶是加糖的“糖茶”,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盛情欢迎,第二道茶,是只放茶叶的“苦茶”,客人准备告辞前,主人家又捧出第三道茶,茶里放了米花,所以叫“米花茶”,这道茶是送别客人,祝客人吉祥如意。
在茶乡凤庆,品茶听乐是人间一大乐事。三五好友集聚一室,泡茶品茗、谈古论今,不亦快哉,一份茶香,一份闲情,细细品茗,境静心净,洗尽尘埃品饮茶水幽香芬芳,一种神奇快乐的感觉贯通于血脉情怀之中,平添人生无穷乐趣。于是,无论你走进凤庆县的哪户人家,他们都会用一杯清香如云的香茶来招待你,那香高味浓的“百抖茶”、芳香馥郁的“速溶奶茶”、香味浓郁的“滇红功夫茶”、香如幽兰的“早春绿”定能让你其乐而融融。
或许正是受了凤庆茶文化熏陶的缘故吧,品茶成了我一生的嗜好,品茶之形,品茶之色,品茶之味,品茶之境。我记得那时凤庆有一个名叫“壶里春”的茶馆,茶馆全部用荆条竹篱造就,内置四方八仙桌,茶碗是土瓷制作。碗上有盖,碗底有碟,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我和朋友们就常在这平民化的茶馆里品茶香、下象棋,品读杯中乾坤之小,品味茶中世界之大,品那份人生淡泊,品那份友情之纯真,品来品去竟品出许多人生的真谛来。
茶品得久了,一些诗词歌赋亦被许多人品了出来,“喝一口,神清气爽。喝两口,嘴角留香。喝三口,味中有味。喝四口,云游仙乡。识得茶味与世味,今日诗仙应你当。”这是诗人李鉴尧品凤庆茶的真实感受。“芬芳的风,芬芳的云,芬芳的茶园,芬芳的林。茶乡收茶千家乐,姑娘采茶歌醉人。情满茶山歌满岭,我爱凤庆四季春;芬芳的山,芬芳的水,芬芳的村舍,芬芳的人。家家好茶迎远客,百里茶乡真开心。滇红走出国门外,都夸我勤劳的凤庆人!”这是作家刘立循咏凤庆的赞歌。“青红翠绿佳茗邦,古色古风茶道传。纯净天然新品味,泉甘器洁泛芳香。亲朋馈赠连情谊,好友添杯话短长。助兴谈诗思敏捷,清神醒目健身康。”这是凤庆茶一身是宝的写照。作家李钧在《咏凤庆茶》中亦有“云雾缭绕高海拔,此处茶味独芬芳”的感慨。在凤庆,咏茶的诗篇说不清也道不完。有人说,凤庆的峡谷有多深,茶乡的诗歌品位就有多深,茶乡的茶树有多少棵,凤庆的诗歌就有多少篇。是啊,茶作为凤庆文明发展的象征,几篇诗文又怎能表达出其深刻的内涵呢。
于是,千百年来,凤庆人恪守着“茶是摇钱树,买粮又买布,儿去上学娘采摘,生产学习两不误”的诺言,唱茶歌、跳茶舞、做茶操、办茶报、搞研究……凤庆滇红茶、绿茶出口英国、波兰、俄罗斯、日本、马来西亚和北美国家。如今茶马古道上的凤庆,春雨潇潇,茶吐嫩绿,处处生机盎然,边陲小城悄然在变,街道宽了,房屋新了,城市亮了,一切都随着凤庆茶文化大县建设这个品牌的崛起而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