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83)
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知识对时间、空间以及传播主体的依赖性极大地降低,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获取海量信息。自然而然地,互联网也给高等教育和大学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1]。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逐步融合,催生了翻转课堂、慕课、雨课堂等一系列新型教育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随之带来大学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这些革命性变化给高等教育和大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何筛选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采取匹配的教学管理手段,这些问题都需要全面梳理、细致分析、及时应对。因此,笔者聚焦大学课堂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分析了互联网给大学课堂带来的挑战,并进一步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应对策略和建议,与同行专家共同探讨。
在传统大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受时间空间和主体限制,较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教师、教材等要素构成的核心知识系统。课堂成为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和教材成为主要知识来源,上述要素之外的知识获取主要是辅助性的,最终目的是为消化、巩固、扩展诸要素所构成的核心知识系统服务。
然而,互联网将大学课堂教学内容在时间空间上进行了无限延展。互联网成为课堂教学的“外挂”信息库,可以以多种方式被课堂教学激活,延伸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并将课堂教学内容无限延展。在互联网背景下,课堂知识体系与互联网知识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用“中心-外围”“主要-次要”等分析框架进行清楚的说明。因此,笔者认为如何将教学内容与互联网形成有机的融合,是互联网时代大学课堂教学必须面对和思索的问题。
毫无疑问,互联网对大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2-3]。互联网让知识获取变得十分便捷、无比丰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搜索感兴趣的问题及答案,可以跨越时空限制选择国内外顶级教师的优秀课程,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特长建构属于自己的课堂。因此,视频公开课、慕课等新型在线课程被认为是课堂的一场革命。但与此同时,互联网在线课程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还有待全面评估。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目前在线课程选课人数较多,但课程完成率很低。也就是说,在线课程的某些特征使学生不能坚持完成全部课程内容学习。这其中有一些是技术因素,例如在线课程沉浸感比较弱,无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高校大学生课程压力较大,没有充足时间精力投入到在线课程学习中。还有一些因素是关于在线课程内容筛选的问题,如何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适合大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资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难题。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构成大学课堂的两个主体。教学方式涉及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促成教与学的密切配合,使得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各司其职,让知识和信息在教学系统中高效运转,实现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互联网+”教学方式一方面使得课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另一方面也让传统的师生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
互联网造成了课堂在时空上的延展。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课堂是局限于特定时间特定场所的教学活动。而随着互联网融入教学活动,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减弱,课堂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节点。尤其随着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融入,教学变成了“课上-课下”合二为一的活动,没有课下的文献阅读和视频学习,就没有课上的讨论答疑,课上课下不再是核心与辅助的关系,而是互为注脚的关系。
互联网导致了师生角色的转变。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由于知识载体的确定性和获取途径的稀缺性,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处于相对权威地位,享有对课堂比较全面的掌控力[4]。然而,互联网的介入引发了课堂中师生关系的改变。知识和信息不再如往常依赖于教师、教材、课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拥有者和传播者,课堂也不再受时空和传播主体的绝对限制。教师若固守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把自身作为传播知识的主要甚至唯一载体,势必无法适应时代特征和学生诉求。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教师的角色需要进行及时调整,从知识拥有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5]。相应地,大学生的角色也需要进行调整,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
一流的教学效果需要一流的教学管理作为支撑。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课堂需要更加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管理方式。高校相关部门应通过政策保障、资金支持等多种途径,鼓励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课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
国内许多高校都在积极倡导和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其中包括鼓励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推动教师采用雨课堂、拇指课堂、课程派等课堂管理的新手段、新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丰富网络课程资源,支持网络课程背景下的翻转式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与此同时,将互联网信息融入大学教育教学也给高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一,如何规范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先进性。由于互联网信息参差不齐,在线课程质量不一,在筛选教学内容的时候就存在标准规范的难题。如前所述,由于互联网信息的融入导致大学课堂的开放性大大增加,教学管理的难度也就相应增大。
第二,如何引导教师学习适应新型的教学方式也是一个难题。教学习惯的养成经历了较长的周期,转变教学理念和习惯需要内外部动力的支持。如何从理念的行为上加以引导,从外部政策和制度上予以支持,也是高校教学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如何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课堂进行评价与评估也是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思考的问题。互联网+大学课堂在教学内容方面的转变衍生出多元化工作量,包括收集互联网教学材料、制作立体化课件、录制在线课程等。这些新型工作量对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课堂创新至关重要,但是其衍生的工作量目前还没有得到合理计算。同样地,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也需要新的评价手段。教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其主要任务不再体现为提供知识,而是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进行总结。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如何评价教师的作用,是一个有待教学管理部门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筛选上,需要考虑几个基本标准:思想性、系统性、易用性。
首先,要考虑互联网知识的思想性。大学课堂不仅承担传播知识技能的功能,更加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积极、负责的为人处世态度和基本价值准则。归根到底,互联网信息同样要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其中的信息尽管丰富,但内容参差不齐,需要仔细加以甄别。尤其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一方面要注意避免使用争议大的观点、事实不清的材料,另一方面要多用能够启发、感动、激励学生的素材。
其次,要考虑互联网知识的系统性。尽管互联网信息无比丰富,但“多”不代表“好”,杂乱无章不成体系的信息势必造成混乱。互联网造成了知识的碎片化,这对于系统化的学习是不利的。教师需要在教学组织和安排中有意识地处理,以教学大纲和学生特征为依据进行统摄。
最后,要考虑互联网知识的易用性。网络课程大多采取视频录像的形式,能够解决时空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获得高等教育知识。然而,目前视频课程的优势更多地是弥补时空限制,而与现场教学相比,视频课程在学习动机、学习氛围、情绪感受、互动交流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可能并不是在校大学生最优质的学习途径。
总体而言,互联网信息与大学课堂的融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明确筛选的标准和方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笔者在某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互联网+”教学内容做了一些探索。在连续几年时间里,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以及高年级学生搜集整理了大量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专业网址、影片视频、微信公众号;组织专业教师根据思想性、系统性、易用性等标准对相关教学材料进行了评估和筛选。在教学大纲框架下,笔者运用公众号文章等互联网材料充实、丰富大纲框架内的知识系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安排了一定的互联网教学材料,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立体、及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互联网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几年时间下来,笔者积累了比较丰富且较为系统的互联网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师生角色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以及文化背景都会对上述转变造成阻碍。对于教师来说,把课堂教学变成组织讨论、总结的方式,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甚至风险,对教师的组织能力、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由被动学习者变为自主学习者,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总结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互联网背景下课堂时空的延展,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笔者在部分课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期中考试时,采用“我的考试我做主”的方式,由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搜集资料出题。出题过程分4步:第一步,由全体学生出题,题目内容要求表述清楚、角度新颖、难度适当;第二步,由学习委员对试题进行汇总;第三步,任课教师根据出题标准,筛选优质题目,确定试卷;第四步,进行闭卷考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了达到所出题目被筛选到最终试卷的目的,需要全面整理所学内容,搜集网络信息,创新出题角度,从而强化了对教学内容的消化理解。此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将常见的小组汇报与互联网进行结合,要求学生从专业角度对公众号文章、网络新闻报道进行评述,分析文献或研究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设想。这些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和促进了课堂时空的延展和师生角色的转变。
第一,从教学内容的管理看,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先进性是衡量教学内容的根本标准。由于互联网信息的介入,导致教学内容的时空开放性大大增强,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应对。教学管理部门应组织专家队伍对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内容的筛选标准进行研究,对课程内容的思想性和先进性进行整体把握。
第二,教学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激励和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对于互联网背景下新的教学模式,应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从理念的行为上加以引导。对于“互联网+”大学课堂在教学内容方面的转变衍生出的多元化工作量,包括收集互联网教学材料、制作立体化课件、录制在线课程等,应研究制定相应的评估评价体系,对新型工作量加以认定。
总体而言,互联网给高等教育教学带来了革命性改变,翻转课堂、慕课、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手段方兴未艾。在互联网+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大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都面临很多挑战。“互联网+”教学内容需要从思想性、系统性、易用性等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互联网+”教学方式需要应对课堂时空延伸、师生角色转变等问题。“互联网+”教学管理需要思考如何促进教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多元化工作量的核算和评价等问题。
毫无疑问,互联网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易得,但教学内容的评估和筛选也更加困难。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但教学方式的转变也需要观念、制度的支持。互联网虽然发展迅猛,但与大学课堂教学的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更大的耐心和决心去实现光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