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永海
“炼句”既是修辞问题,也是语法问题。唐朝大诗人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诗人贾岛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由此可以看出,诗人们是最讲究炼句的。因为把一个句子炼好了,全诗都为之生色。赏析语句题是历年高考中与赏析诗眼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常考题型。由于这种题型综合性强,又因赏析角度不固定,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但同时难度也较大。所以,这类题型应该成为我们复习备考的重点。
1.请赏析××句。例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15题“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2.请赏析××联的妙处。例如:2018年天津卷第14(2)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从××角度赏析××两句。例如:2018年全国卷III第15题“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1.弄懂句子的基本含意,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深层内涵。
2.从句子的语言特点出发。如语序倒置句式的错位美、对偶对仗句式的整饬美、互文见义句式的开合美、排比反复句式的气势美、省略跳跃句式的情感意念美、意象组合句式的巧妙含蓄美、长于炼字句的凝练美,等等。
3.从句子的表达技巧出发。一般来说,高考选取的句子,大多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要找出其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4.从句子的位置出发。①首句(起)。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渲染、铺垫之意。例如:《春残》(唐彦谦)首句“景为春时短,愁随别夜长”,“愁”字就是全诗的诗眼,奠定了全诗惋惜感伤的情感基调。②中间句(承、转)。有转折、过渡、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等作用。例如:《退栖》(司空图)颔联“燕昭不是空怜马,支遁何妨亦爱鹰”,表明作者由“从宦”到“隐居”的人生转折。③尾句(合)。或总结全诗,升华主题;或卒章显志,点明题旨;或照应前文,首尾呼应;或另辟蹊径,或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例如:《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韦庄)尾联“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以景作结,所写的宴罢人散月斜,与前面的流光溢彩、花团锦簇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极大反差,一个“愁”字饱含“伤时、怀乡、忧国、忧民”之情,表明诗人对前途、时局的深深忧虑。
该句是……的意思,描绘出一幅……的画面。运用了……的表现手法,烘托了……的意境,营造了……的氛围,表达了……的情感。
例1.(2019年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试题。
题许道宁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试题: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全诗写景兼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却于简单中见新奇。全诗自然至极,淡泊至极,却淡而有致,淡而有味,寓深远于淡泊之中,有“豪华落尽见真淳”之赞誉!诗的尾联“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字面意思是说,这幅画中含有不寻常的诗句,我反复吟咏也不能完全领悟其中无穷的意境。其深层含意表达的是诗人对画作给予的崇高评价! 意思是说,由于画的意蕴太丰富,自己难以完全表达。很显然,诗人是想通过自谦来达到称赞这幅画的目的。言外之意是说这幅画作可以激发诗人创作出绝美的诗文,甚至吟诵出的诗文远远超出画作本身。总之,带有总结式感叹句的尾联,巧妙地表达了“言”与“意”之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关系,这一点与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试题。
杂诗
应璩
细微可不慎,堤溃自蚁穴。
腠理早从事,安复劳针石?
哲人睹未形,愚夫暗明白。
曲突不见宾,焦烂为上客。
思愿献良规,江海倘不逆。
狂言虽寡善,犹有如鸡跖。
鸡跖食不已,齐王为肥泽。
试题:诗的首联有何深刻含意? 请简要分析。
解析:这是一首哲理诗,意在说明要注意细微之事,阐明了防微杜渐的道理。首联“细微可不慎,堤溃自蚁穴”,是说细微之处不可不慎重对待,因为大堤的崩溃,可能是由小小的蚁穴引起的。诗人在此处的本意是告诫执政者要防患于未然,其深刻的含意现在已引申扩展为一种普遍的真理:干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时时处处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因为事情的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逐渐演变的过程,当存在微小的安全隐患时,如果我们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确及时的处理,就会留下无穷的后患。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及时处理好不安全因素,避免事故或灾难的发生。这两句诗现在已演化为成语“堤溃蚁穴”,比喻如果小事不注意,就会酿成大乱子。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试题。
《寒食夜》
韩偓
恻恻轻寒剪剪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细雨中。
试题:请从写景抒情的角度赏析“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细雨中”两句。
解析:“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细雨中”两句大意是说:在这细雨尖风的寒食之夜,望着院中斜搭着的秋千索,诗人不禁联想起朦胧烟雨之外、楼阁之中剪灯听雨的“她”。这两句表面看仍然是写景,然而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有人。秋千本是寒食节的应景之物,在这首寒食诗中标出秋千,自然是扣题之意。然而,寂寂深夜,窗外又下着朦胧细雨,诗人为什么偏偏惦记着斜搭在院中的秋千索呢? 面对这空悬的秋千索,诗人的内心又在想些什么呢? 联想那些描写秋千的诗句,如:“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韩偓《香奁·集想得》)“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吴文英《风入松》)我们马上会明白,原来,秋千架下曾有一位诗人所爱慕的女子,诗人因思念那位女子而托之以秋千。诗人无视朦胧烟雨,轻寒凉风,无视小梅飘雪,杏花吐红,只专注于秋千空索,自然也因为它曾为“玉手”所握,不禁想起日间打秋千的场面和打秋千的人。那时的两情相悦,现时的人去索空,诗人的怅惘失落,均在凝眸无语之中。所以,此时的“朦胧细雨”所传递给读者的,不正是诗人的惆怅之情、缠绵之意吗? 可见,这首诗采用借景写人、托物言事的写作手法,把怀人之思表达得更加曲折含蓄,令人回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