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各有性,共存相生
——评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

2019-01-10 10:21□苏
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 2019年9期
关键词:百味调和作文题

□苏 雨

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摘录如下: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好面熟,让我想起200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

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④文体自选。

熟在哪里呢?一是因为作文题再度让江苏考生沉入味觉文化之中。不同的是,2009年对象是“时尚”,如何表达这一对象呢? 必须是“品味”,用味觉和文化的视角去把玩、辨别、鉴赏。不然,时尚之味很难让读者两颊生香。2019年呢,对象就是“味觉”,从淡味到有味,到酸甜苦辣咸的五味,直到纷呈的百味;但需要表达的义理、观念、价值、思想并不在味,而是性,性质、本质、特质、品质、个性,等等,在于不同个性之间的调和、共存相生,在于不同而和、异质相融,在于强调物、事、人,及社会、时代、国家、制度、种族、文化之间的互相兼容、共生发展。二是因为,在文体要求上,再次回归到“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因为,2009年也是这样表达的。且不再说为什么如此高看“诗歌”这一文体,而常常要“除诗歌外”,但说“文体自选”和“文体不限”这两种表达就体现了命题人起码的“准确表达”和“思维严谨”的示范性。前者要求考生所选择的文体,只能是在约定俗成的既有文体中选择其中之一,而后者不仅如此,还可以是考生在考场上自创文体。甚至怎么写,你都不能判断考生的文体不对,因为“不限”,这个自由度太大了。这是一次10年后的回归,是一次了不起的进步。三是因为,高考江苏卷作文命题与社会、时代热点之间的关系总能拿捏有度。如果说,10年前的“品味时尚”,是话题本身在时代社会的热点上,要在时尚中玩出点味道来;那么10年后的味觉作文,则是明说味道,暗合“时尚”,言在味道,意在融合。保持了江苏高考命题“距离生美”的一贯品质。

好温暖,不在60字的材料解读上为难考生。

实事求是地说,这则材料是比较浅显的,一点没有为难考生的意思。这是对考生人性化的关爱,也是送给考生一份贴心的温暖。我认为,这样做是符合高考作文重在测量考生表达能力这一定位的,是一种科学性的选择。因为,阅读理解能力在前面已经有多篇不同文体、不同时代的文章反复检测了,这里主要是检测考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虽然说,读写不分家,写作者必须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此处真不应该再人为增加阅读理解方面的过重负担,甚至导致因阅读理解之缺陷而影响考生正常发挥写作表达的后果。我对写作题中阅读材料文字过多、头绪过杂、理解难度过大的做法一直保持着非常警惕的心理,更不随意点赞。在我看来,四句话,三个层次,条理清楚,中心明确。

①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②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③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第一层,强调“物各有性”;第二层,强调“共存相生”;第三层,推而广之,同样如此。清晰的几个层次又是互相联系的,表达的中心非常明确。即虽然物各有性,但只要能够相互调和,则能共存相生,百味纷呈。事和人同样如此。反之,不能够相互调和,而是各自优先,互不相让,互斗制裁,那么,则你死我活,两败俱伤,至少是损人不利己,“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个人以为,材料最后一句话,更是爱意满满。本质上,材料最后一句话并不是重点,甚至可以不说,但命题人还是说了。表面看,说的是事、人与物同理,实际上是再次帮助考生打开思路,更兼友情提醒,即这篇文章的写作,最好不要一头陷入谈空说玄之中,无论议论还是记叙,最好应该扣住“物”“物性”“物融”“物合”等走笔行文,让理寓含在说“物”之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多少有点全国卷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味儿,有明确的写作任务,也给出完成写作任务的路径与方法。总之,材料不给考生设陷阱,下套子,加难度,而能表达准确,关系清晰,主旨明确,并友情提醒,充分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

好发挥,从写作本身来说,能够让每一个考生都有一个自我写作水平的充分发挥。

从写作来说,正如题干中所说的那样,考生可以自主“选取角度”。自主选取的前提,这里必须有比较明确的角度可供选择,这一点,命题人没有随便一说,而是真的给了许多角度。比如,前面所说的友情提醒的最后一句话的写作角度;如,从味道这一角度,谈味道,说味道,品味的行家,调味的高手,有滋有味的生活和人生,借味明理,也会耐人寻味,虽然与材料所说一致,但同样也能夺人眼球;比如,从材料中心的角度出发,从生活到人生,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同样可以收获佳作。对于写作能力一般的考生来说,只要在人、事、物中任选其一,让记叙或议论中体现材料强调协调融合等主旨,就可以在考场中顺利完成作文。对于有一定思考能力的考生来说,能够扣住材料阐述的道理去写作,便能有一个好的发挥,比如,不能以极端的个性存在而无视共性共存,世界不是单极世界,人类不能零和博弈,而应该尊重多元,提倡多边,兼容并包,和而不同,共存共生,融和大同。或许,有一定写作智慧的同学会这样去发挥:如果说,物各有性,强调的是做好自己,各美其美;那么,五味调和,则强调的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美人之美;而“共存相生”则强调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甚至有生态思想的人也会这样去评价与挖掘:既尊重个性,又强调共性,既要做好自己,也要悦纳他人和融入群体与环境,这是生态的观点,这是生态共存、共生、共长、共美的观点,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旨是契合一致的,“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对于真正的写作高手来说,什么是“物各有性”,如何理解“性”的多维度;什么是“调和”,真能那么容易“调和”,以及如何“调和”;什么叫“共存相生”,怎样实现“共存相生”以及“盐加盐”真的还是“盐”吗……这些,都留下了充分发挥与思考的空间,提供给考生们一展身手的机会。这样的文章,每一个考生都会有用武之地。高考作文题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仅个人陋见,一说而已。

猜你喜欢
百味调和作文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解析及佳作展示
四季有海,百味俱鲜
可为与有为——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评析
调和γ-正规映射和调和γ-正规型映射
遣怀
从“调结”到“调和”:打造“人和”调解品牌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漫画
不见民门,垂首处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