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江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美学品格

2019-01-10 17:59王力平刘永亮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黄山笔墨山水画

王力平 刘永亮

中国画的创作是通过笔墨语言来表现艺术家的情思、志向和追求,以此达到“借画抒情”“托物言志”的目的。在山水画的欣赏中通常所讲的“画如其人”更多的是涉及艺术家人格的美,我们不仅要看到艺术作品本身的美,还要透过作品领略艺术家人格的美。在艺术创作时,艺术家的才情、气质决定了艺术作品品格的优劣。艺术家创作的过程正是艺术家把自身的学养、个性、才情、思想、情感、技艺融入自己作品中的过程。在山水画的创作中通过具体的笔墨语言、笔墨形式和笔墨技法形成山水画的艺术审美表达,使笔墨技法和艺术形态之间达到有机的组合。艺术家通过长期的笔墨训练和理性的思考,在绘画实践中积累了笔墨表现的经验与方法,形成各自独特的审美追求。渐江在明亡后不与清廷合作,隐居山林,寓情于画,在山水画表现上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美学意蕴,并成为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渐江萧瑟、简练的笔墨表现都是其内在精神和不拘一格审美品格的外在表露,使他被公认为新安画派的领军人物,对后世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影响深远。

一、渐江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一)渐江山水画的笔墨特点

渐江在山水画的创作上呈现出独特的笔墨形式和表现方式。在山石的笔墨表达上多用线条勾勒,没有大面积的墨染。线条多用干墨,表现出蓬松虚灵的感觉,用笔常用折带皴法虚实变化无穷,也用荷叶皴、解锁皴、披麻皴等皴法。在《枯木竹石图》《桐阜图》《幽亭秀木图》《高桐幽筱图》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山石的处理没有繁复的点染和皴笔,没有粗犷跃动的大线条。渐江在作画中多取中锋用笔,常用退笔、渴笔来表达线条,取法篆籀,力能扛鼎。在《松石梅花图》《黄海松石图》《绝涧寒窠图》等作品中,树法的处理线条简淡,用笔凝重洗练,干净利落。树干的表现注重表达质感,虚实得当。在枝干和树叶的表达上,简洁而有力度,虚实并出。渐江笔墨线条干涩匀称而有力度,深秀松灵,墨色淡雅而无腴润,精微处见苍劲,静谧处显深秀。在山水画创作中笔墨材料和笔墨语言的把握使艺术家获得艺术创作的灵感并形成审美意象。

就其构图形式来看,构图平远,景物疏简。在山石的布局上前后变化较大,在山势的处理上给人以奇险之感,层峦陡壑,高远幽深。然而在山体组合上奇巧多变而又不失稳定。山石的轮廓大都是用大小不一的几何体组成,形成疏密变化的构成形式。山石的处理方硬峭拔,林木造型遒劲盘曲。从《松溪石壁图》《雨余柳色图》《天都峰图》《江山无尽图》《林泉春暮图》《松壑清泉图》《秋景山水图》等作品的造型特征来看,画面线条呈现出几何形体,山体一个个重叠起来。有的地方空旷如屏,有的地方山头大大小小攒集在一起,疏密多变。有的山顶设有峰台,平旷开阔。有的流瀑垂在山间,深邃幽僻。他的作品《天都峰图》用笔简淡,几无渲染,整个山体运用直线和折线表达结构,画面波磔变化呈现出几何形并富有节奏。画面的中景是一个大的几何形体前画了几个小而密的几何形体疏密有致地组合在一起,山石较少皴擦,只是以淡墨烘染出层次。

(二)渐江山水画的风格特征

渐江的山水画多山石,少树木,在山石下面往往画几株松树,或者在山头画一两棵松树。画面中的远处的树木疏朗劲拔,没有枝叶的晕染。就其整体效果来看形成了宁静萧瑟、冷逸坚稳、空灵纯净的艺术风格。在他的作品《长林逍遥图》中近景绘制四棵树木,与水岸对面的立壁中部相交。隔岸直壁高崖,寒江凝岚,纯净清雅,飞瀑挂壑,白练千仞。山脚泉涌奔流,泻玉吐珠,注入江河。在中景中出现浮丘一座,一半在画外,一半在画内,花木自然生长,不见人迹,亦不见行船。江面平无波澜,造境清旷寂寥,苍寒静美。在画面的左上角自题诗一首:“春木抽柔条,秋老惊摇落。百年强近半,世味亦索莫。何如长林间,逍遥自解缚。荣枯听时序,动息任吾乐。写此林峦意,萧然远城郭。静致若可耽,慎哉勿耽搁。”[1]就其内容来看,他把自己的心境寄托于林木山峦,从林木的变化中看到自己人生的变化。他心无波澜,把自由寄情山水,享受其间的逍遥和静致。总之,渐江山水画的风格“纯净、高洁、空旷、清雅、俊逸、腴润、枯淡、瘦峭、宁静、坚稳、深邃、幽僻,给人以冷和静的感受尤深”[1]。在山水画中的树木、山石等物象,以及所构成的事件、情节、符号都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渐江在其笔墨的表达上所形成的风格表达都是其审美品格的外在表现。

二、渐江山水画的美学特征

(一)渐江山水画荒疏冷逸的美学意蕴

在山水画笔墨表达上,笔墨作为艺术媒介材料不仅具有特定的物质特性,创作主体对笔墨材料所具有的独特审美感受正构成了笔墨表达上的审美意蕴。渐江画之风格“历来均以清逸称之;渐江画于清简淡远中见伟峻沉厚,且两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从而画格高矣”[2]。渐江的大量作品表现出来的是荒寒冷逸的风格特征,这种绘画图式的呈现一方面来自于其自身的性情和人格的表达,另一方面来自于其对自然物象的感悟。渐江师法宋元大家,精于倪黄笔墨。47岁返回歙县,开始写生黄山。就其作品《峭壁孤松图》笔墨来看,既有北宋严谨的画法又有元人所追求的气韵,整幅画面表现出一种雄峻与简淡的风格。到了51岁以后他的绘画风格逐渐走向一种清奇冷峻的格调。此时,渐江“学而优则仕”的理想破灭,参加抗清复明的运动也遭失败,直至出家为僧。人过半百,他的志向无从实现,以参禅的方式过着没有着落的日子。

在渐江山水画作品中可以看到倪瓒的画风,其画面风格极尽荒疏冷逸,格调高逸。渐江一生尤以倪瓒为师,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倪瓒也是生存在异族统治的时代,他从倪瓒的身上找到了慰藉心灵的方式。倪瓒的最大特点画法疏简,主要运用折带皴,形成苍寒简逸的风格特征。渐江的《幽亭秀木图》与倪瓒的《江亭山色图》几近相同。在画面中心台上画一茅亭,茅亭周围画了几棵树木,远处是一望无际的水面,给人以萧索空寂之感。在他的册页作品《梧桐竹石图》《西山层岩图》《疏林空几图》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倪瓒笔墨的影子。作品简淡荒疏,逸笔草草。一棵树、一案几、一块石头都是渐江个人生活的写照。

可以说对黄山的写生创作是他作品较为成熟的阶段,此时的作品表现出荒寒冷逸的感觉,这无不与他的心境相关。他的作品《黄山图》取材于黄山真景。然而到了渐江的晚年却看到了世界的真实,这种真实正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师法自然,以画载道。荆浩在《笔记法》中曾言:“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在渐江的画面中描述了静谧冷逸的意境,这都是他晚年空寂的心境和俭朴生活的真实反映。此时他的思想开始安静,他的生活再无喧嚣。隐逸山林,再也看不到年轻时的理想复归。一个孤寂的灵魂,看到的风物也是萧索的、凄凉的。“画家在此找到了自己的生命家园,荒寒画境是画家精心构筑的‘生命蚁冢’,以期安顿自己孤独、寂寞、不同凡响、不为俗系的灵魂。”[3]我们在他的艺术表达中看到的是荒寒萧索的美学意蕴,这种荒疏冷逸的意蕴意味深长,这都与他凄凉的身世和冷落的情怀有着联系,正是他独立不倚、超凡脱俗的精神世界的写照。

(二)渐江山水画虚静空灵的美学意蕴

在道家的认知体系里,虚静是生命的本质,在艺术创作中虚静也成为艺术表达的美学追求。在渐江的山水画中的空致清明的美涤荡人心,兴味蕴藉。渐江的美学思想是朴素的、安静的、柔美的,他的静美画风正是贴合了道家虚静清明的思想。“传统中国画讲求静穆作风和宽宏气度,讲求儒家文质彬彬和道家外柔内刚的精美。明末文人一致定下的标准,诗文书画,以柔淡为尚,以静为美。”[4]在渐江的山水画里表现了无声的静与悠远的美,画中的静浸透着空灵与美好,脱俗与单纯。渐江这种虚静之美的画风首先体现在他的墨色的运用上,他用笔干枯而有骨力,墨色淡雅而清润。笔墨技法其实最能体现艺术家心境,心性不乱,用手中之笔抒发本心之意。渐江的《雨余柳色图》用笔苍劲有力,在山石的刻画上多用折线,在山川之中有板桥、人家但无生机,瀑布溪流仿佛也变成了静态的,静水流深。画面中心的柳树绿了,静静地自然生长,仿佛让我们看到渐江此时宁静淡然的心态变化。画跋题曰:“雨余复雨鹃声急,能不于斯感暮春?花事既零吟莫倦,松风还可慰宵晨。”渐江把本真的存在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形成了蕴含道家思想和禅学精神的静美画风。

渐江到了晚年虚廓心灵,了无挂碍,自我超越,无我无物,在他的创作中看到的那激烈情感波动后被凝定的精神境界,取而代之的是空旷虚静的心灵空间。他把审美感知中最静美的瞬间表达在画面上,这凝固的片刻形成他静美澄怀的人性关照。“审美静观要造成特定的审美心境,还表现在对自我的离异和升华上,艺术家把自我去除视为达致艺术飞跃的必然津梁。”[5]他以专注的精神、旷远的情怀、细致的体味、从容自适的艺术感知表达了虚静空灵的美学特质。在他的作品《林泉春暮图》中描绘了春天的披云山峰。这种静美空灵的美学特质反映在他的作品里就是如此的超然物外。这幅作品平静温和,情真意切,画面中有静静的茅亭、流动的山泉、春树的生长,使我们看到了静水流深、春树竞生的画面。整个画面都有着一种禅定的美好,给观者一种恬淡祥和、温暖静怡的心灵感受。从这幅作品我们看出渐江真实地回归生活,孤寂的精神与简单的生活给他的创作带来了禅宗美学的意蕴。在他的作品中显示的是立体空间的无极之境,呈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空间意识和生命情结的空灵之美。这种美直指观者内心,不仅让我们看到他画面中虚静空灵的意蕴之美,还看到他生命本体的存在方式所散发出的人格美学。

三、渐江山水画的审美精神

(一)渐江山水画创作审美思想的缘起

渐江山水画呈现出的独特的笔墨特征和审美追求,一方面来自于自身的经历,另一方面来自于其对笔墨的不懈探索。渐江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乱年代,可谓生不逢时,命运多舛。他少年家境贫寒,志向远大,勤奋刻苦。早年曾拜汪无涯为师,熟读经史子集。渐江山水画师法古人,打下坚实的基础。“渐江画从宋画入手,上追晋、唐,尔后力学元四家,于元四家中倪、黄二家著力尤多,最后专意于倪云林。”[1]在笔墨的运用上,他线条刚劲有力,构图严谨,章法统一。在大尺幅《晓江风便图》《长林逍遥图》《西岩松雪图》《黄山始信峰图》等作品的表达上近处多为水与云,山体层峦叠嶂,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经营严谨,给人以高大雄伟的气势,从中可以看出有宋画的壮阔雄奇的气象。在树木的处理上,线条刚劲有力,枝叶的处理概括得当,画法简练,气象萧疏,从中可以看出有李成绘画中的清旷谨严的法度。在他的作品《世外山居图中》仿李成采用平远透视,正面山构图,而又有自身特色。大山主体层峦叠嶂,山顶林木攒聚,有的树木以苔点、竖线代替。中景石径盘踞而上,在近处山坳出现一平崖,上有房屋数座,后有林木掩映,给人以一种静雅萧寒之意。他用线干涩老辣,突显出唐宋时期的大气磅礴与严谨周密。

渐江在自己的作品中落款常以“渐江学人”自居,在《天都峰图》《幽亭秀木图》《桐阜图》《林泉春暮图》《松壑清泉图》《披云风图》等大量作品的落款中都题有“渐江学人”。他不仅学习唐宋大家之法,更热衷于元代名家。从他的《世外山居图》《疏泉洗砚图》等作品中不难看出有黄公望的笔意,在他的长卷《晓江风便图》《江山无尽图》等作品中也不难看出有黄公望的构图。在他的扇面作品《拟一峰老人山水图》中,墨色简淡,用笔深厚,山顶有平台塔哨,巨石密集,山体略施淡赭。崖边松树成排,崖壁藤草丰茂。近景奇松几株,俯仰生姿,山顶树木施以花青。左边题写:“拟一峰老人设色似漫春居士。弘仁。”

渐江不仅喜欢黄公望,他更热衷于倪瓒的绘画,曾言道:“疏树寒山淡远姿,明知自不合时宜。迂翁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在他的作品《高桐幽筱图》《梧桐竹石图》《疏林空几图》《幽亭秀木图》《竹石风泉图》中可以看出倪瓒简约疏淡之风。从他的《幽亭秀木图》可以看出从倪瓒的作品《容膝斋图》《秋亭嘉树图》《江岸望山图轴》《江亭山色图》《枫落吴江图》《琪树秋风图》等作品中提取笔意,画中构图尤像《容膝斋图》。整幅画面干笔作画,笔墨清逸淡雅,逸笔草草。造型简淡疏朗,给人以萧疏逸气的感觉。渐江在创作中不拘于古人,更注重自身个性的表达,在《幽亭秀木图》中渐江没有单纯模仿倪瓒“一河两岸”的构图模式,画中江亭造型稍大,在树木最后层次加一棵高桐,处于整个画面最高的位置,右侧落款:“辛丑结夏澄观轩为作幽亭秀木图,奉岳生大居士教。渐江学人弘仁。”钤“弘仁”“渐江”印。此幅作品是赠送安徽歙县罗衮期,在图左侧上方有罗衮期题跋曰:“启悟师久慕渐江笔意,属予代索,遂以寄予者转赠之。”左侧下方有江注题跋:“吾师漫写倪迂意,古木孤亭水石幽。优钵昙花题品在,禅门珍秘抗王侯。为启公题家师笔。江注。”从江注的题诗中一方面可以看出渐江对倪瓒的追慕,画面简淡萧逸,骨力内蕴;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渐江绝不是以追求倪瓒的画法为目的,而是取其萧瑟幽寒之意来抒发自己的胸臆。如渐江诗云:“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崖独杖藜;梦想富春居士好,并无一段入藩篱。”

渐江不仅学习绘画的传统技法,还注重师法自然,在大自然的造化中,寄怀书画。他一生游历名山大川,曾游皖南、庐山、武夷山等地,体悟自然万象,追寻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1657年渐江到南京游历,在香水庵居住并作画遗存八帧。1658年,渐江到杭州、芜湖、宣城等地游历,其间和画家梅清会晤。1660年8月渐江遍游黄山,并对景写生得黄山图六十余帧,每一幅作品都是黄山不同的景点。与渐江同时代的石涛曾言:“渐公游黄山最久,故能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风骨泠然生活。”[6]渐江师法造化,对景写生,在黄山的写生中注意观察黄山的变化。黄山石多树少,奇石陡壁,山体有的雄奇博大,有的怪石嶙峋,大多呈现几何状;其中在山表多松树,有的松树生于石罅之中,有的生在绝壁之上,或盘曲,或挺拔。像《黄山图》《黄山始信峰图》《黄山天都峰》《黄山蟠龙松》《黄海松石图》等都是取自黄山真景,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渐江复归平淡、知性见真的创作情怀。

(二)渐江山水画中的笔墨精神及美学品格

笔墨精神是一种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创作气质,它是中国历代文人所追求的创作境界,它来自于艺术家生存经验中形成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美学。渐江的儒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渐江出生于安徽歙县,此地深受程朱理学影响,这里人杰地灵,儒风独茂,为渐江青年时期儒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环境基础。少时的渐江勤奋好学,熟读四书五经,深谙儒家经典。渐江志向远大,希望长大能够取仕为官。第二,明朝末期,清军入关,社会动乱,民族危亡。在清军攻陷徽州之时,渐江积极参加反抗清廷的运动,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后来他又到福建投靠唐王朱聿键政权。第三,渐江重孝,重气节。王泰徵在《渐江和尚传》中记载:“渐江和尚者……少孤贫,以巨孝发声,类其家次翁;卖薪养母类文通。”其父去世之后,生活困顿,却事母至孝,曾卖薪筹钱粮以养母。其母去世后,为母守孝,从未婚娶,孑然一身,可见渐江至真至孝。

渐江的审美气质来自于他思想的变化。就渐江的思想来看,早年主要是儒家思想,后期儒释道三家思想并存。可谓“禅其表,道其中,儒其实”。当他求“儒”无果,只有出家为僧。他在武夷山皈依古航禅师,法号弘仁,字无智、无执,号渐江。又号梅花古衲、梅花老衲。起初渐江出家时还抱着一种逃禅的心态,这使得他得不到真正的解脱。当他看到复明的计划渺茫时,为了保持气节,皈依佛门,开始潜心研究绘画创作。其实在他的内心怀着对故国的怀恋、对自身际遇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经过多年的漂泊,他游遍大山名川,阅尽世间百态,这使得他认识到“人生最苦是飘零”。在他游历的过程中结识了许多画友、诗友和禅友,这也使他渐渐释怀。渐江每到一个地方,就把当地的真实山水作为创作的对象,对景写生。这种创作形式打破了早期以摹古为主的创作思路,此时的作品更加沉稳老辣,表达出荒疏苍寒的意境。渐江晚年画风的转变主要是源于他面对生活出现的心态转变。我们在其作品中看到渐江漂泊的生活及经历的坎坷和苦难。到了晚年他才得以平静下来,面对真实的山川,对景写生,其作品中的荒疏苍寒、虚静空灵正是他的心路历程及生活状态的写照。他的作品《窗影群木图》在笔墨表达上简淡荒寒,三五树木成林,画面中间有简陋小屋,房子后边是一座山峰,画面上可以看到渐江隐居的山林,在窗外只能看到树木陪伴他,而在墙阴处是一座山峰孤独屹立。在画面的右中题曰:“窗影摇群木,墙阴载一峰。”从此画中可以看出渐江进入到一种自由的境界,他不再为原来的理想而踌躇,此时他已忘却一切,成为一个真正的禅者。

渐江晚年的画风也蕴含了浓厚的道学思想,表现出了一种空灵美好、荒寒寂静的美学韵味。渐江游历名山大川,阅尽世间百态,最后遁迹山林之间,过着遁世隐逸的生活,面对的是山川林泉,日静天长。他的作品《深山幽居图》构图严谨,气象宏大,山间茅亭两处,山泉静噎,静水流深,整个画面无人迹、鸟兽、船舫。右上方题曰:“梁苑有人,洛阳无冷。幽居深山,出户翩然,梅花有信。”由此可见,此时的渐江寄情于山石林泉,隐逸于茅亭溪涧之间,过着隐居的生活。荒寒、静美的笔墨表达正是他追求道家“逸”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境界的写照。他把自身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境界,渗透到艺术中,就出现了所谓的逸品。逸品的一个特点是得之自然。整个自然是指表现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7]。渐江在人生经历的苦难之后体悟出生命的本质,坎坷的人生经历、丰富的人生际遇使他更能体悟到道家思想的精髓,他追求道法自然、超然物外的审美精神,构成了他的笔墨精神和人格美学。

四、结语

渐江作品用笔清晰简明,虚实并出,墨色清而不浮,淡而不虚,画面空灵静逸。渐江的作品呈现出苍寒疏淡、虚静空灵的艺术特色,而这种独特就来自于其中所蕴含的笔墨精神。笔墨精神的表现不单单是运用娴熟的笔墨技法描绘物象,更重要的是在笔墨黑白象罔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在中国画体系中,笔墨精神是其核心的要素,笔墨精神即人格特征。”[8]笔墨的形态、运笔的姿势、作画的动作都反映了艺术家的人格,在笔墨精神的表达中,艺术作品承载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心境,从而表达艺术家的个性气质和生存状态。艺术家笔墨精神的表达正是其美学人格的表达。渐江坎坷的人生际遇,壮志未酬的精神追求,晚年皈依佛教,寄情山水,隐居山林,这都使渐江的性格带有凄凉、焦虑、绝望、淡然的情感色彩,而这种情感在他山水画中则呈现出荒疏冷逸、静美空灵的美学意蕴。渐江的艺术世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审美空间,这种恬淡的忧伤之美正是他亦儒亦道亦禅的文人气质的表露,也正是渐江作品当中所蕴含的笔墨精神和美学品格。

注释: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462.

[2]汪世清.艺苑查疑补正散考[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261.

[3]朱良志.论中国画的荒寒境界[J].文艺研究,1997(7):139.

[4]陈传席.陈传席文集3[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864.

[5]朱良志.“虚静”说[J].文艺研究,1988(7):27.

[6]汪世清,王聪.渐江资料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79.

[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93.

[8]潘公凯.论笔墨典范——人格理想的一种表征系统[J].北京大学学报(学版),2015(4):5.

猜你喜欢
黄山笔墨山水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黄山日落
笔墨童年
《登江阴黄山要塞》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黄山冬之恋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