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文学类文本阅读已成为高考必考内容,其中,小说文本更是备受青睐。如何引导学生读懂小说呢?一般教学过程如下:了解小说描绘的社会背景,整体感知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但通过长期的阅读实践可以发现,要想快速读懂小说,除了紧扣上述要点外,还要注意从小说文本的“细节”切入,这也是读懂小说的有效途径。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绘制各种生活图景、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法,是构成完整艺术形象的必备元素。它可以显示人物、环境、事件中细小的特征和轻微的变化,在刻画人物、显示背景、组织情节、深化主题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恩格斯把“细节的真实”列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两大基本条件之一。著名作家黄宗英也曾说:“细节就是你的‘珠子’,一颗珍贵的珠子能使项链熠熠生辉,一个好的细节能使一篇作品读后难忘。”这一比喻不仅形象地说明了细节的重要性,也确切地指出了细节与整个艺术作品的关系,更为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指明了道路。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精心选择,反复提炼,巧妙运用了一系列经典细节,塑造了不朽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神奇的艺术魅力。这些作品将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表现得出神入化,为我们阅读小说提供了精彩的范例。笔者从“三要素和主题”的角度入手,谈谈典型的“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选用精彩细节来描写环境、渲染气氛是小说环境描写的主要手法之一。一般的环境描写主要通过自然景物描写交代时间、地点,渲染、营造氛围,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景;而典型的细节描写重点则在局部、细微之处,重在将典型的生活细节放大,用特写镜头突出细节所蕴含的特殊意义。例如鲁迅小说《故乡》开头用白描手法对鲁镇进行了全景式环境描写:“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从整体上初见故乡的荒凉破败;回到老屋,“我”的视线集中到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这一细节上,“瓦楞上许多枯草”说明房屋年久失修,“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则写出了老屋的残破荒凉。鲁迅就是用这样一个典型的细节,勾画出老屋的破败、衰落,表明即使像“我”家这样的富裕家庭也已经衰落的境况,一斑窥豹,表现了故乡的衰落,渲染了凄冷、悲凉的气氛。
2016年全国卷Ⅰ文学类文本阅读《锄》,用“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昏暗的时辰”等典型细节,从六安爷锄地时的光线、温度、空间变化等细节入手描写环境,营造了沉寂、悲凉的氛围,表现了失去土地的六安爷内心的痛苦与忧伤。阅读小说时,我们若能紧扣这些局部的、看似细碎的景物描写,结合文章背景和注释,体味它所营造的氛围的特殊意义,便能很快把握其感情基调。
小说常用细节描写来埋伏笔、做铺垫,常用的方法就是选用典型生活细节,或多次突出交代某一特定事物,使之形成一条线索,贯串整个故事情节之中,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使全文前后勾连、浑然一体。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葫芦”就是一条线索。葫芦是林冲打酒的工具,为老军所送。老军临走指着壁上挂的一个大葫芦说:“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的提醒为林冲外出买酒埋下了伏笔。林冲在草厅里感到寒冷,便用花枪挑了葫芦外出买酒,因为店主认得葫芦,它虽已易主,但店主还是热情招呼了林冲,这让林冲在店里多待了一会儿,从而使他躲过了草厅的倒塌;可躲过了天灾,躲不过人祸,寄身破庙,给了他目睹陆谦等人纵火、嫁祸给他的机会;喝足了酒,又为他借着酒劲在山神庙复仇做了铺垫。一个小小的葫芦,就这样把故事情节一步步衔接起来,推向了高潮。
2016年全国卷Ⅲ文学类文本阅读《玻璃》开篇就写“我”看见旁边那家新盖的酒店处,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这一细节为后面王有福“不能赴约”、“我”第二天见他“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回家时见那家酒店贴出布告、王有福不愿领取赔偿费、王有福主动赔偿玻璃等情节埋下伏笔。正是开篇出现的“注意玻璃”这一细节,将故事情节连接起来,逐层推进,引人入胜。而结尾“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与开篇的“注意玻璃”遥相呼应,堪称神来之笔。这一细节描写既使作品首尾呼应,前后贯通,又耐人寻味。学生在复习小说文本阅读时应格外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或细节,若能深入体会这些有着深刻含意的细节,明确它们在贯串情节方面的勾连作用,就能迅速厘清作品的情节结构。
借助细节刻画人物是作者惯用的表现手法,经典的细节描写如画龙点睛,能够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跃然纸上。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在草料场的一系列行动叙写得非常详细,去打酒前,他“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他“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细心探查。这一系列细节描写不仅表现了林冲谨慎、缜密的性格,表明他一心想把新差事干好,丝毫没有背叛朝廷的想法,也说明草料场起火并非林冲疏忽所导致,自然揭示出陆谦等人借刀杀人的阴谋,深刻表现了林冲被逼上梁山的主题。
2008年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河的第三条岸》,通过母亲“脸色苍白”的细节,体现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并因父亲的行动感到羞辱,而通过她“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这一细节,又表现了母亲对父亲“不曾流露的感情”。2015年全国卷Ⅱ文学类文本阅读《塾师老汪》通过老汪每月两次的“乱走”表现人物内心的孤独与困惑,又通过他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句的与众不同的理解,表现老汪内心的苦闷和孤独。这就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真实地体现出来,使老汪的形象更加鲜活。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在一轮复习期间,师生应重视这一点,要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理解人物形象。
细节虽小,却能小中见大,见微知著。小说往往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刻内容。鲁迅的小说《药》就是以华小栓吃过灵丹妙药——人血馒头之后的多次咳嗽这一细节,来表现“革命者的鲜血并不能唤醒愚昧的民众”这一深刻的主题,批判了当时的现实。
2009年琼宁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孕妇和牛》用“孕妇描字”这一细节,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追求。孕妇自己没文化,她不想让孩子再受没文化的苦,看着远处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她想她的孩子将来一定也会上学,作为母亲,她要将这些字描下来,以后教给孩子。小说正是用这种典型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2016年全国卷Ⅰ《锄》用六安爷“锄地”的细节表现他对土地的热爱和依恋,同时也暗含着他与土地的告别,暗含着他对曾经传统的农业文明的怀念。六安爷心知地锄了也没用,庄稼长得再好也改变不了推土机要开过来的事实,但他还是要锄,他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作品正是运用“锄地”这一细节反映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融合与冲突,反映了农业、农村面对机器化大生产的疯狂挤压时所处的艰难困境,表现作者对农村、农业、农民生存现状的关注和思考。用小细节表现大主题是小说常用的手法,透过细节描写来思考主题是我们备考时必须关注的内容,学生复习备考时要看透细节描写背后更深刻的内容,文章中的许多细节描写看似闲笔或赘笔,可有可无,但却能够体现作者构思的精巧,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