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2016—2018年,全国及各地历史高考对“美国代议制”的命题情有独钟,2016年北京卷第22题“汉密尔顿与杰斐逊的冲突”,2016年江苏卷第16题“三个国会建设方案”,2017年全国卷Ⅱ第34题“皮克林被免职”,2017年海南卷第23大题“司法审查制度”,2017年浙江卷第20选题“1787年宪法”,2018年海南卷第18选题“两党制”,2018年江苏卷第23大题“行政权与司法权的矛盾”等等。从2016—2018年历史高考命题的角度看,既体现对教材“美国代议制”宏大概念“三权分立”理解的偏好,也显露出对“美国代议制”微观历史矛盾的重视。
误解:1787年宪法通过后,美国联邦机构的分权结构就已确定,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和司法审查权,三权分立制度就已形成;
纠偏:三权分立的政治框架是在动态平衡中稳健有序发展的,最高法院起初缺乏制约其他权力的活力和主动性,其拥有司法独立权的政治地位是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确立的。2017年海南卷第23题从“三权分立、司法审查制度”的角度出发,设置了一道“三权分立制度”逐渐完善过程的材料解析题。
例1.(2017·海南卷·23)(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一些政治家认为,“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国会)是不同的;“人民”高于“人民的代表”;“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国会的立法如果违宪,“自然不能使之生效”。根据这些理论,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和总统行政命令是否符合宪法。但是,1787年美国宪法没有相关规定,即未建立起司法审查制度。在初期美国政府中,既无财权、军权又无民意基础的最高法院的地位明显低于总统和国会。
——摘编自[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二 1803年,最高法院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做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该判例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从而使最高法院足以与国会或总统相制衡。
——摘编自[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
【注解】(1)联邦法院司法审查制度产生的必要性。美国联邦法院在国家建立初期所扮演的角色十分尴尬,无足轻重,既无财权、军权又无民意基础,其职权明显低于总统和国会,导致联邦最高法院不能有效行使宪法授予的司法权力。材料一中“‘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国会)是不同的”,反映出人民和“人民代表”内涵的区别;“‘人民’高于‘人民的代表’”,体现出人民主权和主权至上的原则;“‘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宪法高于国会普遍立法。
(2)马歇尔通过“马伯利诉麦迪逊案”建立司法审查制度(判定某项法律或政府行为是否违宪),并使其成为有效的宪法学说,由此确立了三权分立宪政框架下法院的权威。“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对于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影响深远,材料二“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此判决反映出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和总统行政命令是否符合宪法,即最高法院获得了宪法终极解释权,使得宪法的至上权威效力获得切实保障;该判例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从而使最高法院足以与国会或总统相制衡”,确立并巩固了司法部门在美国政府三足鼎立框架中的“分立与制衡”制度,这是直至1803年才得以达成的。
误解:美国最高法院秉承美国民主制度下人人平等的信念,将真理与正义确立为衡量事实的唯一标准,力争做到司法不偏不倚;
纠偏:美国最高法院对案件的审判有着时代的烙印,并非都以化解社会危机、保护人民利益为第一准绳。2018年江苏高考第23题的材料二,是关于“普莱西案”“布朗案”先后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案结果的材料。该题从考查能力的角度看,具有灵活性、批判性和深刻性。
例2.(2018·江苏卷·23)(节选)
材料二 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南方各州中小学实行黑人、白人学生分校。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黑人牧师布朗向最高法院上诉,要求结束黑白分校状况。1951年最高法院受理了布朗案。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布朗案吹响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
——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注解】美国最高法院对两个同类案例断案结果的变化:由肯定“隔离但平等”变为否定“隔离但平等”(由合法变为违法)。据材料“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得出:种族隔离有利于维护种族主义者利益,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据材料“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得出法院判决有时也并不是完全民主公正的。又据材料“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得出“隔离但平等”由合法变为违法的原创,有利于缓和种族矛盾;据例2材料“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得出黑人力量(平等意识)的增强;“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得出黑人争取权利的不懈斗争;“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得出法官不再固守传统,而是因势而变。
误解:美国代议制下呈现的各种矛盾较多,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学生不能透过历史现象分清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纠偏:美国代议制下矛盾无时不在,矛盾是变化的也是可以协调的。美国代议制下往往存在联邦政府与地方各州,行政权与立法权、立法权与司法权,两党利益集团、党内政见不同、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等等,分清矛盾的范畴、对象与主次尤为重要。
例3.(2018·江苏卷·23)(节选)
材料一 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为了制止危机,此时的国会对总统要求的立法都一一应允。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做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组计划在国会遭到挫折。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注解】自立宪建国以来,美国法官与总统明争暗斗屡见不鲜,即行政权与立法权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也象征着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的冲突。例3的材料事件产生背景为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罗斯福推行国家干预政策(行政权过度扩张),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否定新政的部分法令;罗斯福对最高法院的判决不满(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冲突)。
例 4.(2017· 全 国 卷 Ⅱ·34)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注解】材料反映的是联邦政府总统和内阁成员皮克林之间的矛盾斗争,与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以及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问题无关,故A项、B项错误;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有权任免内阁成员,故C项正确;材料中美国总统亚当斯和内阁成员都属于联邦党人,两者政见不同是属于党派内部的矛盾,故D项错误。
例5.(2017·浙江选考卷·20)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讨论中,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甚至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将联邦体制——对政府的不同层次、不同部门权力进行特别划分——视为防止过多国家集权的保障。它反映 ()
A.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
B.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
C.立法与行政的职权之争
D.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
【注解】材料里没有涉及大小州的利益、南方与北方权力、立法与行政权力之争,故A项、B项、C项错误,“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甚至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这能表明联邦政府集权与地方各州自主权间权力之争,故D项正确。
以史实为依据,以理解为基础,教师需指导学生收集有效信息,关注史事变迁,把握历史动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合理性地看待美国的代议制和三权分立机制发展完善的历程。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纷繁复杂的历史,研究美国代议制下的各类博弈矛盾,就要分辨、理解、鉴别、判断各方史料,做好历史矛盾的明确分类,认清主要矛盾地位,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密不可分,注意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下多角度厘清妥协的对象、本质和影响,妥协可分为政治机制本身的协调、多元利益相互的妥协、为重大危机化解的妥协等等。
美国案例判决否定之否定问题,揭示了美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试题往往会将两个相似的历史案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时空探究、分析、评价历史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日常复习时,应指导学生理性地分析历史事件变化的原因及其背景,从而构建起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做到还原历史、矫正认识、纠偏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