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生态文明建设在地理试题中的体现与运用

2019-01-10 16:05宁夏金卫东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红线试题文明

宁夏 金卫东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制定了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人地协调观植入学生心灵,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资源开发者和生态建设者。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观的主阵地,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试题之中,发挥试题的育人功能,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观。

一、解读高考真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技术、绿色金融、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生态安全、生态产品、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生态走廊、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生态保护红线等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关键词。

【典例】(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

(2)说明当地居民积极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真题解读】该题情境设计联系实际,贴近考生认知水平,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一般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补给地下水、维持区域水量平衡、蓄水防洪(削减河川洪峰和延缓洪峰出现时间)、调节径流、净化水质、提供水源、调节局部气候、为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等生态功能。芦苇作为白洋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营养元素和污染物,净化水质,为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管护、收割芦苇,防止芦苇倒伏和腐烂,使白洋淀发挥更大的生态服务功能。该题启示和教育考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只有修复和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答案】(1)吸收水体和淤泥中的营养物质,减弱水体富营养化过程;吸收污染物(重金属等),起到净化水体、稳定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提高水环境质量;为鸟类等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2)管护好芦苇,可维持芦苇对白洋淀水体的净化功能,利于改善水质,提高白洋淀生态环境质量;收割芦苇,能减少芦苇倒伏、腐烂数量。

文章对旅游者做了较为完整的理论说明与实证研究,理论上从价格因素、信息对称情况以及搭便车行为对游客的故意无视行为进行分析。实证上采用问卷调研的方法获取研究数据,使用简单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来验证和完善理论说明的结果。但是实证分析方法略显简单,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在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上有更深的造诣。比如对游客进行访谈,使用其他数据分析方法。

二、构建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这是人类在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面对和解决各种环境问题而形成的新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构建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我们只有认清生态文明的理念和人地协调的思想,才能在试题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引导学生。

1.构建生态文明是解决环境问题的迫切要求

随着人口的剧烈增长,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环境自身的价值,发达国家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产生了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而且有些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严重、深刻的环境危机亟待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要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除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具有生态文明道德素养的地球公民,使绿色文明深入人心,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2.构建生态文明是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的时代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的基本原则中指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法制意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地理学“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3.构建生态文明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学科要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高考命题坚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考查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考查的目的是让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尊重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思想深入人心,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品质;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传递和弘扬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利用试题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充分发挥试题的育人功能。

4.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

从国家层面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举措有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坚持源头防治,调整‘四个结构’,做到‘四减四增’,一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过剩和落后产业,增加新的增长动能;二是要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增加清洁能源使用;三是要调整运输结构,减少公路运输量,增加铁路运输量;四是要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

所以在编写试题时,可优选人类所面临的某种环境问题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创设情境和组织材料,突出考查材料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及治理的措施,利用试题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和人地协调观。

三、原创试题命制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2017年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2020年底,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据此完成1~3题。

1.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意义不包括

( )

A.构建结构完整、功能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

B.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C.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彻底消除环境问题

D.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2.有关生态保护红线边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生态保护红线边界是模糊的,具有过渡性

B.生态保护红线边界是明确的

C.生态保护红线边界是人为划定的,可随意变动

D.生态保护红线边界一旦划定,永不变动

3.我国生态保护红线不包括

( )

A.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红线

B.生态脆弱区或敏感区保护红线

C.生物多样性保育区红线

D.生态农业园保护红线

【命题意图】近几年高考中涉及许多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概念、新情境,通过试题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协调观。该题组中“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所以该题组主要反映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功能、意义、组成、制度、建造意见等。通过考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意义、边界特点和范围类型,重要作用是在综合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答案及解析】

1.C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各类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对于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持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可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但并不一定彻底消除环境问题。

2.B 依据试题背景材料,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组织划定的,边界是明确的,如果没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党和政府机构的认可边界是不能随意变动的,如果要扩大生态保护区域,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党和政府机构的允诺下,生态保护红线的边界是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变动的。

猜你喜欢
红线试题文明
房企“三道红线”的破局探索
细细的红线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请文明演绎
“三道红线”考验房企“钱袋子”
漫说文明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一两江湖之红线引[连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