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意义理解的有效操作
——以《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为例

2019-01-10 13:16周青燕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铅笔算式交流

加 录 周青燕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0页。

【教材分析】

从教材编排的特点看,有余数的除法是计算从单一计算到稍复杂计算的一个起始点,增加了学生思维的跨度。教材安排了分草莓的操作内容,引导学生写出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横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使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建立起关系,实现对概念的真正理解。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表内乘法和整除的表内除法,能计算整除算式,并对除不尽的情况有体会,但是学生还不知道这个剩余的数就叫“余数”,分了之后有剩余的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1.谈话引入,建立联系。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分东西,有没有出现过分了之后有多出来的现象?

生:我买了7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2支后,还剩1支。

生:今天老师分苹果,每人分了2个,还剩1个苹果。

生:妈妈买了5个棒棒糖,分给我和弟弟,每人分了2个,还剩1个。

2.沟通数学与生活,揭示课题。

师:这个平均分了之后多出来的数,在数学中叫剩余的数,简称余数,那这种分了有余数的现象可以用什么数学知识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余数的数学问题。

(板书:余数)

【设计意图:学生的生活阅历各不相同,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生活当中平均分后有剩余的实例,重视学生生活起点,引导学生体会余数的真实存在。】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摆一摆,初步感知。

(1)把6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个人?摆一摆,说一说。

学生独立操作后,同桌交流得出:把6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3个人,正好分完。

师:这个分的过程用除法表示是怎样的?

生:6÷2=3(人)。

教师板书,让学生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2)把7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个人?摆一摆,说一说。

学生独立操作后,同桌交流得出:把7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1支。

【设计意图:由于在藏区这个时候草莓不是应季水果,所以把教材中的素材改成了铅笔,学具准备简单、方便。让学生先体会正好摆完的现象,理解表内除法的含义、复习其写法和各部分名称,再摆分完有剩余的情况。通过摆一摆、互相看一看、说一说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的能力,使学生亲身感受有剩余却又不够再分的现象。】

2.记录整理,理解意义。

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1)把7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个人?还剩几支?用除法表示是怎样的?

(2)比较:6÷2=3(人)和 7÷2=3(人)……1(支)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3)铅笔分到最后还剩1支,这个剩下的在算式中叫什么呢?

教师讲清楚讨论要求后,每个小组要选出一名记录员、一名反馈员,其他组员在准备好的大白纸上画一画、分一分、摆一摆,互相看一看,还要说一说。把自己小组的观点写在纸上。

【设计意图:操作活动是否有效,还要看操作活动是否沟通了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这一课,学生的逻辑起点是整除的算式,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方法在教学范围内属于首次认识。学生的生活经验起点是已经具备了一些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但并没有在本质上真正理解。设计问题时尊重学生的逻辑起点,同时又兼顾学生的生活,在新的方法呈现时允许学生先自主化地进行表达(让学生尝试写除法的算式、意义),之后再展示并解读规范的数学表达,通过组内讨论交流使活动效度提高。】

3.反馈交流,加深理解。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反馈。

●第一小组:我们把7支铅笔每人分2支,分给了3个人,还剩1支铅笔。我们把剩下的数叫做余数。6÷2=3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而 7÷2=3(人)……1(支)是今天新学的知识,叫有余数的除法。

师:两个单位是怎么想到的?

生:把7支铅笔每人分2支,分给了3个人,还剩1支铅笔。所以是3人,1支。

●第二小组:把7支铅笔每人分2支,分给了3个人,剩下的又分给1个人,一共分了4个人。

师:大家同不同意第二小组的看法?

生:不同意。

师:如果你是第四个人你会乐意吗?

生:不乐意,这样我就少了1支。1支铅笔不够分给1个人,所以就多了1支。

●第三小组:我们把7支铅笔看作一条线段,分了相等的3段后,还剩下一小段。我们把剩下的这一小段叫做余数。6÷2=3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用2的乘法口诀二三得六;而7÷2=3(人)……1(支)是今天新学的知识,叫有余数的除法,二三得六,7减去6剩1。

(教师表扬,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有剩余的除法的意义)

师:你能看懂他们组的表示方法吗?整个线段表示什么?一段表示?

生:整个线段表示7支铅笔,一段表示每人分了2支。

师:为什么最后这段短了一截呢?

生:因为只剩下1支了,不够分给1个人,这段就和前面的不一样长。

把学生完成的讨论单贴在黑板上,一起交流订正,并进行板书:7÷2=3(人)……1(支)。重点指导余数在算式中的书写方式。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操作后反馈的信息,在组内交流或集体交流中,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的能力,实现生生之间资源共享。同时教师及时地进一步提炼又是有效利用学生资源的另一种体现,促进知识点的理解。】

4.小结交流。

师: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余数的?

三、变式跟进,练习巩固

1.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

(1)每人画一个分了有剩余的图,让同桌写出有余数的除法的算式。

(2)说一说这个带余除法的意思:一共有(),平均分给(),每()分到(),还剩()。或一共有(),每()分到(),可以平均分给(),还剩()。

(3)说一说: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9÷4=2……1 8÷3=2……2

7÷4=1……3 5÷2=2……1

全班对出现的错误进行交流分析,如 5÷2=1(支)……3(支)什么意思?得出:把5支铅笔平均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1支,剩下3支还够再分1次,所以要给每个小朋友分2支。

2.独立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数形结合,是最常用的一种学习数学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知识。请学生自己画画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法的现象,同桌合作写出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更有效帮助学生建立“余数”概念,明白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

【实践反思】

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遇到的事件,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余数”,建立“剩余”概念。接着通过分铅笔活动,小组讨论、自我探究算式有余数的和整除的区别,尝试解释有余数的除法,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模型。在自主画写算式环节再次提出开放式的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现实意义以及与表内除法的区别,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道理。整节课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引导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意义进行探究,在操作活动后,有效利用学生资源进行深度反馈,小组讨论时所有组员认真思考,自主建构有余数的除法模型。

猜你喜欢
铅笔算式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怎么写算式
飞扬的铅笔屑
三支铅笔
好玩的算式谜
小小铅笔,大有来头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