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辛旭(中国铁路文工团)
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市场迎来全民消费时代,杂技艺术仿佛迎来了新生。无论是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层面,还是从杂技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层面,审美化、艺术化的杂技表演已经成为主流,而杂技剧这一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应运而生。
20世纪90年代中期,杂技创作渐渐由主题化走向剧目化。2004年杂技剧《天鹅湖》的创作演出在国内外大获好评。此后,杂技剧的创作可谓遍地开花,全国杂技剧作品创作数量多达百余部。近年来,各种题材、主题的杂技剧充斥着整个杂技演出市场,隔三差五就会有新剧上演,总会听说舞蹈界某某大导演正在做一台大投资的杂技剧,笔者自己也被同行请去编排杂技剧。
然而,杂技剧创作表面繁华的背后面临着尴尬窘迫的局面。这种尴尬不仅体现在人才、市场、资金的捉襟见肘,更体现在真正称得上是“剧”,并有品质、有创新、有思想内涵的“剧”凤毛麟角。这不得不让人思考杂技剧创作上出现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1,形式与内容不统一
在任何艺术门类中,内容和形式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在杂技剧中,内容是指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环境。形式又分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内在形式是指作品的结构方式,外在形式即表现手段——杂技艺术形成的杂技语言。在杂技剧的创作中,内容与形式、技术与表达“两层皮”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是杂技剧编创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叙事方式单一化且缺乏创新
无论是从结构框架层面还是编排手段使用方面,杂技剧的叙事都呈现出普遍的单一化、不够多样的情况。另一方面,创新手段的缺乏也是好剧少的主要原因之一。距杂技剧《天鹅湖》首演已经过去了十几年,真正有叙事方式创新的剧目屈指可数。
3,结构表达不完整,思想深度有待提升
对比其他艺术门类,如舞剧、话剧、音乐剧,杂技剧在结构完整度、剧目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上差距较大。
1,挖掘审美语义,探索形式创新
杂技剧编创中形式与内容不统一的现象成因很多。首先,这是由杂技的本体语言——技术技巧决定的。早期杂技审美是以高、难、奇、险技巧为核心的,杂技本身不擅长抒情,更拙于叙事。其次,编导团队大多以舞蹈编导为主,虽然舞剧与杂技剧在编创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两种艺术门类有着本质的区别。
杂技剧编创要做到准确的化“技”为“情”、融“情”于“技”。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不仅需要有识别技术背后审美语义的能力,更要有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在创作的创意阶段,首先按照情节需要去选适合的节目,如果做不到以情节找节目,那就用反推的办法,根据杂技自身的性质及审美特点,设计情节或情境,找到与情节的契合点,亦或是赋予它们意象、表达和故事性。这是避免杂技剧创作“两层皮”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编创能力与环节。
创新是艺术永恒的主题。技术创新、结构创新、编排手法创新、道具创新、舞美设计创新都属于形式创新的范畴。在杂技剧《战上海》中,地圈演员的形象是国民党特务在街头追捕共产党员,地圈道具改成了贴合剧情的城墙、晾衣架等,演员在追逐中不断翻跟头越过重重障碍物。这一道具的创新不但突出了技术本体,也使形式更好地服务于内容,无疑是杂技技术推动剧情发展的一次成功尝试与探索。如果每出剧都在形式创新上有所突破,未来中国杂技剧的品质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越。
另一方面,编创团队多元化也有利于剧目的形式创新。目前,大多数杂技剧聘请的编创人员还是以舞蹈编导为主,这样会使创作单一化、片面化。戏剧表演、影视创作,特别是了解杂技本体的创作人员,都是创作团队不可或缺的人才。
2,探索多样的叙事方式,扬长避短
运用杂技技巧本身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推力,是杂技剧中最难的叙事方式之一,运用得好会成为剧的亮点,运用不好就形成“两层皮”,它是编创团队智慧的体现。
将复杂情节简单化、意象化,这种方式可以用在叙事也可以用在抒情部分。杂技本体审美特征适合将复杂的故事意象化处理。如《复兴之路》中表现长征的段落,高潮点是几位红军战士用近似于杂技的表现形式,一条腿被固定,手举旗帜,运用电影慢镜头的效果飞舞在风雪之间,艰难前行。通过这种意象的表达,在短短几分钟里,观众同样可以感受到长征精神的不朽。又如杂技剧《战上海》中的“碑”,也是这一叙事方式的典型代表,它运用慢镜头处理方式,表现人民解放军理想不灭、精神永存,是整个剧的画龙点睛之笔。虽然这一创作手法是太阳马戏团多年前的创意,但放在此剧中,表达不一样了,更有价值和寓意。
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叙事。在剧中人物关系复杂、事件发展较快的情况下,杂技剧势必借助其他艺术手段来完成叙事。如戏剧语言和舞台说明都可以帮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角色的性格等;必要时“戏中戏”的方式也可以解决一些技术技巧叙事难点。其次,灯光舞美的帮助很重要。话剧或舞台剧的灯光舞美可以为杂技剧所用,更容易营造出场景、地点、心理活动的变化。此外,一些影视剧拍摄的高科技手段,也应该被有选择性地运用到杂技剧的舞台上。
利用舞台独有的时空转换叙事。德国现代舞蹈家玛丽·魏格曼提出了舞蹈三要素:时间、空间、力量的理论。舞台的时空正是三要素中的时间和空间,简单来说就是一段短暂的舞蹈表演可以表现一个人从年轻到衰老,这就是舞蹈也是舞台特有的时间与空间。张继刚导演早期舞蹈作品《一个扭秧歌的人》就尝试了运用舞台时空理论同时运用了蒙太奇、插叙、倒叙等叙事编排方式,用15分钟讲述了一个艺人的一生。笔者在杂技编排中也曾运用过这种叙事方式,如节目《双人高杆技巧》中男女演员形象为霸王与虞姬,开场是别离场景,中段时空转换到回忆往昔的美好,最后回到现实虞姬自刎。虽然这是单个节目创作,但也是可以运用时空转换叙事这一理论的,如果这一段放在杂技剧中做成“帐中对饮”的段落,也是成立的。
诚然,杂技剧可能的叙事方式远不止这些,探索与实践会让我们找到更多更好的办法与手段来解决杂技剧叙事这一难题。
3,结合杂技艺术自身特点,把握艺术创作规律
艺术的主要功能是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审美娱乐功能。从题材选择、剧本创作到创意编排都要充分考虑到艺术的功能性。开始阶段的选材立意尤为重要。剧本创作不是独立的,杂技剧的思想性是由剧本创作与剧的编创表现所组成的。选择名著、历史事件、经典电影等观众熟悉的内容为主题,有助于观众理解剧情,容易产生共鸣,减少一些叙事上的困难,也相对比较容易把故事讲圆满,讲出深度。但在形式上、编排上要求会更高、更严格。
另外,一部优秀的杂技剧必定有强烈的戏剧矛盾冲突,有一个从呈示、开端、发展、高潮到尾声完整的结构框架,用跌宕起伏的情节来展现剧的魅力,传达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情怀。一般剧中的情节发展都是两条线一起推进的,一条故事线、一条情感线,一明一暗。只做一条故事线,剧情自然没有感染力,没有情怀,只有两条线一起推进到高潮点同时爆发,剧才会精彩,有表达、有深度。
诚然,影响杂技剧前行与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如人才储备、市场、资金、演员艺术修养、院团体制改革等。单从创作的角度出发,怎样做到尊重杂技艺术规律,在杂技艺术审美的基础上使杂技剧更像“剧”,叙事更流畅,表达更深刻,让形式充满创新与智慧,并且做到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这是新时代杂技编创者和杂技人需要不断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我国杂技艺术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但继承与发展使它不断前行,达到如今的空前繁荣,而杂技剧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还在“婴幼期”,相信经过时间的洗礼,它一定会走向繁荣,走向更宽阔的舞台,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