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辞海》“郑觐文”词条

2019-01-10 08:25:34陈正生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辞海音乐史词条

陈正生

2019年新版《辞海》又要面世了,不知新版《辞海》“郑觐文”词条的内容是否能对郑觐文作出切合实际的评价。在1999年版《辞海》将面世之前,笔者向参与编辑的专家了解郑觐文词条的修改情况,被告知编委会认定,原词条不宜更改。当时闻言就很纳闷,对郑觐文的研究已有了不少新的进展,人们对郑觐文已有了新认识,原先的词条内容显然不当,更何况《辞海》作为工具书,需讲求实事求是,何以会出此言?

后笔者查阅1999年版《辞海》“郑觐文”词条,其文一仍如旧:

郑觐文(1872—1935)江苏江阴人。清诸生。能弹琴和琵琶。1918年在上海创立大同乐会,旨在提倡“国乐”;曾仿制各种古乐器,崇“雅”黜“俗”,大事宣传。著有《中国音乐史》,持论迂远,杂有臆断。所编《箫笛新谱》一书,录存不少民间曲调。[注]① 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第1299页。

词条的撰写者不仅对郑觐文无深刻了解,且一眼就可看出其“左”的意识。以下略抒浅见,并求教于专家。

郑觐文12岁即能通普通丝竹,继而学大套琵琶,17岁学琴于县学教谕唐敬洵,对乐器的掌握仅“能弹琴和琵琶”?从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郑觐文在上海组织大同乐会期间,弹琵琶远少于鼓琴。因为在多数场合郑觐文都奏“庖牺瑟”却少弹琵琶,其因是琵琶已为人们熟知,且上海滩的琵琶高手多多,而他制作的庖牺瑟却鲜为人知,应予宣扬和提倡。再就他的琴艺而言,1919年10月17日(农历八月二十四),参加了苏州的“怡园琴会”。会上,郑觐文用大瑟演奏了琴曲《鸥鹭忘机》,用箜篌演奏了琴曲《秋风高》;还同当时有很高声誉的“宫廷琴师”李子昭双琴对弹《良宵引》。他弹奏过的琴曲还有《梅花三弄》《阳关三叠》《龙朔操》《秋鸿》《广陵散》和《水仙操》。此外,郑觐文还帮助周庆云整理琴学著作,因此存留了大量琴学资料,欲著《琴学源流》,因事务繁忙而未果。当时的琴人有几位能达此造诣?如此的郑觐文只是“能弹琴”?!

关于“仿制各种古乐器,崇‘雅’黜‘俗’,大事宣传”,显然不合事实。制作各种古乐器并“大事宣传”不假,1924年他还制作了庖牺瑟、七弦琴(古琴)、琵琶、筝、筑、忽雷、竽、埙、篪、十二音笛、十二音箫、璈等十二件乐器送往德国陈列、宣传。1931年他先后将全套乐器放置于世界社礼堂(今上海武康路393号)和职工教育馆(今上海文庙路的文庙明伦堂)开乐器展览会,1932年10月,还将乐器借予朱英的学生杨少彝在济南开古乐器展览会。这些都是“大事宣传”的实例。至于说郑觐文“崇‘雅’黜‘俗’”则缺乏事实根据。郑觐文制作这些乐器除了宣扬中国乐器的丰富而外,并竭力追求实用;不该忘记,我们今日民族乐器之所以兴盛,其中就有郑觐文对古乐器的挖掘、改革所取得的一份成绩。郑觐文在任教于仓圣明智学校时就制作了当时已经绝响的埙、篪、瑟、箜篌。郑觐文当时制作埙,由于埙制作简单,曾引起不少人的效仿,其中著名的先后有程午嘉、柳尧章和王巽之;柳尧章先生当时热衷于制作埙(还试用水泥作为制作材料),并给他刚出生的儿子取名“柳和埙”(“和”是排辈)。至于箜篌,1933年明星影片公司为大同乐会拍摄送往美国芝加哥万国博览会参展的《东方大乐》后所摄的33人合奏照片,从其中陈启凡演奏的箜篌可以看出,今日的箜篌不就是郑觐文所制箜篌的改进?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一些资料说此张照片为32人,此乃是许光毅先生的疏漏。试数数看,末排是10人,而非9人。

关于乐器的改进,郑觐文嫌古琴于大庭广众之中音量太小,从而制作了双层面板的“增幅琴”;嫌筝、瑟上弦过于烦难,设计了弦轸,今日古筝的弦轸就是根据其原理所做的改进;考虑使用十二律,制作了六项十八品的琵琶(因其形而更名葫芦琴);为方便合奏,设计制作了筒音为A(a1,即今日之曲笛)并能伸缩调节音高的套接笛。这些乐器都于1931年拍摄了照片,如今大部分都得以保存。[注]参阅陈正生、沈正国合编:《大同乐会郑觐文主制乐器评介》,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郑觐文所言乃三分损益律,但并不强调三分损益律同十二平均律之间的差别,只强调乐器采用十二律以合西洋乐器,模糊这两种律制之间的关系。这是对的。三分损益律同十二平均律之间是有差别,但在乐器演奏过程中是很难体现其差异的。

词条撰写人否认郑觐文所提倡的是国乐,我们从《东方大乐》照片中,不难看出郑觐文于1929年秋开始组建的乐队,不就是今日民族乐队的雏形?乐队分吹、拉、弹、击四个乐组,高、中、低三个声部。中国的传统乐器向来缺少低音声部,吹奏乐器用竽、篪、大G调笛(橫箫),弹拨乐器制作了阮,弓弦乐器设计了幢琴。这乐队显然不是西洋乐队,不属于“国乐”,那它算作什么?今日的民族乐队同它有何本质区别?

至于“郑觐文”条目撰写者认定《中国音乐史》“持论迂远,杂有臆断”,所评的当是郑觐文对古代音乐事件的评论,并不能当作对全书的评价。王光祈在《中国音乐史·自序》中说:“郑觐文君之《中国音乐史》,材料亦甚宏富,可惜多未注明出处,是以不敢尽量采用”,所言极为中肯。为此,笔者编写的《郑觐文集》特为《中国音乐史》作了校注,以方便对《中国音乐史》的阅读。[注]《郑觐文集》(重庆出版社,2017年)为笔者编写的郑觐文全部著作和目前能收到的全部资料的汇总。《中国音乐史》有笔者的校正和评注,《雅乐新编》和《新笛新浦》也写了评介。就郑觐文《中国音乐史》的内容来说,几乎囊括了古代音乐史的乐人、乐事、乐律、乐器、乐歌、乐舞、乐曲和乐论,并作了乐评;附编下还收录了当时盛行于全国各地的戏曲和曲艺。乐评中难免有欠准确,这不能作为臆断的根据。

2009年版《辞海》总算对“郑觐文”词条作了修订,现抄录于下:

郑觐文(1872—1935)中国民族音乐家。字光裕,江苏江阴人。清诸生,能弹琴和琵琶。曾任家乡丁祭庙乐助教。1920年在上海创立大同乐会以提倡国乐,从事教习音乐整理曲谱、研制乐器和展演出版等活动。编有《雅乐新编》、《箫笛新谱》和《中西乐器全图考》等。著有《中国音乐史》。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修订者是够省力的了。辞书的要求应该是准确、精当,词条内容准确、精当了吗?删除了几个不当的贬义之词,增添了一点语焉不详的事例。“编有《雅乐新编》、《箫笛新谱》和《中西乐器全图考》等”,出版了没有?“著有《中国音乐史》”,只列事件,竟无一字评论,词条改写者不知对《中国音乐史》翻阅过没有?从修改的文字可以断定,修订词条的专家也只是掌握了一点点二手材料而已。

为了让大家对郑觐文的著述情况能有个比较清晰的印象,以下将对郑觐文的几本书稿作简要介绍。

20世纪初,学堂乐歌盛行。郑觐文认为学堂乐歌“所用曲谱均译自外洋,殊非乐尚土风之道”,徒习外风易移国性,因此选取存留于世的十二首《诗经》谱,权且充当学堂乐歌。此书由周庆云资助,由其堂弟郑立山负责的丙辰杂志社出版。不仅如此,他还“搜集历代乐府雅、正乐”,结集出版《雅乐新编(二集)》,未见书,1924年郑觐文组建的女子乐团演唱过其中两首。

1924年郑觐文编撰的《箫笛新谱》出版,至1933年已出至第十版,1940年伪满洲国还出了一版盗版书。《箫笛新谱》并非仅仅“录存不少民间曲调”。笔者细读《箫笛新谱》,在发现郑觐文受时代局限而守旧的同时,更发现其敏锐之处。他在讲述箫笛原理部分分析了旧式匀孔箫笛之不足,首先提出了改造旧式箫笛的主张:箫笛的制作应有统一的标准,用C(后又改用A)作标准音,废弃匀孔制,使它们的音程符合十二律,以便同西洋乐器相合。当然,《箫笛新谱》确实“录存不少民间曲调”,从中我们可以获知至今流传下来的民间乐曲之原型。通过《箫笛新谱》所收录的乐曲,笔者还发现上海地区盛行的洞箫独奏曲《柳摇金》和《佛上殿》,原来是同一首曲子。这就像如今用于二胡或洞箫独奏的《思春》与琵琶套曲《塞上曲》第一段的“宫苑思春”是同一首曲子一样。民间乐手的编曲能力太令人惊叹了。

大同乐会不设会长,而设三个部:研究部、编译部和制造部。由于没有合适人选,三个部的主任郑觐文一人自兼。初期拟定的写作书目为《雅乐新编》《箫笛新谱》《琴学源流》《琴瑟合谱》《中国乐史》等。至1924年,《雅乐新编》和《箫笛新谱》已面世,《琴学源流》当是在帮助周庆云整理琴学著作时留存的资料,以后便未见提及。

1928年,郑觐文《中国音乐史》完篇,意欲广泛征求意见。1929年,《中国音乐史》获周湘舲、刘澄如、刘翰如诸先生赞助得以出版。此时《中西乐器全图考》业已脱稿。

《中西乐器全图考》是继制作部分仿古乐器之后的意向而写的。笔者确信此事,是因为见到过郑觐文为编写此书所绘制的二十余幅乐器素描,以及新制乐器照片改绘素描时的提示。此书于1933年才有出书的意向,这由蔡元培于1933年5月25日为该书所写的序可知。拟出版时,书名易为《乐器图说》,可知已经删除了西洋乐器部分。笔者立即想起,《中国音乐书谱志》载有此书。查找后获知,《中国音乐书谱志》所收录之书,为浏阳礼乐局编,湖南中国文化服务社浏阳分社1944年出版。此时笔者想到1934年2月,湖南省政府为恢复礼制音乐,推进新生活运动,选派学员10人到上海大同乐会学习研究古乐,郑觐文抱病予以全力支持。那么浏阳出版的《乐器图说》,同郑觐文编撰的《乐器图说》是否有关系?麻烦的是,此书只有浏阳有藏书,千方百计查得一二。书前有作者唐先征的“序”和县长段辅尧的“弁言”讲述此书编印经过。该书的印行,仅为“供中央之采摘,备参观诸公之指导”而已,故未流入书肆。笔者保存着郑觐文为编撰《乐器图说》请人绘制素描近30帧,唐先征书中无此内容,仅为礼器和乐器,故知与郑觐文的《乐器图说》为同名异书。著《乐器图说》的唐先征,应是郑觐文《中国音乐史·序》中提及的浏阳邱之稑唐姓门人。

笔者深切希望能给郑觐文以公证的评价:《辞海》的词条有必要修改,音乐辞书应予以收录。

猜你喜欢
辞海音乐史词条
赵国春与《辞海》的故事
科学导报(2022年22期)2022-04-27 00:43:08
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研究
——评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
人民音乐(2018年8期)2018-08-21 06:32:54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
乐府新声(2017年1期)2017-05-17 06:06:29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39
2016年4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3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9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大数据相关词条
《辞海》编纂的困境
凤凰周刊(2009年22期)2009-05-10 10: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