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冉卡的形象塑造

2019-02-20 03:40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女兵歌剧舞台

刘 颖

引 言

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根据俄国作家瓦西里耶夫(Борис Львович Васильев,1924—2013)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唐建平作曲,万方编剧,王晓鹰导演,张国勇、吕嘉指挥,是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家大剧院精心制作的原创歌剧。内容取材于一个真实事件: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广袤森林中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激烈残酷的阻击战的故事。故事原型是一个准尉和五个女兵,男人们都去了正面战场,在边防线上的班长丽达发现有德军入侵并报告给准尉,准尉必须在边防线上阻止德军的入侵,因此挑选了五位女兵,带着她们去阻击敌人。然而不幸敌众我寡,女兵们在阻击战中陆续身亡,其中一名金发女郎冉卡为救战友只身一人正面迎敌壮烈牺牲。这部歌剧曾被拍成电影,影片中战争的残酷、革命的英雄主义、年轻美丽的生命、战火中的铿锵玫瑰,让人唏嘘不已。

笔者有幸受到国家大剧院的邀请,连续四年演绎金发女郎冉卡这个角色。受电影影响,带着对冉卡的喜爱与敬仰之情,笔者在四次演出中不断歌唱与演绎、挑战并完善对这位美丽聪慧、坚强勇敢的女主角冉卡的塑造。在歌剧演出中,笔者通过角色将乐曲演唱(包括咏叹调、重唱等)、戏剧表演、舞台表演融为一体。此时的乐曲不再是简单的歌曲演唱,戏剧表演也不再是单纯的演绎,所有的唱、戏、演都必须围绕服务角色、诠释角色来进行。同时,随着角色在剧情中因人物关系逐渐复杂而引起的情感变化,角色形象同样须以高度的统一贯穿于唱、戏、演之中,以便和观众建立良性互动与情感连接。本文拟从人物形象、音乐形象和舞台戏剧形象三方面阐述冉卡这一角色的塑造与感受,分享歌剧演出中的学习心得与实践经验,进一步探讨如何根据一度创作的构思付诸实际演出中对角色性格的塑造、声音质感张弛的准确把握和舞台表演的神形兼备,从而实现二度创作的戏剧性效果与音乐内涵恰到好处的表达。

一、歌剧文学视角下的“冉卡”人物形象

“歌剧文学”一词在很多学者的文章中出现(包括居其宏《歌剧思维及其在〈原野〉中的实践》[注]居其宏:《歌剧思维及其在〈原野〉中的实践》,《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3期,第96—101页。、戈晓毅《近代中国歌剧文学创作特性历史审视(1920—1949)》[注]戈晓毅:《近代中国歌剧文学创作特性历史审视(1920—1949)》,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陈绚《创造中国现代歌剧的两个关键问题》[注]陈绚:《创造中国现代歌剧的两个关键问题》,《戏剧文学》2010年第12期,第10—20页。等),其含义是指歌剧中蕴含的剧本主题、内容情节、人物关系、写作手法等文学性含量及其表现价值的可能性。在演出之前,歌剧演员如何准确地传递剧本信息,如何理解作曲家和编剧的创作意图,如何使观众获得代入感,如何成功地塑造角色形象,这些都离不开演员对歌剧文学的充分领悟与合理判断。如何通过理解歌剧文学性来塑造角色?这必须一分为二,即理解体验派和表现派的感知差异。体验派要求演员通过表演有意识地形成自身与角色的人物心理转化和身份互通,实现下意识的舞台创作并正确无误地完美呈现;表现派则是以自身的理解试图演绎和挖掘出反映角色内心世界的外部形态,达成具象认知并感动观众。简言之,“体验派主张‘合一’,表现派主张‘表现’”。[注]张媛:《论音乐剧表演中的角色塑造》,《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85—90页。而基于两种群体不同的感知取向,对剧中人物“冉卡”的文学性形象分析与创造须具备两个步骤:剧本分析和角色分析。

(一)剧本分析

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首演之前,由于是俄国文化视角下的剧本,笔者拿到剧本与总谱后,对其进行深入的研读。因这部歌剧中共有五位女战士:班长丽达(女高音),性格冷静而理性,在战争中失去了最爱的丈夫,全身心和母亲抚养自己的孩子;女兵丽莎(女高音),纯朴简单,农村中长大,一心喜欢村庄上唯一的男人准尉;女兵索尼娅(女中音),温柔安静的大学生,心中一直幻想着他的爱人连斯基;女兵嘉丽娅(花腔女高音),甜美可爱的孤儿,虽然从小没有父母,她却总幻想着自己有当教授的父母和五个追求者;金发女郎冉卡(女中音),她深深地爱着有妇之夫的上校,为了上校的仕途不得不离开,来到边境小村庄和女兵们在一起,可女兵们得知其来因后并不愿接纳她,挑衅并与她发生口角,但美丽的冉卡俨然不顾别人的看法,隐藏内心的痛苦坚强地面对一切鄙视的目光。五位女兵的性格差异明显,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要区分好外部情境和内部情境,这两种情境脱胎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规定情境”[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第二部),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56年,第39—53页。理论。外部情境是指剧本的内容和情节,也就是剧中场景的实事、事件,是剧本的结构依据和基础布局;内部情境是指剧中人物内心世界的精神生活和心理世界,包括角色的行为状态、动机、意趣、欲望、思想、情绪情感及对事物的态度等一切精神意向和心理状态的总和。外部情境与内部情境二者通常又有直接或间接的、合乎逻辑的内置联系,不能割裂或断开,演员必须根据这两种规定情境协调好外部与内部所要表达的角色形象性格。该剧具体到每一个场景每一幕中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不同场景所发生的事件、原因、人物、角色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剧本信息都需认真厘清。与此同时,也需要演员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和艺术表演经历,去假定和想象自己的角色定位、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找到符合角色应该具备的内心感知与外部行为特点,恰当地塑造角色的艺术表现。

(二)角色分析

演员的每一次艺术表演都是进行异化塑造和情感同化,来满足观众希望看到自己没有看到过或没有尝试过的造型表演和感情流露经历。桑福德·梅森尔曾说:“表演就是真实的生活在想象的情境中。”[注]Meisner, Longwell. Sanford Meisner On Acting. New York: Random House, Lnc And Toronto: Random House of Canada Limited, 1987:37.这不仅需要演员有高超的艺术想象力,还要以最真挚、饱满的情感去拥抱角色,将身形面貌及内心世界本能的渗透,实现戏外和戏里的一体化。该剧中的“冉卡”不仅是俄国女兵中最漂亮、性感大方的金发美女,也是最坚强、勇敢的一位。在和德军迎面作战时,冉卡为救战友奋不顾身地脱去衣服跳进水中游泳吸引敌人的目光,成功地把敌人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为了掩护战友尽快撤离,最后她站在悬崖上吸引敌人全部的火力英勇就义,这一切无不让人动容、扼腕叹息。笔者在排练演绎的过程中,对“冉卡”这一角色形象不断地思考:我是俄国女性,我的性格必须具备俄国女性特点(思想自由、奔放、热情而高傲),我的角色在不同场景中要合理转换,我的行为特征饱满而有力,我的语言和语速把握是否到位,对冉卡性格和思维习惯的把握以及和不同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与情感把握等。在多次深思中践行自己就是为祖国、同胞、战友、爱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一定是壮烈、光荣、崇高而伟大的形象。她的美是由内至外散发出的善良、正义、勇敢、刚强的人性之美!在四年的排练和演出中,笔者一次又一次地完善和丰满“冉卡”这个角色,要求自己更好地理解人物,在更加炙热的状态下去表现和演绎观众心中最美的冉卡。

二、声乐演唱中的“冉卡”音乐形象

“音乐形象体现在客观方面,指的是艺术家头脑中反映出来的各种事物,主观方面是指作曲家反映客观事物的思想感情。”[注]王毓麟:《什么是音乐形象》,《音乐爱好者》1980年第1期,第10—13页。简言之就是通过联想、类比和通感来实现音乐形象的塑造。歌剧中“冉卡”的人物形象鲜明,在音乐创作中作曲家也对她十分青睐。剧中针对“冉卡”角色,有几处非常独特的咏唱,分别在不同的情境下体现出冉卡特有的个人魅力。

(一)咏叹调《我们必须分离》

《我们必须分离》是冉卡出场的咏叹调。第一句“啊,我多么痛苦”就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此时乐队伴奏稀疏,仅在弦乐声部微弱的衬托中娓娓道来,竖琴辅以流畅的琶音无限地延伸。当演唱到“我不能和你在一起,可我是那么爱你”时,作曲家以华彩的形式表现冉卡对上校的不舍与思念;“我的上校、我的军官、我的男人”这几句由弱渐强推进,充分展现冉卡对上校深厚的爱;接着又使用快速的三连音与变化音,以速度和节奏强调两人不得不“分离”的纠结情绪。此时台侧走出上校的身影,作曲家使用简短的二重唱形式引出上校,乐队以非常稳定的和声音响烘托冉卡的激动心情,导演也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舞台上呈现冉卡与上校的情感画面。冉卡演唱到“是你在呼唤吗?啊”时(谱例1),这个“啊”同样是带花腔的华彩乐句,附点音符级进上行、上行音阶与高音的延长、音域在两个八度来回循环,乐队在快速的六连音变奏中充分渲染出冉卡对上校强烈的爱恋与呼唤。

谱例1[注]乐谱来源于国家大剧院原创歌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15年9月7日,文中谱例均采用钢琴缩谱。咏叹调《我们必须分离》片段

“这一刻我又听到了你的呼唤……因为你永远留在我心里”,这段剖析了冉卡的内心感受,迎来了第一次高潮。演唱部分皆为附点与变化音,急促而快速,犹如心跳的声音,歌者既需拥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又需充分地演绎人物的个性,在乐队密集的伴奏织体中华丽地表现。这不仅要求歌者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紧张的乐队伴奏中不能慌张,而且需要运用气息撑开音乐线条全力展现。当上校的声音再次传来,乐队安静下来,只剩下冉卡带花腔的华彩句“啊,我是多么爱你,我是多么爱你”,该乐句是这首咏叹调最高音部分,从B音跨越到#g2,宽广的音域体现出音乐张力,表现出冉卡为爱情不顾一切的炽热之情。

在家政服务领域,对于“到家服务”,家政服务公司门店基本不能做现场展示,其实,他们更适合做“体验式”的线上营销。为此,自然正家提出了以口碑为核心的线上传播作为主要的推广方式,把实惠留给客户,减少了大量的广告宣传费用。如果客户体验的效果不错,通过“口碑相传”就能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客户。通过这种方式,自然正家自成立以来,得益于前沿的清洁理念和良好的服务感受,公司业务量快速增长,从“体验客户”转为“长期合同”的客户达到了客户总数的近60%。当“单次服务”客户成为长期客户后,公司就逐步成为客户家庭清洁事务的管理者。

咏叹调的第二次高潮使音乐的速度加快一倍(谱例2)。这一段是冉卡情绪的最高峰,音程的跳跃、附点音符的上行级进、欢快而热烈的节奏型,无不展现出冉卡对爱情坚贞与火热的形象,“表现了人性的复苏与转变、爱情的力量、对幸福和平的憧憬与向往”[注]张雪锋、魏扬、陈梅明:《歌剧〈图兰朵〉与〈红帮裁缝〉中的江浙民歌主题比较研究》,《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第8—15页。。此处演唱时要有非常好的声乐功底,呼吸要非常快速,高音要弹性饱满,音程大跳要清晰准确,音乐的表现力要热切,才能充分体现冉卡对爱情义无反顾的付出。

谱例2 咏叹调《我们必须分离》片段

乐段最后回到咏叹调的初始动机,此段音乐均采用legato,抒情而柔和,尤其在“分离”二字的长乐句中,充分表现了两人难舍难分的动人场面(谱例3)。此时的演唱情绪不再那么悲痛,应该“涅槃般”勇敢地去边防线战守岗位,表现出为爱情付出后的平静与洒脱。

谱例3 咏叹调《我们必须分离》片段

(二)重唱《我就是金头发冉卡》

这首重唱曲表现了角色最本真的性格特点,讲述冉卡来到军营,女兵们听说了她的故事,纷纷迎上前闲言碎语、冷嘲热讽,而冉卡勇敢地面对她们的挑衅,只有班长丽达站出来为冉卡说话。该重唱后面又包含一段冉卡和丽达的二重唱《我爱他》,讲述两个女人各自的爱情故事,在互诉衷肠中彼此加深了友谊。重唱《我是金头发冉卡》的伴奏织体非常密集,稳定的和声音层伴随急速的六连音反复出现,表现出冉卡面对众多女兵的挑衅毫不畏惧、大胆泼辣的性格特点。她唱道:“说吧,说吧,我不害怕,我就是金头发冉卡……金头发冉卡”(谱例4),其中“美人儿‘冉卡’”这句以八度的大跳使音高翻到bb2,这对于女中音来说是非常大的技术考验,必须演唱得尖锐、稳定方能将冉卡大胆泼辣、不顾他人鄙夷目光的鲜明个性呈现出来。

谱例4 重唱《我是金头发冉卡》片段

班长丽达把轻视冉卡的女兵们驱赶开并安慰冉卡,冉卡唱道:“我不会难过,更不会悔恨……我还是要谢谢你,我的战友”,展示出冉卡内心坚韧和感性的一面。女兵们对她的挑衅与排斥,她的内心必然痛苦,但她仍然很勇敢地面对,在演唱时必须表现出淡然与忐忑的纠葛心境,处理好率真细腻表达的同时又须刻画出冉卡为爱付出和矛盾的交织隐忍。当有战友过来安抚她时,要体会冉卡坚强背后的心酸与脆弱,恰当地理解别离的伤感和痛苦。

(三)冉卡游泳的独唱

该唱段展示了冉卡勇敢而机智的人物形象。当德军步步紧逼,准尉必须想办法拖延敌人,于是假装在树林中伐木砍柴,而敌人不以为然地逼近,这时冉卡急中生智,脱去身上的军装,穿着单薄的衬裙跳入水中,大声地唱歌吸引敌人的注意,拖延时间想让敌人绕道而去。该段冉卡的出场和前面的唱段有所不同,她需要一口气冲上土坡,站在大石头上完成演出,这连贯的动作又必须在音乐演唱中完成,开口唱的刹那必须和乐队准确契合,这就要求歌者有非常丰富的舞台经验和音乐感知,既要表现冉卡的急中生智,又要通过声乐的传达让观众体会到冉卡为救战友舍生忘死的勇敢气魄。歌词唱道:“嗨,来哟来哟,来游泳哦……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该乐句的音高直接翻到g2,冲出去站在石头上稳定而高亢的演唱吆喝敌人一起来游泳,此时乐队演奏极弱后由弦乐轻微的铺垫。歌唱用了《喀秋莎》的主旋律,冉卡似乎踩在水中,这时轻柔的歌唱与此前的奔放形成鲜明的对比。弦乐以琶音音阶上行渲染着冉卡轻盈的身姿在水中奋力游泳,乐队以恢宏的交响化配器和力度衬托着冉卡奋不顾身、从容不迫的战士形象。

(四)冉卡之死的咏叹

“冉卡之死的咏叹”是人物牺牲前的绝唱。当丽莎被沼泽吞噬,嘉丽娅因为害怕中枪身亡,丽达和索尼娅纷纷受伤,而德军逼上前来,冉卡为救战友,吸引着所有的德军跟她来到悬崖边,她高唱:“来啊,来啊,我在这……”,她穿越在树林间吸引敌人靠近来解救战友。冉卡在和德军周旋时再次唱起《喀秋莎》的主旋律使情绪达到顶峰,满身鲜血的她站到舞台中间,乐队与合唱全部安静下来,她举着冲锋枪悲壮地唱道:“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谱例5),此时的经典旋律被重新赋予新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流露出冉卡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对生命的依依不舍,表现出人物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英雄情怀。

谱例5 咏叹片段

唱到“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时,作曲家将声部的最高音设计为b2,这对女中音而言是极大的挑战。既要清晰地唱出歌词,又要充分地唱稳音高,声音还需在舞台最高最远处传到每一个观众耳朵中。牺牲前的绝唱是最为悲壮、惨烈而凄美动人的,尤其最后唱词“啊……”表现出冉卡中枪即将倒地的最后一声,音高再次到达b2且自由地延长,乐队也用最激昂的音响作为背景烘托,震撼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

三、舞台表演中的“冉卡”戏剧形象

歌剧舞台上,仅仅唱好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如何通过舞台塑造好人物形象至关重要。这不仅要求演员对作品人物有深刻的剖析和认知,在具体的演唱中准确无误地表达,还要在舞台上反复排练、打磨,使人物形象传神到位,做到歌演俱全的艺术呈现。

(一)人物性格上的戏剧化特征

对冉卡的性格把握是演好这一角色的关键。她本性善良、坚强、率真、感性,不被人理解时她倔强、骄傲、气愤中略带隐忍;在营救战友时大义凛然、奋不顾身,在很多细节上导演都要求冉卡和其他女兵有不一样的呈现。如冉卡和女兵们争吵的场景中,刚走出情感矛盾的冉卡来到边防村庄,这里的大婶和女兵们对她很反感,大家把她围成一圈议论纷纷,取笑她金黄色的头发和硕大的胸部。冉卡十分气愤地抬起头,完全不躲避大家对她的嘲笑,傲然叉腰挺胸大方示人。这时有三位女兵被大伙拥推着冲上前来,冉卡本能的反应先是挑衅的,继而迟疑的,再而向她们主动伸手以示友好;可大家依然和她保持距离,直到最后把她紧紧围住,而她依然不惧妒嫉猜测的目光,大胆勇敢地直视人群。又如嘉丽娅牺牲前的场景,每个人要前去吻她,由于布景是夜晚,此时嘉丽娅又冷又怕,她唱着“多么希望有人能吻我”,而站岗的冉卡特别心痛,听到呼唤时转身走向嘉丽娅将她扭转过身热烈地拥吻她。导演要求冉卡这一角色的诸多情绪是隐藏在内心的,但其举动是最热切的,因此要求笔者对嘉丽娅的吻必须是果断而热烈的,同时对每个人又是真挚而深沉的。“这是来自直觉的情感冲动,既不能用语言表述,也没有视觉形象伴随的情感经验。”[注]冯效刚:《音乐表演中的“理解”问题探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8年第4期,第69—74页。这些细节动作都凝练着冉卡与众不同的性格色彩,在人物演绎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个性化,诠释出对每一个情节独树一帜的戏剧化处理和表达。

(二)人物心理上的戏剧化特征

把握冉卡的心理活动,其舞台形象呈现出四个层次的变化。

1.痛苦与洒脱

冉卡出场伴随一段内心的独白,在剧中是她唯一一次表现出纠结与痛苦的场景。由于她离开了深爱着的上校,为了上校的仕途情愿放弃感情,此时呈现万般的思恋与纠结。在这首咏叹调中两次唱到“痛苦”,第一次是相爱之人的分离之苦,是撕心裂肺的;第二次再唱到“痛苦”时她已开始释怀,此时的心理是无奈之后的洒脱与豁达。

2.隐忍与孤独

剧中整个上半场冉卡的情感是有保留的,因大家对她的排斥与嘲讽,她的内心始终没有打开。对分离之苦和众人挖苦的隐忍,对人间情爱和人情冷暖的独自体验,隐忍与孤独心理反复交织,呈现出一副孤单而清冷的身影。

3.坚定与勇敢

歌剧的下半场,她融入到战友的队伍中,把全部的爱逐渐投放在战友的身上。翻山越岭并肩而行、风餐露宿站岗放哨、沼泽行军彼此搀扶、遇到危险时奋不顾身地冲在最前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冉卡坚定不移的斗志和决心。为了不让敌人很快穿过防线,冉卡急中生智跳入水中游泳吸引敌人的目光,她的举动需要十足的勇气与智慧,体现着人物勇敢的秉性;当敌人离开后,冉卡在水中瑟瑟发抖,内心又呈现出些许的紧张与恐惧。

4.从容与淡然

冉卡之死的咏叹,为救战友再次转移敌人的注意力,她站在悬崖旁面对敌人的枪口高唱,直到壮烈牺牲。从风情万种的女人蜕变成一名大义凛然的巾帼英雄,她那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巧妙结合从容、淡然的心理变化与舞台表演,让观众看到有血有肉、敢爱敢恨、英勇壮烈的冉卡。“这样的舞台表演不仅要求表演者要善于调动自己平素的情感积累,唤起真实的情感回忆,而且在更多的情况下,还要求表演者有意识地去体验自己从未经历过的,或是体验得很不充分然而却为艺术表现所需要的情感”[注]张前:《音乐表演心理的若干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第26—31页。,“如何能在舞台表演上近乎完美的呈现多层次的情感张力,这就需要表演者有一种‘自失状态’:即体验者此时此刻似乎把自我完全忘却了,当下的感受、心态以及思想、意识,似乎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的感受、心态和思想、意识,这无疑是音乐表演艺术创造的情境中一种重要的心理感受过程。”[注]冯效刚:《论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从布莱希特“陌生化”表演艺术理论得到的启示》,《人民音乐》1997年第11期,第5页。

剧中冉卡在舞台的表现力度上,上、下半场展示出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刚出场的她给人以明媚夺目的惊艳美感。无论是与上校的情感交流、和女兵们的争执、和班长的谈话、和战士们的舞蹈中,冉卡始终是一个美丽女人形象,与战场上的女兵形象大相径庭。而在下半场,冉卡和女兵们同仇敌忾的战友之情呈现得淋漓尽致,她不再是一位普通的女人,而是一位英勇的女战士,从一个拥有爱情的“小我”变成拥有博爱的“大我”,其身份和形象的戏剧性转变形成鲜明的对比。

结 语

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首演已整整四年,每次演出的台前幕后都会留下不一样的体验。导演曾问笔者,如果需要你跳下十米的高台演绎冉卡最后牺牲的情境,你是否愿意?笔者毫不犹豫地点头,因为早已深深爱上这个角色。原创歌剧的成型总是要经历一番风雨,而发生在冉卡身上的故事也同样十分惊险和曲折。记得曾为扮演冉卡眼角受伤缝针,但每天风雨不改坚持排演,直到首演那天精彩地呈现出冉卡的形象,令笔者激动万分;还有一次因机械故障,冉卡站在悬崖边进行绝唱,升降机突然失灵冉卡无法回到平地,后台人员快速调整,搭成真正的人字梯让笔者有惊无险……这些体验使我更充分感受到冉卡与众不同的角色个性,在塑造其形象上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突破。每一部歌剧人物的精彩呈现都离不开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的点滴奉献与付出,才让舞台如此的丰富而完满。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笔者有三点认识:首先,演员须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自己的言行和生命,实现演员与角色的一体化融合。唯有艰辛的打磨、精心的排练,以更加饱满的激情与创造力去理解和诠释,才能获得歌剧舞台上精彩绝伦的呈现。同一部作品在四次呈现中,每一次都要求自己有突破,更逼真、更生动、更符合“活的”人物形象走进观众心里。其次,作为一名合格的歌剧演员,永远不能满足于现状而停滞不前。对作品的体会和理解、音乐的质感张弛和恰当处理、舞台人物视觉上的准确传达都要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加以升华,营造声情并茂、雅俗共赏和神形兼备的艺术表演。最后,作为歌剧演员和教师,在平时的歌剧表演教学、声乐演唱教学指导课程中,要对剧本创作背景和立意、戏剧表演、声乐舞台表演、人物塑造的训练等有精准、成熟的把握,这是我们培养歌剧表演人才的必由之路。鉴于此,本文基于笔者在塑造“冉卡”这一人物形象时的表演经验、学习心得和演唱体悟,期待向优秀的表演前辈、专家进行请教和学术交流,以盼在今后的学习、演出中有所裨益。

猜你喜欢
女兵歌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乘风破浪的中国女兵
这!就是女兵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迷彩女兵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编外女兵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