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兆华
摘要: 文章通过对清水江中游苗族传统腰织机的部件结构、竹棍挑结花样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实地考察,藉以阐明“Linx”纺织品的起源。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认为苗族织造“Linx”的织机来自中国古代“绫”和壮侗语族少数民族腰织机混合揉杂后的产物。但从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来看,认为苗族“Linx”的腰织机是水平背带腰织机和简单立织机混合而成。此外,运用竹棍挑结花纹的操作方法与南岛语族的关系更为密切。
关键词: 苗族;绫织物;织造技术;传统腰织机;清水江
中图分类号: TS105.14;K876.9“216”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7003(2019)10-0098-11 引用页码: 101302
Abstract: The study aims to clarify the traditional weaving origin of “Linx” textiles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on the unit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waist loom of Miao people at middle reaches of the Qingshui river and working principle and operation method of making knots and patterns with bamboo stick. According to related records, the Miaos “Linx” loom might be a hybrid of ancient Chinese “Linx” and Tai-Kadai half frame loom. By the working principle and operation metho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Miaos “Linx” loom might be a mixture of simple frame loom and body-tension loom. Besides, the operation method of bamboo stick to pick up pattern is related to Austronesian people more closely.
Key words: Miao; Linx textiles; weaving technology; traditional half frame loom; Qingshui river
织布是清水苗族妇女的重要技能。笔者于2002年起在清水江中游的施洞镇进行调研,发现苗族妇女同时可以使用四种类型的织机,踏板的数量决定了织物的形状。这四种用于制作衣服的织机分别为:1)dob两片综的立织机,用于平纹织物的织作(图1、图2)。2)四个踏板立织机允许织作斜纹织物linx pat(图3、图4)。3)linx dix用的是腰织机,由平纹背景上的经线浮织出图案(图5、图6)。操作者用一只脚操作连接在综片上的绳子,并且用背带织机控制张力。4)大号菱形图案布linx qub bongk是一种仅用于婴儿背带的布料,与用于linx dix的织机相同。除了编织这四种布料外,清水苗族妇女还在织布机上编织腰带(图7)、围腰(图8)和头巾。在这四种布料中,linx在织造上需要较高的技巧才能达成。
1 研究背景及相关文献
在多年的调查中,笔者将研究聚焦在服饰与纹样上,一直没有系统地对织机或织造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直到2018年夏天,在沿着清水江周边黄平县、台江县[1]、剑河县、凯里市和黔中的惠水县进行腰织机的调查时,发现一个饶富趣味的问题,究竟linx在织造技艺上源自哪里,与中国古代绫织机是否有关联?
从中国纺织史来看[2-3],“绫”的纺织技术成熟于汉代,至于清水苗族妇女如何学习这项技能仍然是个谜。经过对贵州省台江县和黄平县苗族村的实地考察,笔者发现清水江流域腰织机的编织技术与中国古代织物“绫”的原理有部分相似,但在织机的部件结构、竹棍挑结花样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上却有着结构性的差异。
首先从织机的历史来看,考古证明中国古代织机发展过程中存在多样化路径。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北部的老官山二号墓中发现了四种模型织机[4],老官山织机模型的发现显示出比当时其他地方记录的织造技术更复杂。
赵翰生等[5]认为,侗族人正在使用一种特殊的织机,将多个活动综丝与多个踏板相结合多综多蹑织机。通过安排竹棍来创造图案,认为这种竹棍图案织机由三国时期多个活动综丝与多个踏板相结合的织机的革新变化而来,这就是“绫”织机。赵翰生等[6]表示,侗族人正在使用斜織机生产“绫”纺织品,并认为侗族斜织机是一种竹编低花本机,靠着手拉升花竹签开口,以达到用少蹑控制多综的做法。就操作方面而言,这是一种革新与简化的设计。
Eric Boudot等[7]的研究与赵翰生的说法相似,他们从织机部件拆解为单元因素后作类似基因排序,以追溯祖源,认为黔东南苗族织造“Linx”的Y型半框织机来自中国古代“绫”和壮侗语族少数民族腰织机混合揉杂后的产物。但从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来看,笔者认为苗族“Linx”的腰织机与尼泊尔西部到云南省的喜马拉雅山麓使用的简单框架织机和踞织机混合在一起。在2018田野调查过程中,笔者看到惠水腰织机的结构基本上是木架底座加上踞织机的结合,因此认为这样的结合比从古代“绫”和壮侗语族少数民族腰织机改良更有可能性。
对于花竹签的讨论,赵翰生等[6]用唐代施肩吾所写的《江南织绫词》来说明当时绫的织造工序。诗中写着:“卿卿买得越人丝,贪弄金梭懒画眉。女伴能来看新,鸳鸯正欲上花枝。”当中新,指的就是新的竹编花样。唐朝以后,随着花纹增大花纹循环数也增加,花竹签正好是解决此问题的一种方法。随着宋朝以后,中原地区改用花楼束综提花机来解决日益复杂的图案问题,运用竹签编花本的方式日渐式微,反而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留了下来。Eric Boudot等[7]也认为这种方法在中国西南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与壮、侗、毛南的织锦技术有着独特的联系。该研究很有说服性,但无法解释清水江苗族腰织机挑结花纹竹棍的方向问题。壮侗语族少数民族,如壮族、侗族、毛南等少数民族,挑结花纹竹棍的方式都是运用竹笼在垂直方向把花纹按照次序排列出来,因此纹样可以为连续纹样或单独纹样。
在清水江流域,“Linx”的编织原理是通过排列竹棍序列来制作纬纱图案的。通过使用竹棍拾取图案,使它们可以形成纬纱和编织绫纹组织结构。其花纹是运用水平方向排列,织花竹棍最多不超过14根,纹样较小且多为几何抽象图纹。因此,从腰织机与挑织花纹竹棍的结构来看,是中国古代“绫”和壮侗语族少数民族腰织机混合揉杂后的产物。同样的,清水江流域苗族妇女用竹棍编排图案的花纹循环远少于侗族,挑结花纹的方向与位置也都不同。若以水平方向排列花纹的方式来看,较接近南岛语族少数民族的原始水平背带机运用到(竹签、竹棍)来制作花纹循环的技术。
2 清水江腰织机调查
笔者在贵州省黔东南州的黄平县、台江县、剑河县、凯里市进行了田野调查,在路经黔中的惠水时探查了织机的使用,发现在此次行程中的苗族有两种立织机,以及三种类型的腰织机(表1)。第一种腰织机是台江县施洞、革一、剑河展留与岑松及榕江摆拉的非连续夹花纬提花织机(编号1-1,1-2,1-3,1-4);第二种是台江县施洞、黄平连续夹花纬提花织机(编号1-5,1-6);第三种是惠水非连续夹花纬提花织机(编号1-7)。本文主要就连续夹花纬提花织机II作详细阐述,其余的待后续研究阐明。
在这些不同类型的织机中,第一种与第二种织机结构十分接近,第二种腰织机以织造linx提花布为主。手打提花布linx did(大斗纹)或linx qub bongx(背儿带)都是需要运用竹棍挑结花纹的织品。同样的织机结构可以在黔东南的黄平、剑河、台江及黔西南的贞丰、兴仁看到。第三种是惠水非连续夹花纬提花织机相较之下较为原始,接近原始腰织机加上台座的设计,织造做法上则与第一种接近。
2.1 腰织机结构
本文对黄平县重安镇的织锦机及织机部件进行完整的测量,了解其构造、运动方式与尺寸(图9、图10)。当地人称织机底座为支架,连接地面的为支架脚,支撑整个织机的为支架背脊。在织架上方有Y型摇杆,当地称为螳螂手,如图9所示。该织机在支架上加上了经轴、纱撑(中筒)和纬管,可以织出更为复杂的花样。苗族的提花织物最重要的织机是以身体作为张力的腰织机,腰部背带与脚部绳环是绷紧经轴的一部份。除此以外,织布卷轴可以自框架移出,要織造时再放上并调整张力。经轴由上至下包含:挡头、纱撑、纬管、线综、梳筘、挑花棒、分经棒、打纬刀、卷布轴及腰带等(图10)。
2.2 竹棍挑结花样工作原理
竹棍挑结花纹的工作原理为:根据要织造花纹的顺序,先用挑花尺将第一根循环的图案依照顺序将经线挑起,再将这个图案和其他经线分开,插入第一根竹棍。然后,依序将图案一根根挑好并置入竹棍。因为是连续对称的图案,所以只须挑出一半完整图案,后面便可按照挑好的竹棍循环织造。织造时,必须利用下压棍子拉开织口,以便打入花纬。为了防止出错,通常会用花样本来记录。
从挑花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操作人遵照母花本的图样,用挑花棒在织机上挑出相对应的纱线,置于梳筘的前方、线综的后方。必要的时候还会拿着针在母花本上进行数纱的工作。待挑好跟母花本上一个纬纱一样的纱线之后,把挑花棒倾斜使经线之间产生空隙,用手把上下的经线分开,用一根竹子穿过挑花的地方进行固定,把竹子推到前方,再进行下一组纱线的挑花。以此循环,直到完成母花本上面一组的图案为止,而该图案有11组纬纱(表2)。
母花本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织布者需要根据母花本进行挑花。织布的过程是先按照花纹把图案用捡花棒都挑好,捡花的位置在线综的前方,捡好之后推到前方,在织布的过程中进行捡花棒的替换,就可以进行织布的工作,具体的过程可从表2看出。织造方法与黄平地区苗族织linx的模式相同的还有剑河展留老人穿的衣服,也是运用挑花棍挑出是14针的循环来织造。台江县施洞的大斗纹布linx dix也是用同样的织机与织造原理。
在黄平、贞丰、施洞、剑河,同样类型的织机在织造花纹时用的都是二梭织法织造,一梭装底纬(白线或黑色),一梭装深色花纬(黑或蓝)。在织造时,织机分为前后两段,前段负责底纹(平纹),后段竹棍部分负责显花的花纹(通经断纬),运用前后两段,但却可以维持织机在综蹑数量与人力的简化,是可以变化多种花纹的结构。从操作原理来看,前段运用综框控制平纹底纬,后段则利用综框﹑竹棒、中筒制造开口引入花纬。运用反织方式,依序用底纬、花纬交替完成(图11)。
运用竹棍挑结花纹,形成很具弹性的显花方式。运用正反顺序打花纬,可以挑出linx(图12、图13)、狗爪花(图14、图15)、虎爪花、星星花(图16、图17)、蜘蛛花、马蹄花、梨花等花样。
3 清水江苗族Linx织机探源
要确切了解清水江苗族Linx腰织机的历史起源,从现有的资料入手研究还是有困难的。本文仅针对现有田野数据进行比对,试图由织机的部件结构、竹棍挑结花样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三方面来推论。
3.1 织机的部件结构
从中国古代新石器时期河姆渡遗址到云南出土汉代青铜贮贝器盖上的纺织场景,都可以看到中国的早期织机大多为原始水平背带腰织机的遗留。从人群分布来看,由尼泊尔西部到中国云南省的喜马拉雅山麓,再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海南、台湾等地皆有人使用,它是人类最早发明和使用的织机之一。截至目前,如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海南岛黎族、台湾泰雅族,仍然以踞织机作为织布的主要工具(图19)。
比较黄平苗族腰织机(图18)与台湾泰雅族织机(图19)[8],最大差距在于挑花棍及底部支架。从黄平苗族腰织机的部件可以看到,在支架之上加了经轴、纱撑、纬管、线综、梳筘、挑花棒、分经棒、打纬刀和卷布轴等不同部件,运用挑花棍的使用,可以织出更为复杂的花样。相较之下,台湾泰雅族水平背带织布机包括经卷箱、线综棒、挑织棒、炜梭板、卷布夹、腰带等物件。
介于台湾水平背带织布机与黄平腰织机之间的织机,是在2018年田野调查所见到的惠水县摆金镇鸭绒乡上田村提同组的第三类型腰织机(图20)。该腰织机仅有一片综,运用人体的腰部与身体的协调进行织布。虽然有支架,但支架仅扮演固定与支撑的作用(图21),部件也仅有挑花棒、分经棒、打纬刀、线综、梳筘和卷布轴(图22),与台湾泰雅族的织机类似。织布过程以挑花为主,首先用腰带将身体与织布机进行固定,用竹片撑在面料的下方以维持面料的张力,运用反织法挑织花纹,并无黄平织机上的纱撑、挑花竹棍等物件。
比较清水江Linx腰织机、台湾泰雅族织机与惠水县摆金镇鸭绒乡三种腰织布机的部件,可以发现黄平腰织机比台湾泰雅族织机多了支架与提花的挑花棍、纱撑及Y型摇杆(俗称螳螂手),因此可以分前后段织造,这部分部件是台湾水平背带机所缺乏的。比较清水江黄平Linx腰织机与惠水县摆金镇鸭绒乡的腰织机,可以看到虽然惠水县摆金镇鸭绒乡的腰织机有支架,但缺乏清水江Linx腰织机的挑花棍、纱撑及Y型摇杆。三者皆是以身体为张力织造,但清水江Linx腰织机、台湾泰雅族织机都需要用到足部作为张力的一部分,惠水县摆金镇鸭绒乡的则以腰部为主。笔者推测这种半立织机是由尼泊尔西部传入中国云南省的喜马拉雅山麓,再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海南、台湾等地盛行的腰织机,结合支架而来,而不是从复杂的多综多蹑织机简化而来。
3.2 竹棍挑结花样工作原理
把织机分前后两段,前段织底纹、后段织花纬的做法也广泛盛行于中国西南与亚洲各地。最著名的有壮侗语族相关壮族、侗、布依、毛南族的提花织造技术。运用竹笼作为挑结花纹的工具,将经线在后段垂直拉升,并利用立织机或半立织机结构,挑织花纹。湖南通道侗族就是其中佼佼者(图22,熊邦东提供)。
相较之下,清水江Linx腰织机的显花方式,在竹棍挑结花纹的工作原理上,就是用水平方式进行(图23)。运用竹棍在水平经轴方向挑结花纹的做法,同样在南岛语族,如印度尼西亚的织锦技法上可见(图24)。印度尼西亚的织锦同样把织机分前后两段,前段负责底纬,后段负责花纬。其花纬循环亦是运用竹签挑出,不同的之处是其竹签一边织一边移除,并不做循环花纬。因此,必须在织造之初便把整件织物图案构思完毕,且其花纹循环数很大。除此以外,其织机并无支架、纱撑及Y型摇杆。
3.3 织机操作方法
原始水平背带腰织机织造时,织工席地而坐,以身体作机架,以两脚蹬着经轴,腰上缚着卷布轴,手提综杆,再投梭打纬进行织布(图25)。如果要织出显花织物,则必须用挑花棒挑织。惠水县摆金镇鸭绒的腰织机,织造时可以坐在织架的椅子上,不使用脚而是用腰来支撑经轴,同样腰上缚着卷布轴,同样手提综杆,再投梭打纬进行织布,如果要织出显花织物,则用手分段挑織(图26)。清水江Linx腰织机织造时可以坐在织架的椅子上,运用Y型摇杆同时使用腰部、足部的力量把经轴绷紧,并运用线综、中筒和竹棍制造开口以显花,以反织方式显花(图27)。操作原理上,半框架的织架可以让织者灵活运用前后段两段式打纬,织出提花织物。以织机运动方式对比,的确比惠水及台湾水平背带机复杂。清水江Linx腰织机织的提花系统,仍然采取水平方向,而非如壮侗语族的垂直方向,所以笔者认为这样的结构比较接近水平织机的方向。
4 结 语
本文对清水江苗族腰织机的起源进行了初探性讨论。从贵州省清水江周边苗族村寨的多年实地考察,发现清水江流域苗人在腰织机上分前后段交替打纬。以竹棒编排花纹创造的提花方式,本文认为linx并无法单纯视为中国古代织品中”绫”与壮侗少数族腰织机融合的产物,反而应将此织物的源流放大到水平式腰织机与南岛语族的水平挑花来考察与研究才能厘清。
参考文献:
[1]台江县志编辑委员会. 台江县志[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9.
Taijiang County Editorial Board. Record of Taijiang County [M]. Guiyang: Guizho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9.
[2]朱新予. 中国丝绸史[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7.
ZHU Xinyu. Chinese Silk History[M]. Beijing: China Textile Publishing House, 1997.
[3]赵丰. 中国传统织机及织造技术研究[D]. 上海: 中国纺织大学, 1997.
ZHAO Feng. Research on Chinese Traditional Loom and Weaving Technology[D]. Shanghai: China Textile University, 1997.
[4]ZHAO Feng, WANG Yi, LUO Qun, et al. The earliest evidence of pattern looms: Han dynasty tomb models from Chengdu, China[J]. Antiquity, 2017(4): 360-374.
[5]赵翰生, 李劲松, 秦双夏. 侗族斜织机调查及研究[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3, 34(2): 183-198.
ZHAO Hansheng,LI Jinsong,QIN Shuangxia.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Yi peoples oblique loom[J].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story, 2013, 34(2): 183-198.
[6]赵翰生, 田方. 唐代缭绫工艺及纹样特征探微[J]. 中华科技史学会学刊, 2012(17):38-45.
ZHAO Hansheng, TIAN Fang. A probe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afts and patterns in the Tang dynasty[J].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story Society, 2012(17):38-45.
[7]ERIC Boudot , CHRIS Buckley. The roots of asian weaving: the He Haiyan collection of textiles and looms from southwest China[J]. Oxbow Books, 2015(30): 480.
[8]徐雨村. 台湾南岛民族的社会与文化[M]. 台北: 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 2006.
XU Yucun. The Society and Culture of the South Island People in Taiwan[M]. Taipei: National Taiwan Prehistoric Culture Museum,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