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秋虹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四大古国之一,承载着深厚的人类发展痕迹,对人类的文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陶瓷从生活器皿到观赏佳品,是人类工业的进化,也是艺术的发展的标志,中国的陶瓷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的成就尤其其有特殊意义。本文以10大代表性窑口為切入点,浅谈瓷器的工艺发展与艺术特点。
关键词:中国历代窑口;代表器物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7-0058-01
“窑口”-是瓷器产地的俗称,在元代以前,中国古代的瓷窑分布呈现为南北均衡,窑址遍及全国。以下介绍我国古代积累下来的10种代表性瓷器。
一、汝窑
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且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中国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其胎色为浅浅的灰色,像烧了香后落下的香灰,俗称“香灰胎”;釉色因用玛瑙入釉,从而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汝;开片纹堪称汝窑一绝,其釉面开片多较细密,深浅交错,富有层次感,更加添增了釉面的光润饱和,汝瓷造型古朴大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自1952年以来,在周总理的指示下,恢复了汝窑的生产,经过多年的探索,1983年汝窑的工艺水平已超过宋代汝窑。从此,汝瓷成了汝州市的一张名片。
二、定窑
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主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因该地区在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后成为宫廷用瓷,以产白瓷著称,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三种,其工艺也受临近的刑窑影响。
三、哥窑
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汉族传统工艺中的稀世珍品,哥窑胎多有黑、深灰、浅灰土黄等色,釉属无光釉,色调丰富多彩,有较强的乳浊感。流传于世的“哥窑”数量极少,经典器大多源自清宫旧藏,但究竟哥窑窑址何在,至今未解。记载“哥窑”的古文献主要有:明代的《格古要论》、清代的《博物要览》等。
四、钧窑
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属于北方青瓷系统,钧瓷发端于东汉,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钧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其珍贵之处在于创造性的窑变技术,在烧制中绘画,通过温度进行创作。
五、官窑
1.南宋官窑。是南宋时期皇家瓷业的代表窑场,产品专供宫廷内府使用,窑址位于京城临安(今杭州)凤凰山上。南宋官窑以古朴典雅的造型、釉润如玉的质感、粉青养目的釉色和紫口铁足的特点闻名于世,在中国陶瓷史上拥有崇高的地位。这项技术自元代后失传,1987年,成立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进一步对失传的南宋官窑工艺技术进行探索性的恢复仿制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失传700多年的南宋官窑青瓷烧造技术终重放光彩。
2.北宋官窑。北宋官窑专烧宫廷用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北宋官窑吸取汝窑及东青窑的精华,创制了石灰碱釉,从而为烧制出淳厚、匀润的釉质创造了条件。北宋官窑瓷器胎体显厚,且呈黑色,釉为淡青色,莹润温雅洋了“紫口铁足“的特征。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大部分龙泉窑瓷器釉面不同。北宋官窑既无精美的雕饰哗众,又无艳彩图绘媚人,它是中华民族朴实无华精神的写照,也是宋人崇尚自然、淡雅的缩影。
六、磁州窑
磁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在宋代陶瓷工艺竞相争辉的时刻别树一帜,打破原有的釉色体系,以白地黑花的设计风格,开启了新的瓷器风格,创造性的将中国国画的技巧运用于瓷器之上,形成了独特的庞大窑系。其工艺实则是在瓷坯上上一层均匀的白色妆土,以一种含有氧化铁的色料作画,再上釉烧成,从而使瓷器有近似水墨画的效果。此种工艺将瓷瓶上的装饰从写意到写实,从“胎装饰”转为“彩装饰”提升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堪称陶瓷工艺中的科技革命。
七、景德镇窑
景德镇湖田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是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工艺精湛的古代窑口,其工作时间最长久,生产出来的瓷器最精美,其名响于海外,是世界振名的窑口。
景德镇窑最著名的瓷器样式要数青白瓷,其基本特征是:胎:洁白细腻、质地坚硬、胎体匀薄,火候很高,瓷化程度好,透光度极好;釉:釉的透明度高,玻璃质强,流动性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北宋晚期和南宋制品釉色多白中闪青,釉面透明度强。
八、德化窑
因位于福建德化而得名,是汉族瓷窑的经典。由宋到清,历代窑址达一百八十处,重点发掘了屈斗宫、碗坪仑两处窑址。德化窑种类繁多,有爵杯、梅花杯、香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尤以瓷塑最负盛名。瓷塑胎质优异,别有情趣,所塑人物性格鲜明,造型优美,神态逼真,风格洗练,有一种单纯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质地美。其中,以何朝宗所塑最佳。《福建通志》和《泉州府志》都称其为“善塑瓷像,为僧伽、大士,天下共宝之”。德化窑所制箫笛,明末清初人周亮工在《闽山记》中所称“色莹白,式亦精好,但累百枝,无一二合调者,合则声凄朗,远出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