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宁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今天,更多种类的镜丰富了我们感知的层次和色彩:望远镜将我们的视线引向远方,显微镜撩开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反光镜让我们瞻前仍可顾后,哈哈镜变幻出多样的自己,三棱镜在我们面前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这些镜为我们打开了多维的空间,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深邃,心灵更加明澈。
请从望远镜、显微镜、反光镜、哈哈镜、三棱镜中至少选择两种镜,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此试题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形式。材料给出了望远镜、显微镜、反光镜、哈哈镜、三棱镜等五种“镜”,并作了适度的引导和限定,不仅意涵丰富,构建起广阔的想象、思维与表达的空间,使考生很好地理解和恰当使用材料,而且还可以较好地避免宿构和套作。五种镜可以产生多种有机组合,有较大的开放度,能为考生提供广阔的选择与施展平台,使考生的写作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材料引用唐太宗的名言,并明示“‘镜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这其实是告诉写作者,应该由“镜”的某些特点展开联想,将目光延伸到现实生活,写出对人生、对世事、对社会等方面的感悟与思考。不能写成关于“镜”的纯说明类文字。
2.材料对每种镜的特点各只提示了“积极、向上”的一个方面(也是主要方面),要充分利用这些提示。当然,每一种镜都有着多元的释意角度,如果考生抓住每种镜的其他特点,如显微镜的放大、哈哈镜影像的变形(或畸形)等来立意,也是可以的。
3.“镜”的组合标准,选两个还是两个以上,切不可随意。要考虑所选择的几个镜的特点(包括联想意义)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如条件、因果、依存、并列、取舍、对立等),体现一定的思辨性,才不致写成“捆绑”或“拼盘”式作文。比如“望远”与“显微”,就涉及远与近、大与小、认识自我与认识世界等关系;再如望远镜是向前看,反光镜是向后看,这其实涉及人生事业发展的相反相成两方面。
4.强化习作的“现实指向”,结合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问题、思潮等,有针对性地解剖麻雀,如此才能做到内容具体,表述到位。如反光镜能让人看清身后的路,引申为人的自我反思与省察,若写成议论文,“虚拟读者”就是生活中那些一贯自我感觉良好、缺少反思意识、文过饰非、刚愎自用的人,解剖刀对准的是这些人的灵魂。再如,三棱镜通过光的折射幻化出缤纷的光影,可以理解为美好的想象与追求、绚烂的前景与宏图等,若写成议论文,“虚拟读者”应是那些没有追求、生活了无生趣的人,写作的目的在于唤醒他们业已麻木了的心灵。
5.文体的选择,要考虑这样几个因素:①对问题理解的程度。如果认识得比较清晰、具体,能自由地展开,可写成议论文;若只是有个宏观的理解或只是有了终极结论,可考虑写成叙述类的文字。万不可“人未进场,文体已定”。②有的考生偏爱特殊文体,如访谈、剧本、QQ实录等,本无可厚非,但要注意習作形式与内容的协调与和谐。
习作展示“望远”途中“笑哈哈”
天津一考生
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应避免消极而短利的主观态度,努力培养积极且目光长远的理性心态,如此方能披荆斩棘,成就青春。
文章开篇,并未与所拟标题进行对接,也与试题材料毫无关联,这样就看不出文章的“来路”,有偏离题意之嫌。
人生走过十八年,凡事总不会一帆风顺,可如今许多青年并不知如何面对并处理人生的磕磕绊绊。究其原因,是只盯着眼前的利益或主观臆断,缺少理性的心态和长远的目光。有理性心态的人,在面对困难时,总会抱有积极的心态并对未来人生进行合理规划,这样即使经历失败,他们也能重新站起;而拥有主观心态的人则不同,他们遇到问题时不去思考如何解决,只一味地消极怠工,或目光短浅不计后果,结果往往是无法完全克服困难,更可怕的甚至会威胁生命。前者如北宋文学家苏轼,其一生被朝廷一贬再贬,可他没有放弃,他用乐观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境遇并始终渴望为国效力,初心不改,而正是他的理性心态使他在文学、佛道、厨艺等方面多元发展,终成一代名家;而后者如历史上的周幽王,他烽火戏诸侯,仅为博美人一笑,事后仍不知悔改,花天酒地,导致敌人破城时无人相救,真是可悲可叹。
此段承接开篇说理举例。开篇针对“青春年少的我们”提出观点,这里仍是对此说理分析;立论时先反后正,分析时也是先反后正。同样,举例论证时,对应说理顺序。这样,先把道理讲清,再以事例佐之,可谓思路清晰有致。可惜,还是未能看到它们与标题和材料的紧密关联。
当今社会,有些青少年缺少理性心态,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或情感上的挫折,无法泰然处之,最终走向偏激、违法犯罪道路的青年并不少见。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同济大学的一名博士,他因与其导师在进修博士后的名额上存在分歧,就写下了遗书,决然跳楼,只留下两鬓斑白的父母泪流满面。这多么令人痛惜!
前文例证举用了古人,为了呼应读者对象“青春年少的我们”,举用读书在学的博士遇挫跳楼一例,这样,现实性增强了。
理性心态真的就能成就青春吗?
答案是肯定的。理性心态就如同内心有一块“望远镜”,无论遭遇何种沟壑,都能引领自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相信许多人都知道《围城》的作者钱钟书,但很多人却不知道他的夫人杨绛。杨绛一生,中年丧女,晚年丧夫,但她不为困境所累,依然乐观地从事着写作与翻译工作,并以《我们三》来纪念她那难忘的生命历程,令人敬佩。
以设问的方式,从正面凸显“理性心态”的重要性,并以事例佐之,行文的变化可赞。这里也终于用“望远镜”和材料、标题呼应,这也是可赞的地方。
综上所述,只有手拿理性心态这块“望远镜”,才能如“哈哈镜”般让我们一路快乐前行,而主观心理,只会摧毁人生。
标题里的“笑哈哈”在这里变成了“哈哈镜”,总算是勉强地让行文出现了“至少选择两种镜”的硬性要求的二镜,逃离了跑题的命运,但因为文中并未对“哈哈镜”做充实的阐发论述,自然,文章也就不能算切题了。
点评
这篇学生习作,结构与语言能够合乎论说文的基本要求,基础等级给36分。文章在对“望远镜”的引申含义进行阐发时,能把它解读为青年人奋斗前行的理性态度,并且能够以对立思辨的方式进行论述,也能按照“有理有据”的行文思路展开,这是优点。可惜的是,未能把“望远镜”与“哈哈镜”按照联系的思路勾连起来,加以阐发,这样,文章总体上便失之偏颇了,所以,发展等級给4分,全文得40分。属四类中上。
“望远”仍需“顾后”
天津一考生
当代青年率性自信、勇往直前,但若手拿望远镜,心生自满,盲目迈向前方,则难以成就梦想:唯有时时驻足,拿起反光镜总结过往、积累经验,才可能真正走向胜利的远方。
开篇直接用复句形式表达观点,态度鲜明,且把望远镜与反光镜之间的关联性摆出来,简洁有力。
很多青年认为停顿下前进的脚步来反思总结是对时间的浪费和对成功速度的放缓,努力前进才是成功之路最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种想法实际上是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和对虚假繁荣现实的追求,看似充满活力的背后实则危机四伏。唯有以一颗平静之心适时反思前行的得失,才可能完善自身,不断向前。前者如20世纪风靡市场的摩托罗拉手机,厂商只是不断地扩大规模与出口量,看似成了全球市场的宠儿,但其不愿驻足反思,以提升自身功能的丰富性,便只能在智能手机来临时惨遭淘汰。后者如腾讯,其已然跻身互联网科技巨头行列,但他们仍然适时驻足,反思自身优劣所在,秉承“最好的版本永远是下一个”的理念,发现自身漏洞并及时修补,终成就“企鹅帝国”。
这一段先说理,把有些青年的片面认识形成的原因揭示出来,再把正确做法的缘由交代清楚。这叫“以理服人”。为了说明理之有用,再辅以事例印证,观点正反表达,说理举例与之呼应,这也是思路清晰的表现。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地互联网紧密联系。近日,各大主流媒体在网上曝光某知名中学“有图有真相”的题海战术,从高过书桌的雪白卷子到日夜不抬头而苦读的学生,这些图在震撼人们之余,也不禁让人们对这样的学习,其效果到底能有几何产生怀疑。一味地刷题苦练、题海遨游,实则挤占了学生学习时自主反思总结的时间。长时间刷题本质上是在不断重复早已熟练的知识,这不能弥补学生欠缺的能力,更不用说完善自身了。所以说,缺少了反光镜的“顾后”而盲目“望远”,便会因收取付出与收获的不对等而徒增叹息。
这一段结合学生自身学习上的错误认知而导致的后果来展开分析,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那么,怎样做才能既瞻前望远,又顾后反光,从而保证我们愈走愈远呢?
漫长的前进道路上应注意行进的节奏。但若不愿意摘下望远镜,就会难以找准节奏。只有适时停一停,检验一下来时的路,才能节奏适中。与此同时,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轻易被同行者的速度所干扰,坚持行进与停顿兼顾、望远镜与反光镜并举,才能永葆正确的前行。著名导演李安,他并不高产,但每次拍完一部影片后,他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裁剪、完善,交付市场后,还会休假反思这次的拍摄经历。相较于一部未完便筹备下一部的多产的同行,他却愿意以停下来的状态来审视自己的创作,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正是这种顾后与瞻前并举的打磨艺术的方式,才让他多次斩获奥斯卡奖,蜚声国际影坛。
盲目前进,实不可取:适时顾后,才为佳选。
考生在这一论证单元里,采取了“修辞段”设问的方式,把到底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强化出来,然后用说理举证的方式回答,论述的内容与上段构成对比,这样行文就深入了。接着又用一个“修辞段”,对上文的对比论证进行总结强调,全文总分总的结构里,分述部分又是先分后总,结构段落的变化也多姿起来。
同学们,让我们携带望远镜以展望未来,准备反光镜以反思过往,适时调整,走向美好未来。
呼告结束时,呼应标题、开篇,结构完整有致。
点评
文章观点鲜明,材料充实丰富,结构完整有致,语句通顺,发展等级可以给满分40分。全文用总分总式结构全文,论证部分采取对比论证与交互联系的思维方法,把望远镜、反光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而论证单元先说理后举例,先一般后具体,也符合论说的体例要求,发展等级给11分。全文得51分,属二类上。
望远和显微
天津一考生
望远镜把我们的视线引向浩渺的天空,显微镜又可撩开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如果我们手拿两者来观察世界,又该如何用好它们?
开篇用材料里的内容切入,并提出问题:如何用好它们?这样,呼应了标题与材料,来路清晰,而且简明。此之谓“凤头”。
自从人类发明了望远镜,我们对时空的认识开始从蒙昧走向科学。从此,人们再也不会认为地球只是那由喷水的大鲸鱼顶着的四四方方的一大块陆地了,在银河系或整个宇宙之中,地球这个球体被人类理性地认识了。应该说,有了望远镜,我们的视野被无限放大了。这种放大放在天文观测上,浩渺的宇宙也能被人类认知;这种放大要是用于诸如人生目标、政治理想的观测上,放大了的目标与理想,有时候也会把当事者的思维与激情放大,而为了追逐那高远而浩渺的目标,当事者就会干出不切实际的傻事来,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祖国大地上的“大跃进”,就是一个先例。
这里紧承开篇,阐发“望远”。先说其光学功能,这是本义;再说其引申功能,这是比喻义。而说比喻义时,又从其问题角度出发,正反兼顾,理性思辨,再以“大跃进”事例佐证,这就完成了一个“有理有据”的论证单元。
同样,显微镜的发明,又使人眼的功能在另一个角度被无限放大,肉眼所无法观测到的微观世界直观地呈现在了显微镜下。这样,微小的细胞被我们认知,无可捕捉的病毒也无法逃脱显微镜的显微功能,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被显微镜轻而易举地撩开了。可细想,显微镜的显微功能可用于科学的显微观察,却不可用于生活或审美。如果生活里处处显微,瑕疵被无限放大,“瑕不掩瑜”就可能变成“以偏概全”,人们的认知会被误导而变得非理性,像时下风行的离婚潮,当事者的显微心态,似乎难辞其咎。而艺术与文学的审美,历来就排斥清晰而崇尚朦胧,因为审美感受更喜欢感性,而不是清晰的显微。
这个段落的行文思路同上。
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科学功能无可否认,可在使用它们来认知自我和世界时,还是辩证统一些为好。这样,望远镜把我们的视野引向远方,让我们能在一个更广阔、更辽远的背景中看自己、看生活、看世界,不必把自己封闭在一个井底而丧失全面把握自我与世界的能力;而显微镜又可以使我们在微观世界中审视自己的问题,省察细节的疏漏,把自身肉眼无法察觉到的瑕疵与病灶都找到,以便自我修复。这样,在望远中搜寻而不忘用显微来校正,在显微下观察而不弃用望远来放大,远与近、大与小的和谐统一,才是用好这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的不二法门。
这里的思路,承接前面的分述,明确提出了由割裂对立而辩证统一的解决办法,这就呼应了开篇的设问,由此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内容上层层推进,结构上错落有致。
青年学子在人生道路上才刚刚起步,如何处理好“望远”和“显微”的关系,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应该相信,以他们思维的多维与敏捷,心灵的深邃与明澈,一定会在认识自我和世界时,理性地思辨,科学地把握,从而让自我快乐地融入未来广阔的生活世界里去。
呼应开篇的同时,提出了读者对象“青年学子”,使得文章的针对性增强。而且总结升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点评
文章基础等级给40分。观点能从材料里提取,具有很强的应试文写作意识。论理能结合现实事例展开论述,不空洞,不生硬,尤其是总结论述时,把辩证统一的哲学思路与青年学子的人生现实要求结合一起,使文章的论述深刻而不刻板;而“读者意识”的存在,又使行文语言亲切自然,如话家常,所以发展等级给18分。全文得58分,属一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