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林
什么叫两面思考,双线表述?我们先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这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5选入的朱光潜于《咬文嚼字》里的一段话: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把字的直指义和联想义对比着说。先以“烟”为例说明直指义和联想义的差异,再用比喻“月轮”“月晕”来进一步说明两者的差异,然后指出它们在不同的文体上的特征。最后讲两者在具体运用上的特点,用“因为”由果溯因,语意上明显是向前推进的,但这推进也是“前者”和“后者”这两面同时向前推进的。
这就是“两面思考,双线表述”:同时思考字的直指义和联想义的各自特征,在阐释它们的特征时也是在相同的层面来平行表述,即使是在文意上向前推进,也是将两面同时推进。
这种语言形式,适用于有关联的两件事,或者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或者同一事理的两面。而在语言形式上,则是双线表述的句子。所谓双线表述的句子,即是将两面思考的内容用一对一对的句子来呈现,使之形成某种关联,说浅白一点,就是成双成对的句子。句子以成双成对的形式出现,用得好,能同时关注有关联的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面,揭示事物之间看似对立的两面之间的联系。和同学们初写议论文时的那种单线推进的句子相比,这种写法就显得思维更辩证,内涵更丰富,同时还能显得文采斐然。
在现当代名家的文章里,这种句子并不少见。钱钟书的散文《窗》,里面这样的句子就用得非常灵活。我们先看看这篇文章的前两段,并顺带分析如何生成这种两面思考的思路,如何安排双线表述中的相互关系。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文章的主旨是要说“窗”,但一开始,就将“窗”与“门”联系到一起了,而且这个思路一直贯穿全文。从事物本身来看,窗和门并无必然的联系,作者为了更好地说“窗“,用“春进来”和“人出去”对举,将“门”和“窗”关联到一起,几乎是无中生有地为“窗”立起了与之对立的另一面。要注意的是,说“门”是为了说“窗”,也就是说,“窗”是主,“门”是宾。作者为了更好地说“窗”,就拿“门”来作对比,作陪衬。
从句式上看,“春天从窗外进来,人从门里出去”构成一对,两面同时兼顾。然后“不过”一转,说到春天的阳光和风,是两面;又将屋外和屋里对比着来说,还是两面。再下来,屋外的乌语和屋里的寂静,仍然是两面。最后将春天与窗的关系,比作画与框子的关系,本体和喻体又是一对两面。
作者通过这样的安排,从“窗”和“门”两个不同的视角,描绘了屋外的春光,也描绘了人在窗内对春光的感受,突出了窗在赏春时的独特作用。思维辩证,语言睿智。
接下来再看第二段。
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绝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人和大自然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兮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他虽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庐山,但也用不着上去避暑。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这个分别,不但是住在屋里的人的看法,有时也适用于屋外的来人。一个外来者,打门请进,有所要求,有所询問,他至多是个客人,一切要等主人来决定。反过来说,一个钻窗子进来的人,不管是偷东西还是偷情,早已决心来替你做个暂时的主人,顾不到你的欢迎和拒绝了。缪塞( Musset)在《少女做的是什么梦》(A Quoirvendesjeunesfilles)那首诗剧里,有句妙语,略谓父亲开了门,请进了物质上的丈夫(matrielpoux),但是理想的爱人(idal),总是从窗子出进的。换句话说,从前门进来的,只是形式上的女婿,虽然经丈人看中,还待博取小姐的欢心;要是从后窗进来的,总是女郎们把灵魂肉体完全交托的真正情人。你进前门,先要经门房通知,再要等主人出见,还得寒暄几句,方能说明来意,既费心思,又费时间,哪像从后窗进来的直接痛快?好像学问的捷径,在乎书背后的引得,若从前面正文看起,反见得愈远了。这当然只是在社会常态下的分别,到了战争等变态时期,屋子本身就保不住,还讲什么门和窗!
双线表述的句子,有时还可以以同义互文等形式出现。来看一篇学生习作,请大家用心体会。
题目:
动物园的天鹅没有绳网的束缚,它為什么不远走高飞、一展“鸿鹄之志”呢?因为天鹅起飞时需要很长的“助跑”距离,而池塘过小,不够天鹅起飞所需要的滑翔距离,所以它们只得被囚禁在这小小的池塘里。
请以“助跑的距离”为题,自选角度作文。
助跑的距离
人们往往惊叹天鹅飞翔时的优雅,却常常忽视天鹅起飞前最重要的步骤——要经过一段长长的水面助跑的过程。没有足够助跑距离的天鹅无法飞翔,同样,没有足够能量积蓄的人也很难获得成功。飞翔的前提是助跑,成功的前提是学习和努力。
(第一句虽然是个转折句,但却是“惊叹”与“忽视”对举,“飞翔时”与“起飞前”对举。第二句以“同样”过渡,但过渡的前后仍然构成对举。第三句还是同时兼顾天鹅与人这两面。)
人们往往崇拜叱咤风云的拿破仑,惊叹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可是,许多人却忽视了他那段长长的“助跑岁月”。在别人不思进取时,他在学习;当别人追名逐利时,他在学习。
(第二段开始论证,举了拿破仑的例子。这一段的第一句,“崇拜”与“惊叹”对举;最后一句,也是个并列的句子,可以看作是互文对举。)
诸葛亮能27岁一出茅庐就指点江山,帮助刘备三分天下,靠的也是他不闻名利在山野的寒窗苦读,所谓“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就是他在起飞前的一段助跑历程;王献之能在书法上与其父并称“二王”,也是他刻苦学习的结果,墨池就是他成功前的漫长助跑的证明。
(这一段举了两个例子,从句式上看,也是双线表述,互文对举。)
如果有人自恃天资过人,不屑于在漫长的助跑过程中积蓄能量,只想着一飞冲天,那只能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神圣的蓝天只会眷顾那些裹胁着助跑旋风一飞而起的天鹅,幸运女神也只会垂青那些艰辛努力的人们。方仲永七岁能诗,可谓是诗坛神童,而他的父亲却不懂得这个道理,整天拉着他拜谒地方名流,满足于眼前的一点小名小利,结果没几年,方仲永就“泯然众人”,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这段的第二句将天鹅与人对举,讲“天鹅”是回扣所给材料,说人则是将论证的思路向前推进。)
当今社会给了人们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只要你愿意学习,只要你肯付出努力,就可以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如果你不肯在长长的助跑的跑道上积蓄你的能量,迎接你的永远是小小的池塘,而不是广阔的蓝天。
(第一句中的两个“只要”,互文对举;第二句中的“永远是”“而不是”是肯定否定的对举。)
助跑,这是一段流淌汗水的距离,也是一段并不辉煌的距离。可是,助跑的距离之于蓝天飞翔,犹如地基之于大厦,虽不起眼,却是关键和前提。 (第一句的“这是”“也是”互文对举,揭示助跑的两面特征。第二句前面的“犹如”前后是本体和喻体对举,后面的“虽……却……”也是从两面分别揭示助跑的特征和意义。)
这篇文章,没有中学生作文中常见的那种华丽的排比,成双成对的句子倒随处可见,让人感觉到了思维的辩证,内容的饱满。而且行文时对“助跑”这个说法还采用了就材取喻的手法,以“助跑”来喻指人在成功前的种种奋斗和努力,非常形象。
这样的句子,对中学生来说,无论是在思维水平方面,还是在语言水平方面,当然都有一定的难度。但这种句子原本也不须多,多了反显得刻意呆板。在一篇只要800字的文章里,有个五六处也就可以了。这种句子,基本上是从所论事理的本身逻辑中派生出来的,不是游离于这个逻辑之外纯粹为美化语言而“作”出来的。
当然,在考试时因为时间紧张,同学们的作文都是急就章,有时候来不及对思路和语言作细致的推敲和优化。但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就不能敷衍了事,更应该多动脑筋,在铺开思路的细节上进行语言的提炼优化。只有平时刻苦练习,才能在考试中获得更多的灵光,让文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