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论点、论据、论证被称为议论文的三要素,是写好议论文的根本所在。论点是灵魂,解决的是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血肉,解决的是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论证是骨骼,解决的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的问题。要写好考场议论文,首先要能够娴熟地驾驭这三要素。
下面,我就以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l满分作文《于勤中汲力,扬劳之灯火》为例,向中学生朋友直观地分解、展示一篇高分作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打磨炼就的具体过程。
于勤中汲力,扬劳之灯火
江西一考生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不知从何时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已成为青年人的通病。他们无论是因学习忙碌逃避劳动,还是因怕苦怕累厌弃劳动,都可能缘于对劳动价值的浅薄理解。我认为,身为青年学子,我们应该抛却疏于劳动的惰习,明了劳动的意义,以劳动践行所知所学,以勤劳实现青春价值。
不以苦累为惧,不以忙碌推托,理解劳动的价值是热爱劳动的基础。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劳动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所谓奋斗,便是劳动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但一些同学却以劳动可交给人工智能为借口来逃避劳动,或如新闻中所报道的,不尊重清洁工的劳动成果,忽视劳动价值。要知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人工智能的高度发展,正是科研人员勤勉劳动的结果,而个人一时的“不劳而获”,也是千万人劳动铸就的保障与舒适。换言之,一切生命所需皆由劳动获得。因此,审视自身怠惰的陋习,理解劳动的重要性,并且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是热爱劳动的基础。
以融知于行为旗,以克难攻坚为剑,劳动是传承与创造的共同呼唤。
学习忙碌,而劳动可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行之力则知愈进”;劳动辛苦,而于磨难中锤炼意志,可为日后的攀山越岭夯实基础。望向历史纵深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传统美德将劳动的接力棒递向了我辈青年。而当今时代,更需要劳动者将瞬息变化的想法与机遇化为实干与成绩。于实验室中无数次操作实验的曹原知道,劳动促成了石墨烯的研发突破;奔波于西藏雪域的钟扬知道,植物种子的收集与保存只可由劳动来实现。对当代青年来说,劳动是我们必须肩负的复兴之任,也是我们创造未来的利刃。
积小行成大事,劳动于细微处显力量,青年以己身扬劳动之光。
若想真正做到“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还需要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气魄与认真。作为复兴中学的一员,我向大家倡议,同学们,从行小善的劳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坚持独立的劳动中培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与毅力。无论是在寒冬中清扫积雪,还是于炎夏中进行志愿活动;无论是在家中分担家务的忙碌,还是在校内捡起落叶的细心,我们都应以劳动联结个人与社会,绽放青春光彩!
于勤中汲力,揚劳之灯火!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这篇文章由不少青年人对劳动不感兴趣入手,从“理解劳动的价值”“融知于行,克难攻坚…‘积小成大,于细微处显力量”三方面阐述了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与作用,从而倡导年轻人热爱劳动,并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劳动中陶冶性情,在劳动中服务社会。文章立意精准,中心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在论点、论据和论证炼成方面颇有借鉴价值。
一
论点的炼成:精心分析材料,深入挖掘内涵
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作文题所给材料的内容分为两方面:一是阐述了“劳动”既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二是介绍了我们身边存在的不理解劳动和不尊重劳动的现象。前者是赞美,从正面强调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后者是批评,从反面凸显了重视劳动教育、培养劳动观念的必要性。审题时,必须将二者联系起来分析,即在揭示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指出不理解劳动和不尊重劳动的危害,从而借演讲稿的形式向身边的同学发出鼓动和倡议,让自己的同龄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同时也锻炼自己。
分析材料精准。《于勤中汲力,扬劳之灯火》一文,作者从整体上审视材料,敏锐地捕捉到了材料提供的两方面信息,即“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和“时下年轻人不理解、不尊重劳动的问题”——而这正是为了从正反两方面揭示“年轻人热爱劳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在演讲稿的开篇即揭示全文主旨——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接着在演讲稿开头部分,作者由现象到本质简要分析了“当前部分年轻人不理解、不尊重劳动的问题”的浅层和深层原因——“对劳动价值的浅薄理解”,从而为下文亮出观点并深入论证做好了铺垫,打下了基础。而下文则分别从“理解劳动的价值”“实现个人价值”“创造社会价值”三个方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可见,作者对命题材料理解到位,分析精准,并能处处紧扣主题。
论点鲜明正确。考生在全面、精准地抓住材料中两个方面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命题要求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进行分析、挖掘、论证,开头处开门见山地亮出观点“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这既是演讲稿这一文体的需要,也是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归纳得出的必然结果。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先从反面分析,强调了年轻人“应抛却疏于劳动的惰习,明了劳动的意义,以劳动践行所知所学,以勤劳实现青春价值”的必要性,而这正是立论的基础。论证中,作者列出了三个分论点,“不以苦累为惧,不以忙碌推托,理解劳动的价值是热爱劳动的基础”主要从“理解劳动价值”的角度论证,“以融知于行为旗,以克难攻坚为剑,劳动是传承与创造的共同呼唤”主要从“劳动可以实现个人价值”的角度论证,“积小行成大事,劳动于细微处显力量,青年以己身扬劳动之光”则从“劳动的社会意义”的角度论证。三个分论点紧扣文章中心论点,条分缕析,准确全面。
二
论据的炼成:紧密围绕论点,凸显四大特性
有道是“警句高于凡语,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是议论的血肉和基石。当然,因为论点是统帅,所以所有论据的炼成都必须围绕中心论点来展开。《于勤中汲力,扬劳之灯火》一文的作者深谙此道,其所提炼出来的论据具有目的性、典型性、新颖性、丰富性四大特质。
1.目的性。议论文非常强调材料与观点的统一。例文作者在中心论点的引领下,对应当前年轻人厌弃劳动这一现象,引用古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为其“画像”,正是为了从反面揭示“热爱劳动”的必要性;引用“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以及古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都是为了揭示劳动的价值;引用“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是为了揭示热爱劳动乃是中华民族之传统;引用“行之力则知愈进”以及列举曹原、钟扬的事例,正是为了点明劳动在实现自身价值方面的重要意义;引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正是为了勉励年轻人积极参与劳动,以实现社会价值。整篇文章所引名言、所举事例,皆与文章中心高度一致,真正为论点服务。
2.典型性。《于勤中汲力,扬劳之灯火》一文所用之论据,皆是读者耳熟能详的名言和事例。就像文中多处出现的古语,多为出现在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有关劳动教育、传统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名言警句;文中引用的“习近平金句”,则是各大新闻媒体最爱引用、最具感染力和号召力的“鼓动语”;至于曹原、钟扬的事例,民间早已广为传颂,也早已被众多科技工作者和年轻学子奉为圭臬……这些论据真实典型,切合题旨,有力地支撑了文章观点。
3.新颖性。文章论据的“新”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材料是新材料,如新事件、新人物、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等,像《于勤中汲力,扬劳之灯火》一文中引用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就是习近平发表的2018年新年贺词。曹原、钟扬的事例也都是近一两年传颂于舆论界和民间的先进事迹;二是翻新旧材料,就像文章中援引的古语“行之力则知愈进”原为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张栻强调“知行合一”的名言,作者用以证明“劳动的意义”——劳动促进学习进步。显得特别贴切!这样的翻新让文章别开生面。
4.丰富性。如果在论据新颖、贴切、典型的前提下,能多角度、多层次地选择论据,文章则会内容丰富,精彩纷呈,说服力强。本文就做到了这一点。就像文中的言论材料,有数千年前古人的警句格言,有当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精彩“金句”;文中的事实论据,有广为传颂的英模事迹,也有深受诟病的年轻人轻视劳动的“泛例”。再从材料选取角度来看,有正面论据,亦有反面论据——这使得文章论证全面深刻,说服力强。
三
论证的炼成:各种方法并用,论证效果强烈
论证是议论文的骨架,是文章诞生的最后一道工序。论证越得法越恰当,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就越紧密,议论也就越具有深刻性和力度。就《于勤中汲力,扬劳之灯火》一文而言,为了达到周密、深刻的论证要求,考生有效地调动了多种论证方法,“万箭齐发攻向一处”,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论证合力。多种手法主攻一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先破后立层层推进。
《于勤中汲力,扬劳之灯火》从论证方式来看,属于立论,但在写法上又借鉴了驳论的一些手法,比如开头从当前年轻人中普遍存在的寻找各种借口逃避劳动甚至厌弃劳动的不良风气入手,展开剖析,揭示存有这种思想和习惯的人,其根本原因还是“缘于对劳动价值的浅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立论,倡导年轻人当“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以劳动践行所知所学,以勤劳实现青春价值”。先破后立,使这篇文章具有驳论文的写作特色。
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采用了层层推进、逐层加深的论述结构。先分析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强调劳动创造幸福;再从个人的角度,阐述劳动促进个人进步、实现个人价值;最后将视野推向宏观,强调劳动对于社会的意义。如此层层推进,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2.引用论证颇具匠心。
引用论证是一种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这是这篇考场作文最主要的论证手段。本文共引用6则名言,这6则名言各司其职,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而且彰显了作者的文采和底蕴:开头引用古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从反面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主体部分引用“习近平金句”,强调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引用“行之力则知愈进”“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凸显了古人重视劳动、勤于劳动的传统;结尾引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借此向同龄人发出担当责任、热爱劳动的呼吁。作者借古今名句阐述自己的观点,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推进,深化了文章中心,说服力强。
3.举例论证充分典型。
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是议论文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具体方法是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旨在运用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于勤中汲力,扬劳之灯火》一文运用事例不多,但非常典型,而且考生在具体运用时采用了两种形式。一是文章开头的“泛例”——即年轻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通病。他们或以學习忙碌为借口逃避劳动,或因怕苦怕累厌弃劳动。这是为了从反面论证“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列举曹原、钟扬的事例,从正面证明劳动的意义。这两处举例论证先破后立,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热爱劳动的必要性和热爱劳动的意义,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总体来说,《于勤中汲力,扬劳之灯火》这篇作文体现了考生多方面的积淀和积累——文章论点的提炼得益于考生对材料整体极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实用论据的炼成来源于其丰富的素材积累和对热点考点的精准把控;深刻论证的炼成则是因为其对各种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了然于心,并能熟练运用。这也给我们的备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对材料的归纳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积累素材时,要学会对接常考主题,分类积累素材;在日常写作训练中,要尝试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以训练自己的思维力和运用素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