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观照下的宝相花纹装饰纹样研究

2019-01-09 07:07顾小燕
艺术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化性

顾小燕

摘 要:和合观照下的宝相花纹装饰纹样研究,在“和合”(基于主体自觉、自愿和完全自由的创造过程)文化关照下,主要探讨了传统装饰纹样——宝相花纹的符号语言解析方法。将宝相花纹作为一种鲜活的传统符号语言放入到功能主义之中,使之回到现实中。指出该种类型的装饰研究方式方法是和合“双焦解析透镜”法,既注重装饰纹样符号语言研究,也要重视该装饰纹样的艺术性内涵及其社会含义的深入挖掘。

关键词:和合 宝相花纹 文化性

一、研究意义

“和”与“合”两个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其中,“和”含义极为广泛,但主要是指和谐、和睦、和美等,指各事物之间有效维持的一种平衡关系;“合”则有另一种含义,它主要是指契合、合作、融合之意,指原本对立的各方有了某种联系,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作,实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天人合一”的说法,这种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一方面,“和”与“合”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宝相花纹在我国审美演进中,各类文化元素的包容和吸纳,各类要素通过审美意识的正面碰撞交融,从而生成一种新的文化特征,有助于传统纹样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宝相花纹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发现了踪迹,带着独特的样式特征,与中国文化传统及当时的哲学、思想相结合,扮演了交流媒介的角色,担负起接触世界文化的重要使命。

二、宝相花由来的相关研究

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南齐王简《头陁(陀)寺碑文》云:“金资宝相,永藉闲安,息了心火,终焉游集。”宝相花之名由此借用而来,宝相花又名宝仙花,蔷薇的一种,花朵硕大,颜色艳丽,花瓣繁多。此后的宋朝一直到明朝,历朝历代都对宝相花纹有所记载,但逐渐演变为对衣冠之装饰纹样(宝相花纹)的记录。宝相花又称宝仙花、宝莲花。这种花纹图案在我国的隋唐时期非常流行。相传,这种图案有一种深层次的含义,它代表着“宝”和“仙”等多种概念元素,是一种常用的装饰图案。这种装饰图案一般以牡丹、莲花等为主体,在中间镶嵌上各类花木的叶子,这些叶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粗细有别,十分美观。尤其在花芯、花瓣的根部,用小型的圆珠做装饰,形成璀璨夺目的效果,加以多层次退晕色,借以彰显富丽堂皇之意,因此这种花纹被称为“宝相花”。

三、和合观在宝相花纹研究中的新解

1.宝相花纹从“和谐”到“和合”,聚焦点上的拓展。

和合偏重創生的过程,和谐则侧重于创生的结果,是矛盾统一的产物。两者聚焦点不同,“和合”是实现“和谐”的手段,和谐则是设计者最终所追求的人文、功能、文明等元素的最终理想存在状态。我们显著深入研究宝相花纹变化与平衡,对称与相衡,动态和静感,对比与连续,统一和差异等,如果要想实现高度“和谐”,则需要“和合”的指导。从这个层面来说,“和合”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设计者巧妙运用各类文化元素进行语言风格转换,最终实现正面审美的包容性碰撞,达到对立的和谐统一。本文有助于具有哲学高度的“和合文化”在全面、系统的指引传统纹样研究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宝相花纹从“构成”到“生生”,研究系统上的拓展。

假如我们运用西方文化中的“三大构成”理论,就无法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问题,更解决不了宝相花纹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问题。世界大同,不必过于在意东西方之别,重要的是整合东西方。“生生”指新的生命状态不断演化,创生是多样的、变异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生生”是一种发展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自觉而然的文化学现象,是以天地万物周而复始化育众生绵延不息的状态。“和合”观映射下的宝相花纹解读顺应美学的本质规律。古人对和与合的追求,是在和合理念下敞开心扉,引导自己置身特定的环境之中。因此“生生”是谦逊、开放的生活状态,不断吐故纳新的过程,是在充实自己的过程中,依托传统纹样敞开自己的思维空间,运用任何包容性的理论来诠释其内涵,是在永恒中发展的一种状态。宝相花纹存在于物件载体中,必然和所生时代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相契合。作为研究者,必须把它放置在一个大的时代环境中,来参悟其创造性,进而深入解析宝相花纹的创造活动。“和合生生”是一种依托天人合一理念展示自身深刻内涵的人文形态,它是那个时代人的一种创生行为,是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合生生”二者交融,“生生”是“和合”的重要支点,但并非全部。宝相花纹的实际研究远比构成来的复杂,“和合生生”是对基础构成的进一步拓展和创新。

3.宝相花纹从“适中、得当”、到“融突”,内涵上的拓展。

和谐的深刻内涵是适中与得当,这就构成了一种较为完美的关系体。这里所谓的“适中与得当”,主要是对传统文化理念的顺应,而其中所谓的“融突”,则是一种文化理念的大而化之。一切事物都要在这种理念下显其真元。前者表现出一种顺应状态,后者表现出一种教化状态。在后期的研究中,不仅要深入分析宝相花纹的内在规律,还要结合传统文化详细阐释各种纹样中蕴含的天道。“适中、得当”的反面意思差异、冲突,不同时代、不同作者所创作的作品,都会蕴含着一个创新的发展进程。这个进程也是一种驰而不息的流程,体现出人类对自己的“生命”的敬仰与关怀。在当今世界,人们正是在领悟宝相花纹的深刻内涵与其所代表的文化理念过程中,感悟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和合之美,从而体验到中华文化的真正价值所在。冲突与融合是生生变化之超越,冲突是原本结构方式的破坏、打散,在重新构建结构、秩序、方式,这便是融合的过程。融合过程中,宝相花纹原有的特质、价值、力量等都有赖于设计语言对应的渗透、补充、聚集,“融”到了一定程度,便进入了突变的阶段,“新生命”得以化生。

四、和合观在宝相花纹研究中的表现

1.宝相花纹题材的兼容之和。

宝相花纹样属中国植物装饰纹样。植物纹样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主要篇章之一,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装饰艺术史之中,宝相花纹主要是从自然界的花朵、花苞、叶片等进行取材,经过审美加工而构成全新的艺术图案和纹理。宝相花纹样在我国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图1)。

在我国的隋唐时期,宝相花纹作为经典图案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和喜爱。随着隋唐的兴盛,我国和国外的交流日益增多,在取材中,宝相花纹既吸纳了印度佛教的莲花特征,又吸纳了东欧的忍冬、卷草等特征,还吸纳了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葡萄、石榴等特征。这是当时统治者开放包容的态度,在文化界呈现出博采、吸纳以及兼容并蓄的结果。在这段时间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高度融合,全面交流发展,文化上的大融合促进了宝相花纹等文化元素的进一步发生,它在我国传统服饰图案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全新展示出异域风采。由此可见,在宝相花纹的发展中并非简单进行外来吸纳及消化,而是依托中国传统的“和合理念”,以兼容并蓄为基础创生出全新的事物,所有的新构图元素都以一定方式进行组合,进而构建全新的特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它展示的题材极为丰富,不仅有形态各异的珍禽走獸、人见人爱的奇花异草,还有各类人物形象,尤其是植物形象更为突出,其广泛吸收借鉴了外来植物的主要特征,同时紧密结合本土的牡丹、蔷薇等审美元素,汇聚百家之长,再和其他植物共同构成全新的具有深刻内涵及高雅艺术气息的复合形象。这种形象一般都造型圆润,更显富贵优雅特征,从而展现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服饰特色。

2.宝相花纹结构的兼容之和。

宝相花纹除了结构上符合传统规则外,还突出了结构的对称特征。宝相花纹主要形式有瓣式宝相花纹、团式宝相花纹、花朵式宝相花纹。宝相花纹是一种独特的花纹,它以“十”字或“米”字为基本框架,再构以圆形扩散状态,还有的是以方形、菱形为基本框架,依托圆心向外作放射状布局,让整个花纹的形态接近正圆(图2)。在宝相花纹的各类构图和纹理中,一般的花瓣、蓓蕾和枝叶主要遵循这种基架,然后再运用疏密、变化和对称等手段进行细致刻画。这种花纹的内纹边饰也多以对称方式布局,且架构高度一致,从而构成端庄的静态美、和谐美。

3.宝相花纹形与意的兼容之和。

在外形和含义方面,是我国传统审美的多重写意体现,宝相花纹虽然以实物花卉为基础,但也进行了写意创作。因此,构成宝相花纹的各类花卉元素并不是完全以写实状态呈现的,而是在自然基础上运用作者超强的想像力,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形及夸张。在经历这种变化后,这些艺术的花形好像是某种真花但又不完全是原型,牡丹叶子里生出莲花,蔷薇花里隐藏着小石榴,这些都是在写意的思想引导下赋予各种奇花异草新的生命。从外形分析,一些花卉具有莲花、牡丹花等多种外部特征,使图案雍容华美,极具艺术的美感。唐代将形神兼具的艺术美花纹在织锦、铜镜、瓷器、壁画、藻井各种载体上呈现,其精巧的构思辅以不同的材质、部位进行巧妙组合,使整体色彩和纹路浑然天成。在敦煌壁画中,由宝相花构成的植物纹理对立统一,风格迥异,具有极强的立体感,宝相花纹比其他纹样装饰性更强,含有吉祥、美满的寓意。这种变化反映出宝相花纹的发展方向,其内在的宗教色彩在逐步降低,在吸取众花形象的基础上形成了全新的艺术形态,为当时的艺术审美构建了一个全新纹样,并彰显着隋唐盛世的奢华、富贵和幸福。

结语

宝相花纹注重内涵意义的表达,不囿于对客观事物的简单摹写,而是将客观事物与人的精神需求相结合,体现出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艺术精神的玄妙之处。世界大同,试着用“和合说”包容东方文明以及西方文化的精髓,使之以开放的姿态彰显我国传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反应出在民族融合的背景下,文化融合推动传统纹样发展的成果,为我国传统纹样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诸葛铠.佛教艺术对中国花卉装饰的影响[J].民族艺术,2004.

[2]高明.敦煌唐代壁画中宝相花纹饰探议[J].装饰,2004(11).

[3]薛再年,郑清璇,梁惠娥.解读唐朝服饰宝花纹中的和合文化[J].丝绸,2013,50(9).

[4]张晓霞.谈唐代纺织品上的植物装饰纹样[J].丝绸,2007(6).

猜你喜欢
文化性
T恤设计中创意图案的探究
论民族服装设计的审美特征
中国传统工艺的文化性在环境设计中的融合与发展探究
文化自信:凸显英语教学的时代特点
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以大足石刻为例
西南科技大学校园景观分析
从《丽水金沙》看民族歌舞发展中商业性与文化性的博弈
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探讨
论新型技术环境下电子游戏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