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一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政府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三农”工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农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农业基础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生态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等,这些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广西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并结合广西实情,在短期内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一致的保障政策。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精神,2018年通过了《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定》;颁布了《关于印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桂政办发〔2018〕46 号),并提出从 2018 年起将总投资3941.46亿元,计划建设项目27285个。另外,为规范自治区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桂财规〔2018〕6号)。这些政策及措施的及时出台为促进广西乡村振兴战略 “落地生根”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近年来,广西农业产业逐渐实现由产品数量竞争向品牌质量竞争转变,由粗放式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如粮食产业向绿色优质转型,培育出水稻、玉米优良新品种253个,推广优质稻面积2700万亩,占水稻面积90%;糖料蔗产业实现较好发展,建成“双高”糖料蔗基地330万亩,其中“双高”基地中良种率达86.7%;水果产业成为全国5个总产量突破千万吨的省(区)之一,砂糖橘、柑橘、火龙果、芒果、百香果、罗汉果规模和竞争力跃居全国第一;蔬菜产业规模效益持续增长,蔬菜主产区良种覆盖率超过90%,成为重要的“南菜北运”蔬菜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秋冬菜基地;种桑规模、蚕茧产量继续稳居全国第一;富硒农业获得发展,全区已累计建立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309个(片),示范面积38.9万亩,生产富硒农产品15.2万吨①。这些为广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垫定了经济基石。
从表 1可知,2008-2017年近十年来,广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690元提高到11325元,增加了2倍多;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08年的53.4%下降至2017年的32.2%,下降了21.2%,这说明农民用于文教、娱乐、保健、医疗等方面的其他消费性支出增长,由生存型消费逐步提升到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985元提高到9437元,增加了2倍多,消费支出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居民家庭生活逐步进入信息化、电气化、现代化社会,消费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另外,全区扶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按照每人每年2952元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7年末全区农村贫困人口24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95万人;全区贫困发生率5.7%,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19元,比上年增长10.4%②。
表1 2008-2017年广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支出、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广西多年来深入实施珠防林、海防林、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绿满八桂”等造林绿化工程、公益林保护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生态保护与修复稳步推进。从《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可知:广西植被生态质量和植被生态改善程度均居全国首位;森林面积达1480万公顷,居全国第六位;森林覆盖率为62.31%,居全国第三位,西部地区第一位;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成效突出,据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成果显示:广西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率是8个石漠化省 (区)中最高的。
另外,广西以“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垃圾无害化处理为重点的农村生产生活改造工程建设,“十二五”累计改造农村危房81.4万户,完成1279个建制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405.6万户,沼气入户率达50.45%③,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全面开展农业源污染减排工作,实施完成3401项规模化畜禽养殖改造项目④。农业生态和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为广西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从上文可知,广西各级政府经过多年努力,农业农村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良性的发展起到了“压舱石”作用。但广西毕竟是西部地区一个后发展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区),正处于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或短板。
1、县域发展不平衡,且差距较大。受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广西县域之间主要经济指标差距较大。如:2016年,县域经济总量最大的桂平市,GDP为322.72亿元,比排位居后的 10个县(市、区)GDP总和(288.69亿元)还多,是排最后1位的凤山县(21.24亿元)的15.2倍;从财政收入来看,2016年北流市财政收入跃居全区县(市)第一位(24.86亿元),相当于排位居后12个县(市、区)财政收入总和。
2、县域经济实力不强,综合竞争优势较弱。近年来,广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有所提高,但与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相比,广西县域经济总量还是偏小,整体实力在全国范围仅处于中等水平,并且远远落后于发达省份。如在第十五届全国百强县名单中,江苏26个、山东 21个、浙江 18个、辽宁7个、福建6个、湖南4个,而广西却榜上无名,这说明广西县(市、区)综合竞争优势太弱。另外,广西仍有国定贫困县28个、自治区定贫困县22个,农村贫困人口达341万人。
3、村集体经济薄弱,“空壳”问题严重。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是乡村振兴的实施主体,没有集体经济实力作支撑,乡村振兴就缺乏凝聚力和带动力量,就是“一盘散沙”。而目前广西大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单一,主要来源于土地流转和财政转移支付这两个方面。且“无集体企业、无集体收入、无集体财产、无集体资源”的“四无”村和“空壳”村较多,如百色市754个贫困村中,有331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为零;崇左市287个贫困村中,有152个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⑤。
表2 广西2008-2017年GDP、财政收入及增速情况 单位:亿元
首先,受农业生产成本的“地板”上升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下降的影响,农业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呈现下滑趋势。以广西甘蔗为例,根据自治区价格成本调查监审分局对全区16个甘蔗主产市、县(区)的145户蔗农2017/2018年榨季种植甘蔗成本收益情况调查显示:和前几年榨季相比,虽然甘蔗价格上升到470-480元/吨,但幅度不大,而土地租金、人工成本却大幅上涨,据土流网显示,现在南宁市周边县区的土地流转价格已攀升到1000-1500元/亩;蔗区的人工砍蔗成本上涨至120-150元/吨。农业成本的上升,蔗农的效益受到双向挤压,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其次,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广西亦如此,从表2可知,不管是GDP增速还是财政收入的增速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GDP增速从2010年的14.2%逐渐下降到2017年的7.3%,出现了7连降,财政收入的增速从2011年的25.5%下降到2016年的5.2%,在此背景下,要想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有一定难度,因此,近期农民转移性收入增加难度加大。
最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从表3可知,2008-2017年的十年间,虽然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3690元增加到2017年的11325元,增加了2倍多;但与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其两者的差距却不断扩大,从2008年的10456元扩大到2017年的19177元。另外,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其差距从2008年的1071元扩大到2017年的2107元。2017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84.3%。由此可见,广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且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短时间内缩小广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难度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广西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3 广西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 单位:元
伴随着广西农业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农业环境如土地、水过度利用和农业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农业供给质量,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埋下隐患。
首先,土地石漠化、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广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势陡峭,再加上乱砍滥伐、开垦荒地等原因,导致水土流失加重,从《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可知:广西石漠化土地面积192.6万公顷,其中:极重度和重度石漠化108.5万公顷,占56.3%;中度和轻度石漠化27.5万公顷,占43.7%,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229.3万公顷。另外,全区仍有43个县石漠化问题比较严重⑥。
其次,农业土地资源呈减少趋势。从《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可知,2016年广西耕地核减4877.6公顷,其中水田核减2114.4公顷,旱地核减2711.7公顷,水浇地核减51.5公顷,而且随着城镇化、工业发展及人口数量增加,耕地数量还有减少的可能。另外,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广西,人均耕地约0.057公顷,低于全国0.08公顷/人,接近联合国人均耕地警戒线(0.053公顷/人)。
最后,农业污染问题突出。近年来,广西很多农产品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但随之而来的是农业投入品如化肥、农药及农膜增加,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剧。从表4可知,近年来,广西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除柴油下降外),且化肥、农药等利用率低、流失率高,加剧了农业面源的污染程度,导致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受制约。
表4 广西主要年份化肥、农膜、柴油和农药使用量情况 单位:万吨
广西大多数农产品仍以卖初产品为主,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约为40%,低于全国65%的平均水平⑦,导致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短。以蔗糖业、桑蚕业为例,广西是全国最大的产糖区,但却没有以糖料作为主要原料的品牌,如知名度较高的俆福记、旺旺、可口可乐、芬达等深加工的糖果、饮料食品企业;另外,广西的蚕茧行业也如此,其产量占了全国的半壁江山,但与之相关的工业品如丝绸服装等高端产品仍是空白。
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有知名品牌,才有稳定市场;有知名品牌,才有百年企业。虽然广西有很多农产品获得了自治区级、国家级名牌称号,但缺乏在全国、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市场竞争力或影响力无法与国内同类产品相比。如白毛茶之王—凌云牌白毫茶、“甲天下”乳品、真龙牌香烟、丹泉酒等在广西是众人皆知,但与国内同类产品如西湖龙井、伊利、蒙牛、红塔山牌香烟、茅台、五粮液等相比,品牌就远远没有那么响亮了。总之,广西缺乏大型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支撑,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绊脚石”。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但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和二、三产业比较效益差别明显,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不断流入城市,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呈现渐老渐衰之势,导致农村劳动力不仅老龄化现象严重且数量不断减少,即呈现“一老一少”现象。广西也如此。从表5可知,广西从1996-2016年二十年时间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占总人口比重从7.06%增加到9.95%,约增加了2.89%。这说明广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另根据《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广西全区户籍总人口5600万人,常住人口4885万人,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少715万人。这一数字差距意味着外出打工的人增多,且这些人基本上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表5 广西主要年份老年人口结构表 单位:%
乡村是县域的根本,乡村振兴有赖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因此,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1、支持培育发展经济强县,为县域经济发展树立榜样。可根据有关经济指标如经济总量、质量、均量、速度等选择一批经济条件好且有发展潜力的县(市)将其培育为全国经济百强县,以带动其他县域经济发展。可考虑对于GDP、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在全区县域经济排名靠前的县(市)如桂平市、岑溪市、横县、扶绥县等,加大财政对其县域特色、支柱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县域主导产业并做大做强,使其发展成为经济强县,以县域经济带动乡村振兴。
2、推动高铁经济带县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高铁能够为所经过的县(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2016年广西制定了《广西高铁经济带发展“十三五”规划》,其中提出:要打造“一轴一圈两带多组团”格局,重点打造藤县、平南、三江等一批高铁县域先行区。因此高铁经济带沿线县域要借助此优势,聚集物流、商贸、旅游、信息等资源,改善县域发展环境,带动当地商贸物流、文化创意、餐饮住宿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临站经济。同时依托高铁所形成的“同城效应”,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技术外溢,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借力高铁经济来助推乡村振兴。
3、扶持特色小镇建设,使其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2016年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制定了 《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以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2016-2017年广西共有14个镇如鹿寨县中渡镇、恭城县莲花镇、铁山港区南康镇、八步区贺街镇等入选中国特色小镇,广西应以此为契机,对特色小镇在建设用地、财税优惠、补助资金、人才培育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如设立特色小镇战略性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其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提供等资源配置;完善特色小镇用地保障机制,在特色小镇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研发创造力、行业影响力、辐射带动力的龙头企业。通过加快特色小镇经济发展来提升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其为基点,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广西各级政府严格贯彻落实中央有关“三农”的决策部署,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在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仅农林水支出科目,从2010年260亿元增加到2017年645亿元,增加了1.5倍。但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财政支农资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广西财政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要优化其结构,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注入乡村振兴,以确保资金供给与乡村振兴任务相适应。
1、优化财政支农结构,明确支农资金重点投入领域。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财政支农资金重点向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品牌营销、农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农村电商等农商文旅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领域投入,以着力补齐农村农业发展短板,加快促进广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2、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为解决土地增值收益长期“取之于农、用之于城”的问题,严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里提到的要将更多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支持“三农”以及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3、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2016年广西为落实2015年财政部、银监会、农业部联合制定的《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指导意见》(财农〔2015〕121号),于2016年已建立了由财政支持的广西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下一步,广西要加快推动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络向市县延伸,尽快形成一个多层次、广覆盖的全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并通过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等支持其降低担保门槛、扩大担保覆盖面,打通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增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贷款的可得性,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到乡村振兴中。
生态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牢记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
首先,大力支持绿色养殖、绿色种植等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顺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围绕广西区政府提出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的决策部署,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生猪及家禽优势产区如南宁、桂林、玉林等发展生态养殖,提高建设高效减排式高架网床栏舍及沼气池、沉淀池、贮液池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补贴标准;围绕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支持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生态农业产业带规划建设,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双高”基地等示范创建活动、生态循环规模养殖向“一干七支”流域集中。
其次,支持推进糖料蔗产业转型升级,延长制糖产业链。充分利用好广西“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契机,一方面以“双高”基地建设为平台,加大对糖料蔗主产市如南宁、崇左、柳州、来宾及32个糖料蔗核心基地县(市、区)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打造高附加值的甘蔗制糖产业链。主要以发展糖业循环经济、提高综合利用效率为突破口,延伸甘蔗制糖产业链。如支持鼓励大糖厂加强项目规划和技术投入,引进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改造传统制糖业,完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产流程,把制糖业打造为糖、酒、纸、生物化工等生态循环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蔗糖产业减耗增效的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
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全面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广西应借此东风,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加大财政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扶持。
1、加大财政对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支持。新业态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乡村休闲旅游就是非常典型的新业态,其发展壮大有利于创造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首先应加大财政对乡村休闲旅游等新业态的扶持。如可利用“生态+”“旅游+”等模式,依托广西特色民俗、餐饮以及“壮族三月三”等特色节庆活动,重点支持打造环南宁首府、桂东南、桂中三大生态旅游圈,挖掘“那”文化等农耕文化内涵,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推进农业、林业、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其次,支持广西休闲农业“七带两区”产业聚集带(区)培育工程及休闲农业“一县一规划”工程,如支持建设首府南宁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区、柳州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区、桂林休闲农业国际旅游示范区和富硒康养休闲农业体验产业带。
2、加大财政对宜居宜游特色村镇发展的扶持。支持培育一批特色专业镇、专业村,形成特色产业与小城镇建设的深度融合。如重点扶持鹿寨县中渡镇、恭城县莲花镇、铁山港区南康镇、八步区贺街镇等4个首批全国特色小镇建设。重点投向特色村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另外,支持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如宾阳、恭城、田东、富川和灵山5个示范县(自治县)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3、加大财政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扶持。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提高农业附加值,是横跨三大产业的支柱性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广西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优化经济结构、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但目前广西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40%左右,低于全国65%的平均水平。因此加大财政对农产品加工支持力度,首先应重点支持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产业提升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以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其次,围绕“三区三园”和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聚集区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向工业园区集中。重点支持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成为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引领区。如在南宁、柳州、桂林、玉林等条件较好的设区市,支持每市建成10个以上市级农产品加工聚集区或集中区。最后,依托广西政府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市场化方式,参与设立涵盖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在内的各类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金融机构等参与投资,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为此,广西各级政府应结合实际、立足长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破解广西乡村振兴人才瓶颈制约。
首先,由于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培育新型农民都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长期来看,首先要注重乡村基础教育,因其在乡村振兴中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大功能。一方面广西各级财政要把振兴乡村教育放在首位,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增加农村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经费;另一方面提升乡村教师待遇,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认真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教师津贴及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政策,以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来支教,确保适龄人员完成基础教育。应该说把乡村基础教育这个基本点抓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治本之策。
其次,从近期来看,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如加大对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农业专业院校及职业学院的建设投入,扶持协调这些院校适当调整现有专业结构,有计划地扩招面向农村需要的专业人才,实施农林牧专业大学生入学减免学费制度,并要求其毕业后直接到乡镇农技部门工作3-5年,纳入事业编制管理,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最后,开设农村成人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主要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农业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对各个年龄段、各不同职位的农民因材施教,围绕各地的传统、主导产业,开展有针对性的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如开展岗位培训、技术指导、技术交流、科技示范和成果展示等,以满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需要。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农业农村部已正式启用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打通农技入户的最后一米,线上农民培育云平台正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另一个重要阵地。广西应尽快落实《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启用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的通知》(农办科〔2017〕37号)有关精神,尽早采取措施,实现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管理考核等专业化、个性化服务,逐步完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注释:
①数据来源:广西日报(2018-01-11)。
②数据来源:《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③数据来源:《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6-2030 年)》。
④数据来源:《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
⑤来源:《覃蔚峰百色“一村一策”发展集体经济》,广西日报(2017-06-08),陈强。
⑥数据来源:《广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十三五规划”》。
⑦来源:《我区部署进一步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广西日报(2018-06-28),覃伟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