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燕
(武夷学院 团委,福建 武夷山 354300)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在共同兴趣爱好基础上自愿结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体组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校园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高校学生社团在建设中面临不少新的问题,社团会员对所在社团的满意度直接影响其社团工作的成效。了解会员对社团的满意度对正确引导、合理管理高校社团具有重要的意义。[1]
本次调查选取了福建省5所高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72份,问卷回收率93%,有效问卷368份,无效问卷4份,问卷有效率98.9%。利用SPSS19.0对回收问卷进行信度分析,调查问卷α信度系数为0.856,问卷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问卷数据可行。
本次抽样调查的社团会员中,女性社团会员成为225人,占总样本数的61.14%,男性社团会员为143人,占总样本数的38.86%(见表1)。
表1 社团会员性别分布表Tab.1 Gender distribution of the society members
本次抽样的社团会员中,按照就读学科分类,文科类的成员占179人,占总样本数的48.64%,理科类的成员占82人,占总样本数的22.28%,工科成员107人,占总样本数的29.08%(见表2)。
表2 社团会员学科分布表Tab.2 Subject distribution of the society members
本次抽样的社团会员中,在参与社团类别的分布为23.3%的受调查者为人文社会类,23.9%受调查者为文化艺术类,28.0%受调查者为科技创新类,24.8%受调查者为体育竞技类。样本在社团类别的分布上比较均衡,具有代表性(见表3)。
表3 社团会员参与社团类别分布表Tab.3 Community categories distribution of society members participation
本次抽样的社团会员对社团总体满意度分布情况如下:17.1%的受调查者表示非常满意,48.7%的受调查者表示满意,20.9%的受调查者表示基本满意,13.3%受调查者表示不满意(见表4)。
表4 社团会员总体满意度分布表Tab.4 Overall satisfaction distribution of the community members
本次抽样调查主要设置了三个维度的问题:社团作用,社团组织设置,社团活动[2],问卷在这三个维度问题分别设置15个子项目来调查样本社团成员的满意度情况。
在社团作用的15个子项目中,满意度最低的三个子项目为:子项“社团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满意度最低,仅有6.2%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而不满意的学生占25.8%;子项“参与社团提高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非常满意”的为17.1%,“不满意”的为19.5%;子项 “社团在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方面所起的作用”,“非常满意”的为20.1%,“不满意”的为15.7%。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社团主要以自我管理为主,缺乏专业教师进行有效指导,加之学生对参与社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初衷期望值较高,导致不满情绪滋生。
在社团组织设置的12个子项目中,子项“社团内部机构设置”满意度最低,仅有15.7%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16.5%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子项“学校对社团的管理方式”,19.6%的学生选择了 “非常满意”,22.0%的学生选择了 “不满意”;“社团领导人风格”22.2%的学生选择了 “非常满意”,12.2%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社团是基于兴趣爱好相同而形成的组织,社团本身存在自发性和松散型的特点。社团内部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的现象,如组织宗旨不清、机构不全、内部人员职责混乱等现象,这些都导致了会员对社团满意度较低。社团的领导人受自身年龄与阅历的限制,无法对社团的发展制定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对社团发展进行清晰的定位与长远的规划。
在社团活动维度的15个子项目中,子项“社团活动经费情况”满意度最低,仅有9.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32.6%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子项“社团活动学生参与度”,13%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21.2%的学生选择了 “不满意”;“社团活动所选的主题”18.5%的学生选择了 “非常满意”,16.8%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部分高校对社团都没有固定的学校经费拨款,社团活动的资金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自筹的方式,导致经费紧张。社团活动参与度低,成员之间相互比较陌生,缺乏团队凝聚力。每年的社团活动主题一成不变,缺乏创新性。
根据以上的调查统计结果,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精神为指导思想,提出以下的对策建议,以期能提升社团成员的满意度。
调查中反映了学生对参与社团过程中对自身创新能力培育的期望值较高,而实际体验后的满意度却较低。因此,可以通过对创新型社团的培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型社团的发展依托专业的指导教师,然而高校社团指导教师对社团的指导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认为学生社团应该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机构,与自己关系不大,自己只是挂名而已。[3]另一方面,学生社团只是搞搞活动,丰富下学生的校园生活,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不大。更有甚者认为参与社团活动浪费时间,对社团的成见很深。因此,高校要重视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应该从教师职业发展的角度将社团指导教师工作量考核、津贴发放等从制度的角度进行规范,引导优秀的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社团指导。
活动经费问题是当前社团发展过程中最普遍和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社团发展的最关键的问题。[4]社团由于经费的缺乏,很多活动只有依靠自筹资金来开展活动,这也导致了社团的乱收费问题。社团经费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依靠赞助,另一方面来源于收取的会费。然而赞助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因而会费成为社团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会费10~100元不等。部分社团为筹集资金,不定期招募会员收取会费,乱收费现象层出不穷,影响了社团的正常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将社团活动经费纳入学校财政预算,并定期对社团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检查。社团经费的使用要完全透明,主管部门要能随时监控经费的收支,保证每一笔费用都能有效使用在每一项社团活动中。
社团负责人是社团的“灵魂”人物,社团负责人的能力素质和对社团工作的投入程度,对社团工作将产生很大影响。通过开设社团干部培训班,“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班、社团干部户外素质拓展等一系列活动提升社团干部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从而提升对社团工作的整体素质能力,形成特色的个人魅力。
调查中发现社团活动多是按照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开展,重点多放在娱乐、新潮及趣味性上,不能依照社团的定位与发展来开展一些有特色的活动,一味地应和大众口味,追求活动规模和影响力。部分社团的活动主题、内容和形式每年一成不变,活动层次低,内容陈旧缺乏创新,主题缺少一定的文化内涵,难以对社团成员形成吸引力,活动的参与度较低,成员满意度较低。通过对社团活动的资源整合,打造社团“精品项目”。“精品项目”不仅需要在校园里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更重要的是突出社团的特色,满足会员的需求,这样才会出现校园社团活动百花齐放的景象。
社团组织结构是对工作任务如何分工、合作的协调,关系到社团的生存和发展。社团组织结构的要适应社团环境的变换,通过共同设计的项目,将社团各部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合作和沟通作为各部门的联系纽带,进而对持续变换的环境做出快速反应,形成合理的社团组织结构,提高学生社团各部门的运行效率,克服官僚主义。
影响高校学生社团会员满意度的因素众多,除了本调查中所述的社团作用、社团组织设置和社团活动三个维度问题外,高校的类型、社团的特征、成员入会时的期望等均会对社团会员满意度产生影响。本研究下一步将继续探索对满意度影响的各类因素,并对其进行差异对比分析,找出影响社团会员满意度的关键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