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教学模式在高校器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于与地方音乐文化产业互动视角

2019-01-09 20:16宋延雷
齐鲁艺苑 2019年2期
关键词:器乐文化产业音乐

宋延雷

(阜阳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一、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

音乐文化产业是21世纪以来兴起的朝阳产业,其价值和意义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近年来,随着音乐文化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类型的扩展,人才需求也得到了凸显。音乐演出业、音乐培训业、音乐旅游业等,都急需大量理论和实践技能俱佳的人才,不仅具有扎实全面的音乐理论知识,而且有着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可以胜任和音乐相关的多种工作。可以说,当下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是一专多能型的应用型人才,仅在某一个方面较为突出,或存在明显短板的毕业生,则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需要对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培养出更多适应音乐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地方高校器乐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

我国高校器乐专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借鉴了前苏联各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教学体系,沿用了“师徒制”教学模式,即学生考入大学后,按照具体方向的不同将学生划分给不同的教师,教师每周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授课,先由学生对课下练习情况进行展示,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最后布置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最大化的保证教学的针对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指导;缺点则是过于单一和机械,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学得单一的器乐知识和技能,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有限。以多数学生最为薄弱的实践能力为例,学生在传统模式下,很难获得舞台表演的机会,所以一到了公开演奏,就会出现紧张、焦虑等状况,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着很大的差距。且该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计划被动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无从激发,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所以将更多新的、科学的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中,培养出真正适应音乐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正是高校器乐教学改革的新课题。

三、新型教学模式在高校器乐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从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来看,该产业对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应用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这恰恰是当下高校器乐教学的短板所在。需要利用现有的条件和优势,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补足这个短板。

(一)“团系合一”模式

“团系合一”模式是指在院系和专业教师的引领下,根据学生具体的方向,组成多个民乐团、交响乐团、室内乐团等,将专业课程进行梳理,全面融入到乐团排练和演出的新模式。这可以使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得到全面的培养,实现毕业和就业的无缝接轨。对此我国南方地区的多家院校,如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已经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值得学习和借鉴。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是思想认识方面。其一,学校和教师要认识到“团系合一”模式的价值和意义;其二,此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探索,势必会在施行时遇到多方面的困难,对此应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其次是课程设置方面。课程设置是“团系合一”模式的关键点,因为将整个教学都依托于乐团的排练和演出来进行,所以要对课程内容、授课形式进行重新安排。对此一个有效的方式就是以教师团队的形式进行授课,即教师面对不同的乐团,分别进行乐理、视唱练耳、配器、作曲等课程的教学。与之前课堂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团系合一”模式下的教学,是与排练、演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达到横向联系、纵向支撑、多科渗透而学以致用的目的。再次是教学辅助方面。“团系合一”模式的实施,对教学场地、设施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需要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应定期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场地和设施建设,并安排专人进行维护。同时在校外,要与一些文化单位和演艺团体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定期安排乐团进行演出,为该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工作室模式

工作室教学模式起源于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是指在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下,组成多个不同方向的工作室,并一起完成多个设计项目。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工作室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的实际需要。结合高校器乐教学的特点和音乐文化产业的用人需要来说,同样需要理论和实践技能俱佳的人才。所以将这种模式应用于教学中是完全可行的。

首先是工作室的筹建。学校要根据学生具体方向的差异,经过师生的双向选择后,构建起以教师和乐器命名的工作室,如“某某教师钢琴工作室”“某某教师竹笛工作室”等。其次是工作室的运行。在工作室的具体运行中,主要包含两种方式。一种是与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所有学生入学后,都要陆续学习乐理、和声、配器、作曲等基础课程,对此可以将学习内容和工作室运行紧密结合起来,将工作室作为“第二课堂”,学生学得了哪些音乐理论知识,就在工作室运行中予以运用。如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以乐理、视唱练耳为理论主课,对此工作室教师就应该在作品讲解时,适当突出这两方面内容,让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可以迅速在实践中运用。第二种是以实践活动为主的方式。工作室要在教师的带领下,经常举办和参加多种实践活动,如校内专场音乐会、校外的公益演出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总指挥,而学生则各司其职。比如专场音乐会的举办,需要做好演出前的各项准备、曲目排练、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而这些工作应全部交给学生来完成,让学生的合作、协调、组织能力等均得到充分的锻炼。若演出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则可以用于工作室的继续建设。最后是工作室的保障。工作室模式的运用,需要两个方面的充分保障。一个是教师方面。工作室教学模式下,教师成为了团队的领导者,而不再是单纯某一两门课程的讲授者,需要教师有较为全面的综合能力,朝着“双师型”方向发展;另一个是学校方面。学校应从人、财、物方面为工作室运行提供充足的支持和便利的条件,树立品牌意识,将工作室建设为学校名片。

(三)“3+3”教学模式

“3+3”教学模式是指由三个培养阶段和三项培养内容组成的教学模式。第一个“3”是指三个培养阶段,即前两个学年主要进行音乐通识教育,第三个学年进行器乐专业教学, 第四个学年则可以让学生在学术类和就业类两个方向中选择。如果选择学术类,教师则按照学生的研究和发展方向,给予学生全面的指导;如果选择就业类,则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各种实训活动,接受实践锻炼。第二个“3”是指三项培养内容。即音乐通识教育、专业教学和专业实践。通识教育是指乐理、和声、音乐史等课程,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保证学生具有全面的音乐理论知识;专业教学是指具体的器乐教学,如古筝、竹笛教学等,达到“厚文化、强能力、塑精英”的培养目标;专业实践则是按照音乐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主动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接受实践的锻炼,为就业和个人发展打好基础。这种模式理论和实践并重,先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再对专业进行强化,最后再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充分运用于实践中,是一种符合高校器乐教学特点的科学模式,值得推广和运用。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课程方面。传统教学中,音乐通识类课程是安排在三至四个学年学习完成的,但是该种模式下被压缩到了两个学年,这就需要教师对现有课程进行梳理和取舍,不能因为时间的缩短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其次是专业教学方面。该种模式下,学生将会有一年的专业学习时间,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无论学生选择何种方向,都应该得到教师的支持和帮助。最后是专业实践方面。要求学校在校内完善各类实践场地和设施建设,并积极开辟各类实训基地,校内校外双管齐下,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素质和能力。

(四)分组教学模式

21世纪前后,全国高校陆续实施了扩招,让更多学子走进了大学的校门。但是学生数量的激增,也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音乐专业教学,多采用“一对一”教学模式,不仅让教师的教学量倍增,同时也对琴房等教学场地、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沿用“一对一”教学模式,则很难保证教学质量。所以应探索出真正适应当下教学情况的新模式,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分组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受到普遍好评的新模式,是集体课模式的缩小,“一对一”模式的放大,集两者的优点于一身。具体来说,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学习水平、专业方向等,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以六到十人为宜。一方面,教师可以把一些理论性内容以集体授课的形式进行讲述,避免了教师的重复劳动,节约了教学时间和资源;另一方面,因为小组人数不是太多,教师仍然可以进行个人指导,为每一个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而且小组成员的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划分等级的。如果学生在一段时间里表现优异,则可以升到高一个级别;反之,如果学生这段时间内不思进取,水平有了下滑,则要降低一个级别。从客观上营造出了一个带有竞争色彩的氛围,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在具体的运用中,还应该注意两个方面:首先是小组的有机划分。小组划分一定要做到科学合理,除了学生学习水平等方面的相近外,还应该体现出一定的互补性,便于该小组以集体的形式学习或实践。其次是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当学生成为小组一员之后,个人的学习环境也与以往有了巨大的变化,对此教师应利用这个新环境,对学生进行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扩展。比如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等,都可以在这个新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这需要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关注。

综上所述,进入21世纪以来,音乐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更为地方高校音乐院系的就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从当下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需要的是理论和实践技能俱佳的复合型人才,要求高校根据市场需要主动、及时的进行变革和调整。特别是教学模式方面,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整个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所以应主动将一些新的、科学的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中,培养出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优秀人才,在推动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为个人发展开辟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猜你喜欢
器乐文化产业音乐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媒介视角下中国民族器乐的传播和发展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音乐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大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