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曦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九集团军医院消化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
开腹手术是治疗结肠息肉的传统术式,该术式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随着微创手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在结肠息肉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以期为结肠息肉的临床治疗提供实践指导参考依据。
1.1 一般资料:随机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94例结肠息肉患者分为观察组(n=47例)和对照组(n=47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20~75岁,平均(49.94±5.52)岁;发病时间1~18个月,平均(9.19±1.09)个月。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20~75岁,平均(49.88±5.43)岁;发病时间1~18个月,平均(9.15±1.01)个月。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基线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结果均显示P>0.05,表示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开腹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具体如下:指导患者在手术前1 d进食流质食物,晚饭后绝对禁食,并使用适当的导泻剂,使用导泻剂后饮用4000 mL左右的水,直至患者排泄的大便为清水样。对于术前存在紧张情绪的患者,遵医嘱应用安定或阿托品等药物肌注治疗,术前予以山莨菪碱10 mg静推。术中患者取截石位,将术中所需的结肠镜缓缓插至适当的位置,完全吸出体内存留的粪液,通过结肠镜定位息肉的具体位置,同时注意内镜的头端与息肉间的距离保持在2 cm左右,在切除息肉病灶时尽量将息肉保持悬于胃肠腔中,通过电凝技术完整切除息肉病灶。手术后指导患者卧床3 d,并吸净肠腔内残留的空气,若患者发生便秘等症状,及时予以缓泻剂治疗。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并发症。临床疗效判断标准:①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改善,术后检查息肉病灶仍存在,肠道功能明显异常;②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检查发现息肉病灶体积缩小程度>50%,且肠道功能明显改善;③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息肉病灶完全祛除,且肠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有数据统计及处理均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9%(43/47),其中无效4例,有效25例,显效18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21%(33/47),其中无效14例,有效20例,显效13例;两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13%(1/47),其中腹胀1例;对照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2.77%(6/47),其中腹胀3例,感染3例;两组比较,P<0.05。
结肠息肉指的是突出于肠腔内的隆起性病理学变化,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结肠息肉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当前关于结肠息肉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微波疗法、注射疗法、套扎疗法、手术切除、电灼切除等。高频电凝电切术具有安全性高、可靠性强、无需开腹等优点,该术式不但能完全切除体积较小的息肉,还能彻底切除息肉直径在2.0 cm以上的结肠息肉,同时还能彻底止血,已经成为近些年临床治疗大肠息肉的主要术式[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笔者体会,对于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的适应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直径<2 cm的无蒂息肉及腺瘤者;②各种大小的有蒂腺瘤及息肉;③结肠散在性息肉。禁忌证主要包括:①直径≥2 cm的无蒂腺瘤及息肉者;②息肉经病理学检查确证有癌变者;③多发性息肉病灶密集分布于某一个区域者[2]。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高频电凝电切术可一次性切除多个息肉,但在手术操作中应注意掌握好切除组织的大小,以获得完整的病理组织。同时在切除息肉的过程中,注意应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采取适当的操作方法,对于蒂短或无蒂息肉,应将圈套器置于基底稍上方的位置,;而对于长低息肉,应将圈套器置于距离黏膜上2~5 cm的位置上。为避免分次切割所造成的息肉出血,在手术过程中应尽可能采取一次性电切法。行电切术后注意观察局部是否有出血表现,对于出血者,应立即行钛夹止血至出血完全停止后方可退镜,同时在进行电切前,应多进行几次充气换气,以减少肠内易燃气体[3]。
综上所述,在结肠息肉患者中施以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