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对城市的产业塑造

2019-01-09 10:56:33张经武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服务业文化

张经武

(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南宁 530003)

电影的城市性存在、电影文化强大的辐射能力和电影产业较长的产业链条等因素决定了电影产业对城市各种产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塑造作用。通过产业塑造,电影影响和改变了城市的产业格局和状况,促进了其它产业的发展或进步。电影产业自身既可以视作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业,也可视作第四产业中的信息内容产业,还可划入第五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不论将电影产业划归哪一类别,它的产业塑造作用都遍及第一产业到第五产业。第一产业集中于乡村,电影对第一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于电影乡村取景地旅游领域,虽相对单一,但也有辐射带动作用。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产业主要集中于城市,其中许多领域都受到电影产业的塑造。

学界一般认为电影产业链主要集中于三个环节:电影制作、电影发行和电影放映,其实还应包括一个以“电影衍生”为中心的后电影环节。无论在哪一环节,都和现实物品有关,都涉及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

在电影制作环节,摄影摄像器材、道具、服装、化妆品、灯具、特效设备、布景设备、录音设备、剪辑设备等大批物品都需要制造业提供。在电影发行环节,涉及到拷贝器材、电影海报、存储设备等物品。在电影放映环节,涉及到放映机器、银幕、音响、座椅等大批影院物品。在电影衍生环节,涉及到电影衍生商品、影院食品、电影主题公园所需物品等更多类型的大批物品。所以电影产业对大批物品的需求为制造业提供了部分市场,拉动和促进了相关物品制造业的发展。电影产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一直在电影产业研究中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

其实,如果再把电影文化商业综合体里的大量商品消费作为考虑因素,电影产业对制造业的塑造和拉动作用真是相当可观、不容小觑的。

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是城市经济发挥扩散效应的基础”,[1](73)电影产业属于服务业的一种,它为大众提供文化服务。电影产业对于城市服务业的影响也具备一种扩散效应,即以电影产业链为中心,辐射到众多服务业领域。

因为电影综合性和专业性强,所以大批电影艺术和技术人才需要培养,电影人才教育与培训业成为电影产业辐射影响的重要领域。电影编剧、演员、导演、摄像师、录音师、配音师、化妆师、明星替身、道具制作师、布景人员、剪辑人员、特效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放映师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都需要教育或者培训才能培养出来,这就促进了相关教育与培训业的发展。从我国艺术类院校的持续报考热度和大批影视培训结构的火爆我们也可以看到电影产业对教育服务业的巨大推力。

电影拍摄通常参与人员众多,尤其是一些大场面拍摄更是动辄上千人一起出动,加上电影拍摄需要各种各样的内景或者外景作为场景,这些因素拉动了影视基地服务业、电影道具租赁业、电影中介服务业、餐饮业、酒店业等服务业的发展。另外,电影消费环节又拉动了零售业的巨大增长,光一个爆米花商品,就创造了巨额利润,其收入占比甚至超过了许多影院票房收入。电影产业还推动了故事发生地、取景地所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涉及项目众多、辐射行业广泛、参与人群众多,“跟着电影去旅游”这样一种后电影效应充分展现了电影产业对服务业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力。还有作为媒介的影片对影像内容普遍的广告效应又将某种符号象征价值赠与相关物品或者品牌,这激发了观众的多种图像消费心理。让他们对该物品或品牌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诱使他们在观影后产生现实消费计划或购买行为。这就从另一个维度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

现代影院一般处于城市中心区或者副中心区,围绕影院一般都形成了一个个体量庞大的文化商业综合体。购物、娱乐、休闲、餐饮、住宿等多种服务业与观影消费相伴随,这样的文化商业综合体就像一座座“城中之城”,它们以“影城效应”造就了服务业的饕餮盛宴。“全国票房排名前200位的影院绝大多数附属于购物中心”,[2](78)与其说影院附属于购物中心,倒不如说购物中心对影院形成了某种依赖关系。因为观影者就是购物者,购物者却不一定是观影者,影院的存在赋予了购物中心更多频繁光顾的顾客,还赋予了购物场所一种文化标签。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莎朗·佐京(SharonZukin)说过,“我们的购物场所是权力的地形图”,[3](18)对于电影文化商业综合体而言,这里不仅有品牌的权力和消费社会的各种逻辑力量,还有电影文化的权力。

根据“配第—克拉克”原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中心将不断向下游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并非终点,从中可以继续派生出新的下游产业。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坂本二郎较早提出了“第四产业”概念,他将第三产业中的脑力服务部分与体力服务部分区分开,单列为第四产业。[4](3)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甘哈曼(GanHaman)在其著作《第四次浪潮》中提出了“第四种经济”概念,认为这种经济是以休闲活动为中心的后工业经济。[5](34-38)甘哈曼的“第四种经济”其实就是“第四产业”的另一种解释。其实早在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FritzMaehlup)就在《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6]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知识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新概念,并把知识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列为“第四产业”。1977年美国学者马克·波拉特(M.U.Porat)在其著作《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中继承与发展了马克鲁普的观点,首次提出了四次产业划分法: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这一种划分方法已经获得世界性的认可,一直沿用至今。“信息产业”概念是动态发展的,信息技术与其应用领域的发展变化不断赋予这一产业新的内涵与构成。一般说来,“3C”(Communication、Computer, Content)即“通信、计算机、内容”构成了信息产业的核心领域,其相应产业形式是信息技术产业、信息设备产业和信息内容产业。电影对信息产业的塑造主要体现于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内容产业,电影对信息设备产业的塑造也是很明显的,但信息设备产业主要与第二产业制造业相关,在此不再赘述。

从信息技术角度看,电影对信息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电影促进了信息技术在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环节的应用。这一影响其实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即信息技术显著影响了电影发展,电影也积极促进了信息技术新的应用。电影对视觉效果、传播效率、存储精度、保存时间、制作成本、管理效益等方面的较高追求给信息技术产业提供了用武之地,数字拍摄技术、数字特效技术、计算机动画技术(Computer Graphics 简称CG)、3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简称VR)、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简称 AR)、混合现实技术(Mixed Reality,简称MR)、数字存储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信息技术都在电影产业中找到了应用空间,由此也就形成了新的电影信息技术产业。

“内容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部分,也是21世纪信息产业新的生长点”,[7](101)“随着信息技术的极速发展,信息内容对信息载体的依赖大为减弱,信息社会从‘技术崇拜’时代发展到‘内容为王’时代,信息化建设从‘基础建设阶段’发展到‘内容开发利用阶段’”。[8](184)电影已经告别胶片拷贝时代,电影产业的核心产品——影片变为一种数字信息内容,成为视频格式的数字文件。在此背景下,电影产业可看作是一种信息内容产业。电影作为信息内容产业的一种既塑造了自身,又作为一个巨大的综合性平台影响了其它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具体说来,电影生产带动了小说、剧本、音乐、视觉特效、音效等相关领域的内容生产,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介的内容生产。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第五产业”的提法得益于两位著名学者的贡献。1978年,日本经济学家日下公人在其著作《新文化产业论》中主张将第三产业和第四产业中满足心理需要的文化服务和创造活动独立出来,称之为“第五产业”。[9](41)也就是将文化产业或者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产业继续下游化的“第五产业”来看待。1999年,丹麦未来学家罗尔夫·詹森(Rolf Jensen)在其著作《梦想社会》中大胆提出,人类正迎来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的“第五种社会形态”——梦想社会,它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消费主要满足文化心理需要。[10]以上两位学者看法的共同点其实就是将满足人类文化心理需要的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第五产业”。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教授认为,“电影是最为重要的创意产业”,[11](40)因为它对其余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动作用大。其实电影不仅是最为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还是最为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意是其灵魂,满足文化心理需要是其消费目标指向。有人以为类型片的生产是缺乏创意的,其实不然,表面类型化的背后依旧靠创意来支撑,尽管观众不断看到同一种类型的影片,但他们看到的是不同的创意,是新的创意期待不断把观众带进影院。不仅影片靠创意生存,整个电影产业链都应该以创意为灵魂,让创意首先塑造电影产业自身。

电影产业一旦忽视创意,一味以下游“票房”为中心诉求,必然风险性极高,巨额投资很可能难以收回,盈利更是难以保障。相反,如果整个电影产业链条各环节都以创意为灵魂,那么这种“以创意为中心的产业链模式将会有效减弱我国电影产业严重依赖影院银幕的现状,为电影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多的盈利点选择,在保证艺术质量的同时争取最大的商业回报”。[12](119)事实上,美国电影产业就是以创意为中心的全链条电影产业,中国电影产业还在走以票房为中心的传统道路,这也正是中美电影产业的显著区别和差距。尽管我国电影产业这几年一直在经历井喷式的增长,但那主要是票房收入,它得益于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要获得我国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充分发挥创意的灵魂作用,让电影产业的每一环节都能充分涌流,创造价值,成为盈利点。

电影首先以创意塑造电影产业自身,除此之外,电影还作为基础性文化创意产品和业态类型塑造其它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和业态。日下公人认为定义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有三个:“创造某种文化;销售这种文化;文化符号”。[9](12)文化创意产业不仅生产文化,还要销售文化;不仅生产创意,还要销售创意;不仅生产内容,还要销售内容;不仅生产文化符号,还要销售文化符号。文化创意产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其实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纯粹的“创意”本身,主要体现为一种精神内容,可以是文案上的思想,如设计、方案、计划、规划、策划等,也可以是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形式,还可以是各种艺术作品和媒体节目。一种是“创意+服务”,主要是指具有一定文化创意的服务,如创意旅游、创意餐饮、创意休闲活动、创意婚纱摄影、创意主题娱乐、创意装修服务等。第三种是“创意+物品”,文化创意作为一种符号与具体物品紧密结合,该物品在进行交易时能够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创意附加值,如工艺美术产品、创意家具、创意日用品等。这三类文化创意产品,也代表三种文化创意产业形态,第一种是核心和基础,第二种和第三种是第一种的实践和应用。第二种可以涉及任何服务领域,第三种可以涉及到任何一种商品,具有全覆盖性。电影属于第一种文化创意产品和业态,它对第二种和第三种文化创意产品和业态产生基础性影响。这种影响一是表现为电影产业链在长度和宽度上的延展,一是表现为电影作为一种创意元素可以嫁接和渗透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广阔领域。电影产业链可以继续向其上游和下游延伸,向上可以延伸至文学创作、小说版权、剧本改编等领域,向下可以延伸至出版、食品、服装甚至房地产领域。电影产业链还可以横向拓展宽度,在生产制作环节,可以拓展融资渠道,广泛吸收各类资本,广泛采用各种融资方式。可以拓展创意途径,广泛征集市民意见,广泛征集剧本,广泛采纳网络大数据信息反馈。可以拓展生产制作主体,尽量普及电影文化,让每个人的电影梦想都有实现的路径。在发行放映环节,可拓宽发行放映渠道,变院线雷同化放映为多样化放映,变银幕独大为多屏联动。电影作为一种创意元素更是潜力无限,电影主题餐厅、电影主题旅游、电影主题演艺、电影主题商品、电影主题公园、电影主题街区等都是例证。电影元素的文化创意功能是无禁区的,还有巨大的蓝海空间。电影作为创意元素还可以跨代跨地运作,几十年前的老影片依然可以作为今日的创意元素,欧美经典影片也可以嫁接到中国进行创意利用。

电影是高度综合的艺术,它如同艺术的航空母舰,可以兼容一切已有艺术形式为己所用。电影又是一种工业,伴随生产、制造与销售等诸多环节。电影产业是长链条、宽链条、大链条产业,它具有从纵向到横向、从上游到下游、从本体到衍生的产业辐射和带动作用。电影向城而生,依城而长,其文化与产业影响主要在城市发生。正是基于以上四点重要原因,电影对城市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产业塑造作用。从第二产业制造业到第三产业服务业,再到第四产业信息产业,再到第五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这些产业领域都是能被电影产业塑造的领域。由此可见,电影产业具有火车头一样的带动作用,又具有爆米花一般的“外爆效应”。积极促进电影产业发展,将带动电影与城市双赢发展。

猜你喜欢
服务业文化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做好服务业 做强鱼文化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52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英语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08
谁远谁近?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43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5:46
中介服务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