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倩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海石库门、南湖红船,诞生了中国共产党[1],14年抗战、历史性决战,才有了新中国。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文化是一个多方面的复合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红色文化不仅在培养高校学生思想、作风、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影响着高校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因此,要认真学习领会红色文化的本质内涵,积极发挥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并努力探索红色文化点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2],让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德育工作有效结合,在各个方面给予大学生积极正确的价值引导,使其具有良好的政治文化素养,提高对红色文化内容的了解,加强对红色文化内涵的学习和运用,从而更好地立足本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红色象征的是初心不改、政治坚定,是革命的颜色,是奋斗的颜色,也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本色、人生底色。红色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形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红色文化,没有红色文化的民族或国家,相当于没有灵魂,新时代的新青年不仅仅从思政课堂学习红色文化的知识,更应该在课外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
将红色文化精神和生活文化、校园文化以及自己家乡的本土文化相结合,不断进行思考,迸发出新火花,让红色文化的本质内涵不仅仅局限于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中,而应该结合新时代的新征程,赋予其新的本质内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积极探索,把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课堂并融入日常思政教育中,促使当代大学生感悟红色文化,从而传播红色文化,使其发扬光大,口口相传。
红色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深入学习了解红色文化可以有利于大学生找到历史依托和精神归属。但如今,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只是在某些方面略有了解或认知浮于表面,对红色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英雄事迹和重大战役所知有限,对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内涵、意义等的理解仍旧欠缺。
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有所偏差,认同感、自豪感欠缺,不能将红色文化的本质内涵转化为自己人生道路上奉行的价值观。大多数大学生只是随波逐流地学习红色文化,而不是发自内心地要把红色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彻底为自己所用,不能够深刻了解红色文化所传递出的真正含义。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很少吃苦受挫,加上当今各类社会思潮和异域文化的冲击,他们难以对物质匮乏、艰辛困苦的革命岁月产生共鸣,难以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披荆斩棘、威武不屈的历程感同身受。许多大学生仅仅把红色文化当成思政课程的组成部分,学过之后就抛之脑后,没有兴趣把红色文化传递出来的深刻内涵同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在红色文化中寻找到一种解决办法。
这很大程度上由于时代的变化,使得大学生无法对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感同身受,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无法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无法把红色文化教育和现实生活建立起普遍的联系,因此对红色文化教育的态度仅仅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
首先,思政课程设置单一,课程传播主流价值观,但是授课方式单一、枯燥,说教式教学不符合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的社会属性。其次,红色文化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环节较少,学生更喜欢互动的形式学习红色文化,但是很多高校往往缺乏开展实践活动的条件,采取常规理论灌输的做法,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侧面反映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整体规划不够完善。
目前全国高校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和宣传大多通过思政理论课,没有把各个学科联动起来,没有与学校其他部门通力合作,没有与其他高校、红色教育基地或社会团体组织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机制以实现资源共享。在宣传红色文化的方式方法上较为简单,没有十足的吸引力。很多高校虽然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但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对革命精神进行透彻的分析。
首先,要有效利用新媒体,对红色文化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3],让高校学生可以在红色文化所涉及的精神范畴中获得共鸣,了解红色文化所传递给大众的精神和信念。
其次,要大力结合周边资源,加强学生在思政课堂的体验,让每一节思政课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可以促使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使每位大学生都可以感受到红色文化所带来的魅力。
最后,在教学形式上,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演绎、重温经典等方式方法,深入浅出地为大学生传播红色文化精神,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上课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打造出一堂生动有趣、师生互动性强的思政课。
河南地处中原沃土,底蕴深厚,每一平方公里都蕴藏着丰富的故事。在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中,要大力利用河南省的地理优势,充分挖掘其中的红色文化宝藏,例如信阳的大别山、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确山的竹沟革命纪念馆、林州的红旗渠、兰考的焦裕禄纪念馆等。
因此要增加课外实践课程,利用家乡红色资源[4],让红色文化“亮”起来,目前河南各高校都在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第一粒扣子工程”,可以因地制宜组织青马班学生赴焦裕禄干部学院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们切身感受焦裕禄精神,学习焦桐树下的故事,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在潜移默化中深刻起来,这是仅仅在课堂上学习远远无法收到的效果。使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恰当地渗透家乡情结,以乡土文化的直观性和迅速性,与学生迅速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在了解家乡红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自豪感,从而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各高校可以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抓手,打造红色文化系列品牌,让红色文化根植大学生思政土地,以红色文化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开展“红学讲堂”等多种与思政课学习相关的课外活动。既是红色精神的延续与传承,又是思政课学习的不断深化与升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时代的红色文化教育仍要在深挖内涵和广拓传播空间方面着手,尤其是大学生思政教育领域更应该走在前列,做好红色文化传播和发扬的先行者,以崭新的内涵、先进的传播方式占牢意识形态阵地。从而帮助大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我国的历史和国情,激励他们牢记使命,立足本职,增强民族自豪感,承前启后,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