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倾城 作家 编辑/吴钰 设计/庞婕
我仍然喜欢买书,但渐渐失去逛书店的习惯。网络书店什么书都有,可以静静看慢慢挑选。每次都用搜索,很少从首页进,因此,正在流行什么,我真的不知道。
叶倾城 作家经历/湖北作家协会会员,《读者》签约作家,著有《情感的第三条道路》《住在内衣里》《我的百合岁月》等多部散文集,《原配》、《麒辚夜》等多部长篇小说。
偶尔陪家人逛新华书店,万头攒动,总是少儿读物柜台。我翻一翻,不是青春小说,就是教辅书刊,再就是多少有哗众取宠之嫌的教子书: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好成绩不如高智商,高智商比不上优等情商,情商不够要财商……大抵如此。
我见过一位父亲,一心要把孩子培养成牛人,于是早早给他买《曾国藩》《胡雪岩》;另一位母亲,则忧心忡忡,认定《傲慢与偏见》《红楼梦》都只会把她的花季女儿教坏,索性根本不让女儿看“闲书”:“有那时间背背单词不好吗?”
而我,从女儿小年3岁起,开始陪她看书——那时她刚学会骄傲地竖起3根小指头表达“我3岁”。因为是女孩子,我特别想培养她的理性思维,《剑桥大百科全书》买了大半套——我自己都看不下去。一套法国产的儿童科普读物,成为她的枕边书,她聚精会神听着的,往往是恐龙、长尾龟和熊。后果是,有一天,山雨欲来,乌云压城,她小人家站在楼梯上,看着此情此景,金口一开:“就像火山一样。”没错,有一本叫《可怕的灾害》的书,她很喜欢翻看。她的另一桩神迹是,在菜场,指着人家卖的牛蛙大声说:“两栖动物。”被满菜场的爷爷奶奶们惊为天人——我是否太自恋?但一个母亲的自恋,是可以被原谅的。
我家地方紧窄,容不出一间独立书房,所以每个卧室包括阳台都有书架。几屋子书,我由她任意翻看,反正绝无珍贵典籍,怎么看我也不会心疼。显然我会把一些书藏在小书柜里并且上锁——但锁得住青春期的好奇吗?
我自以为够宽容,但……当我看到她抱着一本本《天降小子》《机器小书童》之类的国产动画书爱不释手时,还是不舒服了:这么多珠玉在侧,你为什么就迷恋塑料花?
到底给孩子看什么书?我像所有家长一样迷茫。给她买过成套的绘本,她扫了一遍,就置之不理:“这都是小毛毛看的。”假期的短暂无聊里,实在找不到童书,她居然从我书架上找了一本《吸血鬼女王》。我分析来分析去,估计她以为名叫“女王”的书和“XX公主”一样,都是童话故事。
现在她6岁,枕边书是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童话》。她不太爱看《牛顿科学馆》,喜欢《米勒的花园》,迷上了花木的名字,我为她备了花盆和砂土,却忘了小朋友爱玩沙的天性。
她大概不会成为科学家,我却决定继续给她或买或借“科学小实验”“趣味数学”——一切都是本性,父母想力挽狂澜,恐怕不现实。但推波助澜,总归是可以的。她尽情发挥自我,而我负责小小修正。
这世上确实有人文理兼修,感性与理性并重。知识的自行车,骑得越平衡,越不会摔倒。而现在,我们已经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