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丽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对于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机辅翻译成为了一种高效高质的翻译模式,并开始逐渐进入高校的翻译教学中。应用型翻译人才除了应该具备基本的专业翻译~/.g,2L理论外,还应该掌握机辅翻译工具的应用技巧以及较高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机辅翻译;应用型翻译人才;人工翻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33-0152-0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中外各国之间以及各领域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世界上出现了文化融合的现象,而中外不同语言背景下的交流则需要掌握了语言翻译能力的翻译人才来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转换,为不同语言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架起一架桥梁。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深以及大数据时代来临带来的转变,使得市场对翻译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能够熟练地转换两种语言,还应该具备时代素质,即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以及现代新兴的翻译技术完成翻译任务的能力。
1机辅翻译概述
机辅翻译是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简称,值得注意的是机辅翻译不同于机器翻译软件,它不是直接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翻译,而是将计算机作为一种翻译辅助工具,通过研发的翻译记忆库以及术语库等计算机软件技术,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记忆运算能力,为翻译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辅助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需要将人的创造力与质量把控能力与计算机的辅助功能进行结合,既要充分发挥机器的辅助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控好翻译过程以及结果。机辅翻译,因为有了计算机的助力,比人工翻译效率更高,而且因为有了人的参与,又比机器翻译更加准确。
机辅翻译可以极大地提高翻译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在现阶段的各类翻译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逐渐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普及,成为翻译的主流形式之一,对传统的人工翻译模式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对于现代的翻译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翻译人才在机辅翻译逐渐普及的状况下的地位
机辅翻译模式在当今的翻译工作中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改革了传统的翻译模式,对传统的翻译行业与翻译人才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具有比传统的人工翻译更高效的优势,但是其中人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越是高明的科技,越是需要更有能力的控制者,所以,哪怕是在机辅翻译快速发展的今天,翻译人才的地位同样重要,甚至是更加重要。
2.1机辅翻译模式中应用到的机器需要翻译人才的管控
现阶段的如翻译机器还没有办法做到完全的自动化,更没有办法涉及各个领域,它必须依赖于翻译记忆库以及术语库而开展工作,如果数据库中没有,它就没有办法进行翻译,因此,机辅翻译大多还是应用于日常的翻译领域,而且其数据库的完善工作还是要依赖于人来完成。不仅如此,语言,尤其是人与人交流时所用到的语言,并不是代码的罗列这么简单,程序并不能进行最完美的翻译,语言中的美学体验、蕴含的情感等都是翻译程序所不能体现的。比如说同传翻译一场演讲或是一些文学上的艺术表达,单纯的机器翻译就没有办法完成对文学、艺术、美学等的把握,最终还是要依赖于翻译人员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临场发挥。
2.2机器翻译只是翻译的一种形式.最终还是要从属于人的翻译
单纯的机器翻译只是对于文字的简单对译,翻译出的句子可能会存在很多文辞不通之处,而这些地方就需要人工来进行处理和美化。所以说,无论机器翻译如何发展,终是不能完全取代人的翻译。语言并不是简单的字词句的罗列,它具有较强的语感,也就是语言中所传达出的文化以及蕴含的情感等,只有人才能对这些感性的东西进行捕捉,并通过自己的理解,给出最恰当的演绎,而机器翻译是无法做到的,所以,它只能从属于人的翻译。
2.3语言中的千变万化只有人的翻译可以掌握并传达
在数据库相同的条件下,所有的机器翻译只能发出一个声音,但是人的翻译却不是这样的,每位翻译人才都可以在保证翻译准确性的基础上表现出自己的风格,这种细微差异的存在就可以打破机器翻译造成的这种“语言霸权”。就好比说联合国的官方语言共有6种,之所以会有6种官方语言出现,就是为了体现对于语言以及文化的尊重。所以说,哪怕机器翻译再优秀也不能完全替代人的翻译,而且机器翻译的单一性还容易抑制翻译行业的发展,丧失语言的美感与意义。
3我國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现状
3.1我国应用型翻译人才严重不足
我国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短缺严重已经不是一个新出现的问题了,而是一直存在的状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持续增多,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量大增。虽然,我国现阶段的翻译从业人员不在少数,但是与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仍然杯水车薪,而且,因为现有的从业人员中翻译水平良莠不齐,专业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是少之又少。现阶段我国的翻译人才大多是各高校外语专业的毕业生,而不是翻译专业出身,这样的人才虽然有着不错的外语基础,但是却非常缺乏翻译理论以及实践,并不能完全适应专业性较强的翻译需求。
3.2高校的翻译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专业的翻译教学与一般的外语教学不同,对于实用性的要求较高,这是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一项应用型的技能。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强调学生的实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课时的限制,教师往往关注翻译基本理论以及技巧的教学,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毕业从业之后不能完全适应翻译工作,与社会对于这一类型人才的要求相距甚远。除此之外,翻译课程的设置也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对于当前在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发展比较成熟的翻译技术以及工具等做不到熟练应用。
3.3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和陈旧
现阶段我国采取的翻译教学模式大多还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重点放在翻译理论以及语言知识上,主要的知识传授方式还是停留在翻译教材以及课堂教学上。教学的侧重点并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单一的教学方式也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效率,容易出现效率及质量不高的问题,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以及实践能力。而且,现阶段从事翻译教学工作的教师多是出自外语专业,受到专业的限制,而且自身的翻译实践经验也不足,不能很好地完成专业的翻译教学。
4机辅翻译条件下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策略
4.1明确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应该是针对就业市场的应用型人才,具备专业扎实的翻译理论知识及技巧,掌握较为熟练的翻译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掌握了外语知识的学术型人才。高校在设立翻译专业时首先应该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基本的外语语言基础知识,以及对于所学语种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运用能力;还要掌握从事翻译工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并且具有能够适应现代化机辅翻译的能力以及基本的对于翻译项目进行管理的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从业素质,可以做到团结协作,忠诚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责任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等;最好还能掌握一定的专业方向的翻译能力,在对一些专业学科进行翻译时可以得心应手,比如土木工程专业能力等。
4.2将机辅翻译这一理念引入到课程体系中
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主要教学内容的体现,从中可以直观地看出专业的培养目标。机辅翻译条件下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多个方面人手,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完善课程体系,将机辅翻译的培養列入体系之中。不仅要加强对于基础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基本的双语转换能力;还要重视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机辅翻译技术以及工具等的应用,增加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以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培养出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翻译人才,充实社会上的应用型翻译人才队伍。
4.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在机辅翻译条件下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对于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以及翻译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并能够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社会上最新出现的翻译技术及模式等有着清晰的了解等。因此,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具备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双重能力的师资力量。我们一般将既具有丰富的翻译理论知识及技巧,又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以及能力的教师,称为“双师型”教师。所以,高校要想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就必须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保证高校的师资力量。
4.4增加学生的翻译实践,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
翻译专业是一门对于专业性以及实践能力具有较高要求的学科,要想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关键。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首先,应该加强校内的机辅翻译实训室建设,增加学生的实训机会,多向他们展示真实的翻译案例,并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再现,增加实践性练习;其次,多采用项目翻译的教学法,让学生进行分组进行模拟训练;再次,还要增加学生的校外实践,进行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更贴合市场的实践机会。
5结束语
翻译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止表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质量上,高校需要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翻译人才来满足市场需求。随着社会以及科技的发展,机辅翻译这种全新的模式出现,造成了翻译行业的变革,因为其具有提高翻译质量以及效率的优势,很快得到了普及,对传统的人工翻译模式造成了冲击,但是,人的翻译依然会在翻译行业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不会被机器翻译所取代。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在培养翻译人才时应该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培养既具备丰富的翻译理论知识又具备扎实的翻译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翻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