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钦孟和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1)
肉驴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辅助动力。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农业机械的普及,驴逐渐退出役用市场,养驴业开始向肉用方向转变,驴肉、驴皮、驴奶等驴产品的销量逐年增长,从而给肉驴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1]。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铺开以及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的实施,使内蒙古清水河县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这些资源优势为该县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2]。肉驴产业作为新兴畜产业,对清水河县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起到弥补短板的作用。笔者为深入了解清水河县肉驴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于2018年7月初,采取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查看资料、填写问卷以及实地走访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材料,对清水河县肉驴产业发展背景、养殖模式、饲养技术以及收支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提出该县肉驴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清水河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接地带,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地形复杂,气候干旱,不适合开发大规模水浇田,比较适合于小而零散的旱田种植。全县耕地总面积大约有6.4万hm2,而且71.9%的耕地为15°以上的坡耕地,不利于发展规模化种植业。肉驴作为一种经济型草食动物,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强、易于饲养且饲料来源广、繁殖快、食量小等优点[3],在该地区发展肉驴养殖有助于清水河县农牧业经济的综合发展。
肉驴养殖业如今成为清水河县畜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而零散的农户将驴作为主要役用畜,养驴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全县旱田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驴业从役用向食用、药用、化妆用品转变,人们对驴产品的认识和需求逐步提高,驴产品销量逐年增加,价格也逐年提升,给驴养殖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4]。特别是近年来 “农牧业结构调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为清水河县的肉驴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清水河县2016年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肉驴养殖企业,2017年新建3 000头基础母驴养殖基地一处。在肉驴养殖企业的带动下,全县范围内涌现出了很多小规模散养户,给清水河县肉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随着清水河县党委政府的产业扶贫政策的推进,肉驴养殖业成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新途径。截至2018年6月,清水河全县肉驴养殖头数达到1.2万头。
2016年,引进肉驴养殖企业以后,清水河县政府在企业与农户间协调、担保,按照国家标准,建立了养殖肉驴3 000头规模的基地。2018年7月,企业养殖的3 000头驴包含成年基础母驴1 300头、青年驴860头、驴驹800头、种公驴40头。并且,1 300头成年基础母驴中,包含568个贫困户通过扶贫项目资金购买的568头基础母驴。目前,498个贫困户已经享受每户每年1 800元的肉驴养殖企业分红,已形成“公司+基地+贫困户”的肉驴养殖模式。
企业肉驴养殖基地建设总投资已达1.0亿元,占地总面积133.3 hm2。其中,自由采食、半开放式棚圈和活动场各11处,占地面积约1 hm2;饲草料种植基地100 hm2;林地28 hm2;还有办公楼、职工宿舍、科研中心(正在建设)和挤奶厂、粪尿堆积发酵厂、道路等占4.3 hm2。因地形条件,棚圈间隔不同,有3处棚圈的间距在50 m以内。除此以外,还设有放养草场2处共587 hm2,其中533.3 hm2位于远离基地20~25 km处,放养时用专车将驴运到草场放养1~6个月。
托管分红模式是2017年初清水河县人民政府提出的一项全新的产业扶贫模式。肉驴托养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以下7项流程得以实施:一是清水河县党委、人民政府制定统筹扶贫资金计划,明确资金使用方向。二是清水河县各乡(镇)人民政府,把县党委、人民政府指定的资金规划传达给村委会。村委会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针对无劳动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受限制的贫困户建立项目库及产业扶贫脱贫方案,提出受益贫困户名单,经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村第一书记以及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并公示后,上报乡(镇)人民政府。三是乡(镇)党委、人民政府汇总初审后,将项目上报县扶贫开发办审核公示,并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实施。四是乡(镇)人民政府与托养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贫困户签订三方协议。五是按照协议约定,按每头驴1.2万元拨付企业入股资金。企业统一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和贫困户不参与经营管理。政府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和专家,不定期对企业经营状况和抵御风险能力进行评估的同时,政府按每头驴324元缴纳肉驴疾病和死亡保险,有效防范资金风险。六是企业按入股资金的15%分红受益资金注入村集体收益账户。七是贫困户的分红受益资金,经村扶贫评议会民主评议后,按评议结果分档兑现,一次性打入贫困户一卡通账户。
表1 清水河县肉驴品种及其特征
根据清水河县政府统计数据,肉驴散养农户从2017年7月的5 400户8 200头,增加到2018年6月的5 800户8 800头,一年内增加400户600头。农户散养肉驴的主要品种是役用留下来的三粉驴和关中驴(见表1),养殖规模不同,通常每户的养殖数量为1~30头不等。散养农户肉驴饲养管理技术主要来源于农户间的经验交流、政府有关部门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及政府发放的技术材料等。目前,农户饲养肉驴的管理方法以放养为主,妊娠、哺乳期或者屠宰处理前期舍饲育肥。主要销售路径是,通过民间商人卖活体驴或者运到屠宰场屠宰后产品分类销售。驴奶主要以自家消费为主,也有一部分农户通过卖给周围的农户或兑换粮食、蔬菜等解决日常生活费。
清水河县肉驴品种有德州驴品系的乌驴和三粉驴及陕西的关中驴,乌驴产于鲁北、冀东平原沿渤海地区;三粉驴产于山东省济宁市和菏泽市地区;关中驴产于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3个品种的共同特点是:生长发育快、产肉量高、繁殖性能强、经济价值高。不同点是:产地不同,乌驴的生长发育比三粉驴和关中驴稍快,关中驴比德州驴品系耐寒性弱,冬季需要加强保暖措施。
根据驴的年龄、性别、体况、发育情况等进行分舍、分槽饲养,由20名职工和技术人员分工、分时管理。寒冷期把小驴驹和关中驴、特别是正在发育配种期的母驴分群、分舍,进行保暖管理。通常,按表2中的饲养技术每天2~4次定时、定量饲喂草料,以提高其采食量,促进消化吸收,保障肉驴的正常繁殖和达到育肥目的。
驴驹(0~6月龄)育肥前先驱虫,满1个月后,每日喂0.2~1.5 kg精饲料(分槽),并每日放养4~6 h令其自由采食。7~12月龄驴驹和12~28月龄的青年驴用专车运输到基地远处的草场、每日放养6~8 h,并按表2中的标准每日给予适当的精、粗饲料。放养时间一般为6—10月,放养期间根据发育情况,通过育肥淘汰处理或运回基地准备配种等方式抵减一部分饲草料支出以及粪尿处理费用。空怀母驴,配种前1~2个月应增加精料喂量,每头每日喂精料1~2 kg,分3次饲喂,自由饮水。并根据膘情调整精、粗饲料比例,加强运动,到2.5岁龄时选择人工授精方式开始配种。妊娠期间,按怀胎前期和后期分群管理,随时注意膘情,随时调整饲草料结构和运动量。对于种公驴,配种前1~2个月开始按表2中的标准增加精料喂量。母驴分娩10 d后恢复正常喂量,结合泌乳量注意调节饲料中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为了提高泌乳量,应当多补喂青绿多汁饲料。哺乳期一般为5~6个月,哺乳前期每头每日喂精料1.5~2.0 kg,哺乳后期每头每日喂精料1.2~1.5 kg。此外,保持饮水量和活动量的同时,注意观察母驴的发情表现,以便及时配种。
表2 企业肉驴饲养技术与日给饲草料结构 kg/d,h/d
表3 企业模式养殖肉驴收支情况分析结果
由表3可知,企业养殖肉驴(养殖规模为3 000头)年总收入达739.6万元,其中驴肉、驴皮、驴奶收入占比分别为22.7%、18.9%、58.4%,驴奶销售收入明显高于驴肉、驴皮收入,说明企业建立初步阶段,正在精选优质品种的同时逐步扩大规模。总支出644.2万元,其中饲草料、疫保治(防疫、保险、治疗)、水电暖、职工工资及其他各占77.9%、1.9%、3.1%、12.7%、4.5%,饲草料支出明显高,1头驴年平均总成本达2 147元。企业年纯收入达95.4万元,平均每头成年驴年增加712元的利润。而且,498户贫困户分红89.6万元,每户受益1 800元,分红资金占企业年纯收入的93.9%,大大体现了企业对产业扶贫工作的贡献率。
笔者根据企业饲草料成本高而影响经营成本提高的现状,依据表3提供的企业肉驴养殖收支情况,估算出村民养驴专业合作协会经营方式饲养肉驴的收支情况。经对比发现,同样饲养3 000头肉驴的条件下,与企业养殖模式相比,以村民养驴专业合作协会经营方式饲养肉驴,每头驴每年养殖成本可降低100元,年纯增收入30.3万元。
经调查分析得知,清水河县肉驴产业发展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肉驴产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清水河县内各级政府部门还没有建立肉驴养殖服务体系。关于肉驴产业发展研究成果不多,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对策研究[5-6]、养殖技术[7-8]、养殖模式[9]以及效益分析[10]等方面。 二是由于立地条件的制约,棚圈距离小于50 m,发生空气污染引起的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大,大规模养殖有一定的困难。散养农户户数多、规模小,而且养殖仅停留于传统的方式,设施、设备落后,饲养管理技术滞后,再加上农村道路交通以及水、电、通信网络不健全,农村人口文化水平较低,高龄人口比率偏大,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发展。三是投资大、利润低。缺乏驴产品的研发以及驴肉、驴皮、驴奶等副产品的精深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还没有健全。
通过实地调查可知,从清水河县自然条件和农牧业发展现状以及社会需求来看,发展肉驴产业有良好的前景。而且,企业经营模式与收支情况分析结果表明,肉驴产业的推广和发展,对清水河县的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促进肉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县内各级政府要建立肉驴养殖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为广大养驴农户提供科学养殖技术服务以及可繁母驴补贴、配种补贴以及金融和保险扶持政策。并通过制定定点屠宰制度和屠宰安全、卫生管理机制,保证肉驴产业的安全生产。建立驴产品研发科研中心和大数据平台,为今后肉驴产业科研的发展提供有效数据。
二是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在引进和扩繁现有优质品种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广大农户自主建立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打造规模化、标准化肉驴养殖基地。这样有助于提高肉驴养殖收入,同时也可以减少因棚圈距离小而引起疾病发生的可能性[11]。
三是完善农村路、水、电和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建立与休闲、观光旅游业相结合的肉驴产业发展体系。具体来讲,即建立驴产品加工厂和产品销售网点,结合本地区特色产品、文化背景、旅游景点、地方名吃、城市历史等特点,构建新型农牧业生产经营形态。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养殖效益,提升肉驴产业的社会价值,为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进行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