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贸易经济研究进展
——基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贸易经济》(2009—2017)转载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

2019-01-08 11:29杨宜苗
中国流通经济 2019年1期

杨宜苗

(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一、引言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发展国内贸易对经济实现较快、平稳的增长意义重大[1]。2009年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增长,已从132 678亿元扩大到2017年的366 262亿元。国内贸易经济向纵深发展,推动了该领域研究不断深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研究特征和趋势,这亟待从文献研究的视角予以解读和刻画,以便为今后国内贸易经济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贸易经济学主要关注流通领域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2]。作为一个科学的研究纲领,它是一个具有严密内在结构并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3]。我国贸易经济学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得到全面发展的[4],经历了1949—1965年、1966—1976年、1978—1998年、1998—2002年以及2003年以后五个阶段[5]。一些学者对我国贸易经济研究的某个主题做过很好的梳理、总结和归纳,主要包括流通现代化[6]、流通产业区域差异[7]、批发[8]、供应链[9]、零售企业创新[10]、网络零售[11]、零售集聚[12]、连锁经营[13]、农产品流通效率[14]以及农村电子商务[15]。另一些学者系统地回顾了不同时期贸易经济研究的进展,对流通地位、流通创新、流通产业以及流通学科建设等主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和评析[16-17]。此外,张龙等[18]、王雪峰等[19]分别评述了服务贸易竞争力、农产品流通风险这两个主题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或理论基础。现有文献对国内贸易经济研究的整体结论尤其是各种主题的研究结论,对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以往文献主要探讨贸易经济理论的发展沿革或特定的研究主题,并没有研究主题的总体分布及其变化情况,也没有系统总结文献来源、论文类型、获取数据方法、参考理论以及作者信息,而只是基本停留在思辨和定性研究的层面,较少运用科学计量方法进行定量研究。本研究期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延伸和突破:第一,全面分析近九年来研究主题的分布以及逐年变化情况;第二,综合呈现研究主题、文献来源、论文类型、获取数据方法、参考理论和作者情况六个方面的分布格局;第三,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贸易经济》(2009—2017)全文转载的903篇论文为数据源,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定量考查贸易经济文献的外部特征。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

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贸易经济》(2009—2017)全文转载的903篇论文为研究对象,其中2009年188篇,2010年113篇,2011年113篇,2012年105篇,2013年105篇,2014年102篇,2015年62篇,2016年60篇,2017年55篇。选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贸易经济》(2009—2017)为统计源,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被誉为“全国四大索引之一”,以其涵盖面广、信息量大、分类科学、筛选严谨、结构合理完备,成为国内最具权威性的具有大型、集中、系统、连续和灵活五大特点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专题文献资料宝库。第二,《贸易经济》汇集了贸易流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关注前沿及热点,内容涵盖贸易经济理论与研究、国内贸易建设与发展、流通业建设与发展、贸易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学术成果,体现了学术界的取向,而且原发期刊分布广泛。

将分析的初始年份限定为2009年,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一方面,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出现明显萎缩。2008年,进、出口额分别为79 526.5亿元、100 394.9亿元,2009年则分别减少到68 618.4亿元和82 029.7亿元。另一方面,在扩大内需政策效应下,国内贸易明显增长。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例,虽然2009年增长率为15.5%,低于2008年的22.7%,但是总量却从114 830.1亿元增长为132 678.4亿元。第二,《贸易经济》由其前身《商贸经济》更名而来,正式载文始于2009年。第三,2009年以前的《商贸经济》每年转载的论文不乏杂文、随笔或偏向实践应用的非学术性论文,且每期论文数量较多,统计分析难度较大;2009年以后的《贸易经济》强化了转载论文的学术性,且每期转载的论文数量都大幅减少,这有利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二)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定量分析来研究贸易经济文献的外部特征。文献计量学方法能够提供学科领域组织性、结构性较强的描述数据,从内容上弥补定性学术评价的局限,并在成本、效率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来说,通过对关键词的统计分析考查近九年来研究主题的分布及研究热点;通过对各个年份的关键词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重点逐年变化的情况;通过对文献来源的统计分析,考察国内贸易经济研究的主要载体;通过对论文类型和获取研究数据方法的分析,揭示国内贸易经济研究中在科学性和规范化方面取得的进展;通过对理论基础的统计分析,了解相关理论在国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情况;通过对文献作者情况的统计分析,来考察不同单位国内贸易经济的研究现状以及主要学者的年龄分布与合作情况。

三、计量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主题

国内贸易经济的理论框架并不统一,对其主题分类尚缺乏一套公认的图式。关键词是一种表征和反映一篇论文内容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使用关键词或发文内容来刻画某一研究前沿的研究主题[20]。学术界早已约定利用主题概念词去检索最新发表的论文,论文如果不标注关键词或叙词,文献数据库就不会收录此类文章,读者就检索不到。因此,本文通过对论文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归纳出2009—2017年最受学术界关注的国内贸易经济研究主题。首先,对《贸易经济》(2009—2017)中所有关键词进行汇总,从903篇文献中共查阅到2 215个关键词。其次,考虑到不同学者对相同含义的关键词用词不同,例如“AHP”和“层次分析法”、“百货店”和“百货商店”、“通道费”和“进场费”、“B2B”和“BtoB”、“SCP”和“SCP范式”等,不利于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因此对同义关键词进行合并。再次,选取出现5次及以上的高频关键词,并将内容相近的关键词划为一类,每一类形成一个二级研究主题。最后,对二级研究主题再次进行归类,由此形成一级研究主题。在分析过程中,如果同一关键词涉及多个研究主题,那么则重复计算。

关键词统计结果显示,出现5次以上的关键词共有101个,表1列出了各年出现频次位居前10的关键词。通过对101个关键词进行归类,归纳出2009—2017年国内贸易经济研究主题,共涵盖12个一级研究主题、42个二级研究主题(参见表2),表3描绘了《贸易经济》(2009—2017)一级研究主题年度分布。

从表1、表2、表3可以看出,《贸易经济》2009—2017年的研究主题表现出以下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多样性与集中化。一方面,12个一级主题、42个二级主题,基本涵盖了国内贸易经济研究的主要领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另一方面,高度集中于零售和流通两个主题。这两个主题涉及的关键词分别出现386次和218次;相反,其他主题受关注度明显较低,经营模式和战略、营销策略、效果、发展创新四个主题的关键词出现频率分别为79、76、71、62,市场、研究方法、消费者行为、批发、政府行为和社会责任六个研究主题涉及的关键词频数均小于50。第二,延续性与波动性。一方面,表现出相对稳定性。从表3中可见,在12个一级主题中,零售、流通两个主题所属词频虽然呈下降趋势,但明显高于其他主题的词频,说明这两个一级主题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其他10个研究主题保持相对稳定。从表1可见,在2009—2017年《贸易经济》转载论文的关键词排名中,电子商务一词每年都进入了前10位,其中有6年位列第1;零售业、零售企业这两个词有8年进入前10位,并有6年居前5位;流通产业一词有7个年度进入前10位;流通业一词有6个年度进入前10位;流通一词有5个年度进入前10位。同时,也有些主题摇摆不定。从表1可见,2009—2017年《贸易经济》每年排名前10的关键词一共63个,其中48个关键词只在一个年度进入前10位,呈现明显的波动状态;有3个关键词在两个年度进入前10位,有2个关键词在三个年度进入前10位。

表1 《贸易经济》(2009—2017)出现频次位列前10的关键词

国内贸易经济研究主题表现出上述两个明显特征,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第一,与贸易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有关。贸易经济学又称商业经济学或流通经济学,流通、贸易、商业是其核心范畴[5],零售和流通在国内贸易经济研究中具有基础地位,一直是国内贸易经济研究两个最基本的方向,因而2009—2017年间持续受到突出重视是题中应有之义。由于商品交换涉及的问题广泛而复杂以及分析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贸易经济学又有其他的称谓或分支[4]60。改革开放以来,贸易经济学从部门经济学向领域经济学转变,学科对象由狭义的商业扩展到市场和流通,研究领域得到不断扩展,一些新概念、新现象、新问题不断成为研究热点[5],因而贸易经济研究主题总体格局趋向多样化。第二,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贸易经济实践内容的变化有关。例如,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关键环节,流通业肩负着扩大内需的重大任务,对扩大内需起着先导作用[21],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但我国流通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集中度偏低,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效率低、成本高问题日益突出,加快推进流通产业改革和发展,是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成为国内贸易经济研究的热点。

表2 2009—2017年国内贸易经济研究主题分布

表3 《贸易经济》(2009—2017)一级研究主题年度分布

(二)文献来源

通过查阅《贸易经济》(2009—2017)的原发期刊发现,903篇论文发表在国内221种刊物上。按照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目录的学科分类标准①,从是否属于CSSCI期刊来看,CSSCI期刊119种,共发表论文551篇;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2种,共发表论文158篇;其他刊物82种,共发表论文194篇。从学科分类来看,经济学期刊100种,共发表论文615篇;管理学期刊29种,共发表论文83篇;高校综合性学报51种,共发表论文136篇;综合性社科期刊31种,共发表论文52篇;统计学期刊3种,共发表论文5篇;人文经济地理学期刊5种,共发表论文7篇;政治学期刊4种,共发表论文8篇。

接下来对2009—2017年间被《贸易经济》全文转载5篇以上(含)论文的刊物及其所属学科、CSSCI来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共有36本期刊发表的贸易经济论文被全文转载5篇(含)以上,共载文579篇,占所有转载论文数量的64.12%(参见表4)。从发文数量看,转载论文10篇以上的期刊共有13本,共载文449篇,占转载论文总数的49.72%。可见,贸易经济论文的原发期刊具有明显的集中化趋势,说明此类期刊在该领域已形成很大的影响力。从CSSCI期刊来源看,CSSCI期刊27本(载文381篇),扩展版3本(载文123篇),其他期刊6本(载文75篇),CSSCI期刊明显居多。从期刊所属学科看,以经济学期刊为主,共27本(载文477篇);管理学期刊6本(载文34篇),高校综合学报1本(《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综合性社科期刊1本(《山东社会科学》),没有其他学科的期刊被《贸易经济》(2009—2017)全文转载5篇以上。

上述分析表明,经济学期刊、管理学期刊和高校综合学报是展示国内贸易经济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其他学科的期刊只登载了少量贸易经济的研究成果。《中国流通经济》《商业经济与管理》《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财贸经济》《商业研究》和《商业经济研究》6本经济学期刊,位居高产期刊的前列,说明它们在国内贸易经济研究领域具有非常显著的贡献度和影响力,这可能与期刊自身的定位及其主办单位在贸易经济领域所形成的优势或特色有关。

进一步分析原发期刊发现,发表于《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和《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顶级杂志上的论文相对较少,在《贸易经济》(2009—2017)论文中,《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共被转载论文5篇,《中国社会科学》没有论文被转载。这可能是因为,一是受《贸易经济》转载周期的影响(一般在论文发表数月以后);二是受《贸易经济》篇幅所限,由于在这三本杂志上发表的论文都相对较长;三是有些论文可能具有横跨多个领域的特点而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其他刊物转载。

(三)论文类型

按照许德音、周长辉[22]的分类标准,将《贸易经济》(2009—2017)的论文划分为定性经验型、概念型、规范型、描述型、实证型和文献型六类。在903篇文献中,定性经验型24篇(占比2.66%),概念型104篇(占比11.52%),规范型312篇(占比34.55%),描述型110篇(占比12.18%),实证型309篇(占比34.22%),文献型44篇(占比4.87%)。

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类型论文所占比例在2009—2017年间的变化趋势。第一,在高质量贸易经济论文中,实证型论文和规范型论文一直占主导地位。这一方面反映了国内贸易经济研究从注重思辨和定性研究转向实证和定量研究的过程,另一方面表明国内贸易经济研究可能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和宏观性。第二,概念型论文总体态势呈M型;定性经验型、规范型和文献型论文呈下降趋势,其中定性经验型和文献型论文下降幅度较小,而规范型论文下降幅度较大;描述型论文呈现出上下波动的趋势;实证型论文呈现出波浪式增长趋势。

(四)获取数据方法

表4 《贸易经济》(2009—2017)载文10篇(含)以上的源刊

表5 《贸易经济》(2009—2017)不同类型论文数量 篇

表6 《贸易经济》(2009—2017)不同类型论文所占比例%

数据有很多种,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其中最简单的就是数字,本文的数据仅指狭义上的数字。由于在903篇文献中444篇论文没有采用数据,所以仅对剩余的459篇论文进行获取数据方法的统计分析。我们参考李东进等[23]的分类标准,将获取数据的方法划分为七种:调研法、案例研究法、二手资料法、实验法、访谈法、观察法及内容分析法等。在《贸易经济》(2009—2017)论文中,二手资料法使用频率最高,共涉及297篇论文,占459篇文献的64.70%。其次为调研法,论文数量及所占比重分别为106篇和23.09%。其他依次为案例研究法(38;8.28%)、实验法(6;1.31%)、内容分析法(6;1.31%)、访谈法(5;1.09%)、观察法(1;0.22%)。二手资料法、调研法应用最多,表明这两种方法可能更适用于贸易经济研究。案例研究法和访谈法也展现了各自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然而,实验法可能需要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而且难以研究复杂现象和保证外部效度;内容分析法受材料的限制较大,且内容分析工作耗时耗力以及对评判者素质要求较高;观察法受时间、观察对象、观察者等方面的限制较大,而且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的本质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不适合大面积调查。因此,这三种方法在国内贸易经济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可能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对论文类型和获取数据的方法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定性经验型论文主要采用了案例研究法和二手资料法,少数论文采用了访谈法和调研法;概念型论文主要采用了二手资料法和调研法,少数论文采用了实验法;规范型论文主要采用了二手资料法,少数论文采用了调研法和案例研究法;描述型论文主要采用了二手资料法,调研法和案例研究法也占有一席之地,其他少数论文则运用了访谈法和内容分析法;实证型论文主要采用了二手资料法,其次是调研法,案例研究法、实验法、访谈法和观察法也得到一定的使用;文献型论文主要采用了内容分析法,少数论文利用了二手资料法和调研法(参见表7)。

(五)参考理论

表7 《贸易经济》(2009—2017)的论文类型与获取数据方法的交叉统计

在贸易经济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学者们不断借鉴不同学科的基本理论。对903篇论文所参考的理论基础进行查阅发现,319篇论文直接或间接地介绍了理论背景,约占全部文献的35.33%;584篇论文没有引入相关理论,约占全部文献的64.67%。表8显示,研究者主要参考了三个学科,分别是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和行为科学。被引用5次以上的参考理论主要包括流通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竞争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市场势力理论、制度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可见,国内贸易经济领域正在形成多学科研究的趋势。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不同学科领域对同一贸易经济问题的众多特性侧重点有所不同,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又从各自学科的兴趣和特色出发提出不同的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

(六)作者情况

文献的作者是科学活动的主体,优秀研究人员往往引领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贸易经济》(2009—2017)的文献作者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表8 《贸易经济》(2009—2017)转载论文主要参考学科及理论

表9 《贸易经济》(2009—2017)载文3篇及以上的第一作者分布

第一,出现高影响力学者。发文数量是评价某一作者学术成就和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贸易经济》(2009—2017)全文转载的903篇文章共涉及第1作者598人,其中463人被转载1篇,77人被转载2篇,25人被转载3篇②,9人被转载4篇,8人被转载5篇,15位学者被转载6篇(含)以上。被转载3篇以上的第一作者的分布情况如表9所示。

被引频次是评价科研工作者学术成就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按照被《贸易经济》(2009—2017)转载5篇(含)以上且单篇论文被引10次(含)以上的计算标准,查询中国知网(2018年8月5日)论文被引数据发现,贸易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高产、高被引作者:李骏阳(7;223)、汪旭晖(7;135)、夏春玉(6;187)、宋则(6;155)、陆立军(6;127)、李飞(3;130)、谢莉娟(3;62)、马龙龙(3;37)、荆林波(2;49)、刘向东(2;44)、黄国雄(2;41)、樊秀峰(2;41)、洪涛(2;32)、王晓东(2;33)、丁宁(2;30)、李陈华(1;24)、石明明(1;21)、柳思维(1;19)、周勇(1;15)和祝合良(1;13)③,这些学者正成为贸易经济学术共同体的核心人物,在该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贡献度和影响力。

第二,后备人才短缺。被《贸易经济》(2009—2017)转载论文2篇(含)以上的学者共有135位,其中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学者最多,为47人,占35%;其次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学者,所占人数和比例分别为42和31%。出生于20世纪30—50年代的学者人数及所占比例分别为:2人,2%;5人,4%;18人,13%。“80后”学者只有20人,占15%。笔者在对学者的分析中还发现,在《贸易经济》(2009—2017)上载文5篇以上的“80后”学者只有2人(参见表10)。这表明贸易经济研究的人才后备力量可能正面临严重不足的境况,进而会严重影响贸易经济学的长远发展。

从根本上说,青年学者的“断层”现象可能与贸易经济学发展的曲折历史有关。“文革”前中国人民大学及其他财经、商业院校虽然开设了贸易经济专业,但专业基础理论课中却没有贸易经济学。1998年,原教育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将贸易经济学从一级学科中取消,不再设立贸易经济本科专业,后来只在国家教委专业目录外保留。此外,政治经济学等其他经济学以及消费经济学等新兴经济学不断加大对市场和流通问题的研究,以及从西方引入的市场营销学大量涉及市场、流通和贸易的内容,从多方面对贸易经济学造成挤压[24]。学科基础薄弱,可能使青年学者认为从事该学科工作的机会成本较大;专业目录取消,可能使青年学者认为从事该学科工作的认可度会降低;其他学科冲击,可能导致学科队伍的分流,使“传帮带”活动因为教师转型而很难推进。

第三,所属机构集中化。从第一作者看,所属机构共涉及256个单位,其中发文数量较多的前10个单位共发文353篇(参见表11),约占论文总数的39.09%;发文数量较多的前30个单位共发文541篇,约占论文总数的59.91%。第二作者所属机构、第三作者所属机构也具有类似的特征,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4.17%和58.49%、31.65%和58.27%。作者所属机构集中化,反映了这些机构在贸易经济研究方面所形成的传统优势和深厚积淀,这有利于发挥各自的贸易经济学科特色或优势,也有利于推动贸易经济研究向纵深发展。

表10 《贸易经济》(2009—2017)转载论文第一作者出生年代分布

表11 《贸易经济》(2009—2017)作者所属单位及论文数(前10)

第四,合作渐成主流。在903篇论文中,379篇论文(约占42%)由独立作者完成,524篇论文(约占58%)是学者之间合作完成的,合作论文多于独立作者论文。从动态变化来看(参见表12),在2009—2013年间,每年的合作论文所占比例明显大于独立作者论文所占比例,而且独立作者论文所占比例逐年减小,而合作论文所占比例则逐年上升。在2014—2015年间,虽然合作论文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而独立作者论文呈上升趋势,但是合作论文所占比例仍然大于独立作者论文所占比例。2015—2017年,合作论文所占比例又显著提升,而独立作者论文所占比例明显下降。随着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入推进,国内贸易经济领域的研究人员越来越需要同他人进行良好的科学合作,以推动和产生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另外,随着重大、重点项目立项数的增多,越来越要求跨学科、跨院系、跨单位的合作,这也使得科学合作及作者合著现象日益增多。合作化趋势也表明,合作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可能比独立作者论文更大,其引用率也更高[25]。

表12 《贸易经济》(2009—2017)论文独立或合作发表情况

从表13可以看出学者之间的合作形式及其变化趋势。从合作形式看,同一单位合作论文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不同单位合作论文所占比例,这表明了学者所属机构集中化的特点。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同一单位的学者交流更方便,更容易形成集群优势。从动态趋势看,同一单位合作论文所占比例总体上呈下降态势,而不同单位合作论文所占比例却呈增长趋势。这表明不同单位合作可能更有利于发挥各自的研究专长,并形成整合优势。然而,进一步分析《贸易经济》(2009—2017)合著论文发现,有21位作者来自企业,且在这21位作者中只有1位第一作者(来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有13位第二作者、6位第三作者和1位第四作者。这表明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合作明显滞后,可能的原因是缺少有效的互动合作机制,导致企业参与合作研究的动机和热情不高。

四、结论与展望

其一,近九年来国内贸易经济研究共出现101个高频关键词,主要涵盖12个一级研究主题、42个二级研究主题,研究主题在不断变化、拓展和深化,呈现出多样性和集中化、延续性和波动性的特征。未来的研究至少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进展:第一,学科属性定位、学科体系构建和学科建设等贸易经济的基本主题研究,这些主题关乎到学科发展,但在学术界一直未形成共识,近几年来也没有被重新讨论,反而被严重淡化,这极大地影响着研究者开展后续研究,急需引起研究者的再次关注;第二,与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共享经济、新媒体、新零售、高质量、新常态等关键词有关的主题研究,国内贸易经济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政策性,随着《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实施,一些热点话题理应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如实体商业创新转型、流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费结构升级、流通集约化、流通标准化和信息化、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国内外市场一体化以及流通国际化等。

其二,论文主要刊发于经济学期刊、管理学期刊和高校综合学报,期刊高度集中化,国内顶级期刊发文少。今后可以考虑从以下四个方面扩大贸易经济研究成果的载体:第一,扩大贸易经济研究成果发表的学术期刊范围;第二,推出贸易经济学术专刊或集刊;第三,在现有期刊中开辟贸易经济研究专栏;第四,顶级期刊增加发表高质量的贸易经济研究论文数量。

其三,实证型论文、规范型论文齐头并进,实证型论文所占比例不断增长。然而,与国内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相比较,实证型论文明显偏少,所占比例不到33%。相反,人大复印资料《市场营销(理论版)》(2008—2013),实证型论文约占论文总数的70%[26]。这可能与学科本身的性质有关,对于贸易经济研究,一些观点和假说可能很难采用实证方法来检验。未来研究在注重价值判断和逻辑演绎时,将会强化研究中的科学精神和规范方法。

表13 《贸易经济》(2009—2017)单位合作发表情况

其四,近一半的《贸易经济》(2009—2017)转载论文没有采用数据,其说服力可能会被削弱,因此在今后的贸易经济研究中数据意识和定量分析方法可能会得到强化。在利用量化数据进行分析的《贸易经济》(2009—2017)文献中,二手资料法和调研法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案例研究法和访谈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和观察法明显较少,这表明国内贸易经济研究的方法体系日趋完整。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数据获取方法时应考虑贸易经济研究论文的具体类型。定性经验型论文可能适合采用案例分析法和二手资料法,概念型论文、规范型论文、描述型论文可能适合采用二手资料法,实证型论文则可能适合采用二手资料法和调研法,文献型论文可能更适合采用内容分析法。

其五,贸易经济学已形成多学科研究的趋势,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和行为科学等学科为贸易经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但涉及的学科领域还较少,需要从更宏大的视角吸收新产业组织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成果[27]。特别是在国内贸易经济理论体系构建的探索研究中,由于很少系统运用扎根理论,这可能导致理论体系建构事实依据不够扎实,因此,今后可以考虑开展基于扎根理论的贸易经济理论体系的结构研究,以及考虑以科学体系学和元理论为基础的贸易经济学学科体系及分支学科构建研究。

其六,文献作者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所属机构集中化,出现高影响力学者,后备人才短缺,合作渐成主流。从发文机构的分布来看,研究成果呈现向少数单位集中的特点。集中化有利于发挥各个单位的研究优势,但不利于贸易经济研究领域的延展。因此,要鼓励打破贸易经济研究地域上的藩篱,构建基于“兴趣”“共鸣”而非地域的学术共同体。从文献的作者分布来看,一方面少数作者在国内贸易经济研究领域已具有较高的贡献度与影响力,另一方面后备人才短缺。青年学者断层不利于贸易经济学的长远发展。为了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可以尝试加强以下工作:第一,相关期刊增设面向青年学者的栏目,例如《中大管理评论》实行栏目召集人或主持人制度,由主持人在青年学者中组稿;第二,“国内四大索引”提高对青年学者发表的贸易经济研究优秀论文的转载率;第三,组织全国性或区域性研究生贸易经济研究创新论坛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第四,推行博士生联合培养和青年学者互派制度。从学术合作情况来看,合作研究不断增长,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但校企合作滞后压缩了合作的空间。为了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学术互动,需要找到互利共赢的切入点、结合点,创新合作的方式和途径,从而建立互动合作的长效机制。目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共同论证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建设方案;共同开发培训项目、教材和研究课题;建立联合实验室,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构建适当的校企合作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注释:

①在对论文进行判断时,以论文发表当年CSSCI来源期刊目录为准;在对期刊进行判断时,采用“就高不就低”的标准进行统计。例如,《中国流通经济》共被转载98篇论文,其中CSSCI论文11篇,扩展版论文87篇,本文将《中国流通经济》视为CSSCI期刊,对CSSCI论文和非CSSCI论文分开计算。

②未包括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为署名单位的3篇论文。

③括号中前面的数字是指该学者被引频次大于10的论文数,后面的数字是指被引频次大于10的所有论文被引频次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