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舒涵 张跃华 缪天琳 周清波 罗志文(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地鳖虫[Eupolyphaga sinensis(Walker)]属昆虫纲(Insecta)蜚蠊目(Blattaria)鳖蠊科(Corydiidae)地鳖属(Eupolyphaga),商品名土元,俗名土鳖。地鳖虫体扁,似蟑螂,体色多棕黑色,触角长,雄性有翅,雌性无翅,喜阴暗,怕阳光,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多种中成药如跌打丸、治伤丸、消肿膏、伤科七厘散、大黄虫丸等都需用土鳖虫配伍,是一味不可缺少的动物性中药材[1]。
地鳖虫分布于北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甘肃、四川、上海、福建、河北、广西、广东、山东及辽宁沈阳等省市,在吉林长白山西南坡也有分布。
人工饲养地鳖虫设备简单,投资少,费工少,技术要求低,能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是一项易于经营的副业生产项目[2,3]。
地鳖虫为不完全变态昆虫,雄虫成熟期约8m,雌虫成熟期9~11m。6~9月为交配旺期,当温度、湿度环境适宜时可全年繁殖。雌虫交尾约1周后产卵,饲养时注意及时把卵块取出放在细沙中养护,以防自食卵块。
饲养方法分池养和缸养两种,可视场地情况而定。池养需挖30cm的深坑,用砖砌好墙壁后,用水泥抹光滑,池边高出地面至少25cm,避免其逃跑。缸养用大口缸,在缸内分层依次铺上石子、细沙和湿黄泥,最后放上饲养土(由鸡粪、细土、稻壳灰混合而成)。
粗饲料是各种菜叶、榆树叶、青草及瓜果皮等,精饲料以麸皮为主,其他为米糠、玉米粉等。地鳖虫在脱壳期间喂少量精饲料,饲养配方可视环境、虫龄、发展阶段的不同而灵活变化。
人工饲养地鳖虫要严格控制温度和密度,地鳖虫最佳生长温度为22~30℃。北方地区气温较低时可用人工室内升温的方法饲养,以提高地鳖虫的产出效率。地鳖虫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6kg最佳,密度过大可导致地鳖虫自相残杀。饲养到一定数量时,可根据虫龄进行分别饲养。必要时可增加泥沙使密度适中,饲养场地要保持通风良好。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是采收地鳖虫的最佳时期,将未成熟的雌虫及部分雄虫筛去,捕大留小,用沸水处死地鳖虫,再经清水洗净,去掉杂质,曝晒或用烘干箱干燥,即可药用。
地鳖虫主要含有挥发油、氨基酸、蛋白质、脂肪、糖类、生物碱、酚类及有机酸,地鳖虫含25种微量元素和8种人体微量元素,含17种氨基酸成分,几乎包含了构成蛋白质的所有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5%[4]。
傅桂香等(1987)报道,地鳖虫挥发油的气-质谱分析,用毛细管气-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地鳖虫的挥发油成分,鉴定出的成分分别为乙酸乙酯、3-甲基丁醛、正戊醛、二甲基二硫醚、2-乙基环丁醇、正-己醛、庚酮-2、正-辛醛、苯乙醛、2,3,5,6-四甲基吡嗪、2,5-二甲吡嗪、莰烯、苯甲醛、樟脑、萘、正-辛酸、正-庚醛、4,7二甲基十一烷、正-十三烷等。地鳖虫体中还含有部分重金属,如铝、钾等,说明地鳖虫成分的提取还需进一步规范[5]。
地鳖虫在临床应用上可治疗肿瘤,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地鳖虫提取液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钙盐沉淀从而加剧骨愈合,是活血化瘀、消炎止痛、治疗骨科疾病的良药。据报道,美蓝试管(2g生药/mL)对白细胞有抑制作用[6]。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地鳖虫应用进行了记载,它是传统化瘀类动物药,性寒,味咸,微毒。入肝、心、脾三经,专理血症,逐瘀破血、消肿止痛、下乳通经等。1963年地鳖虫亦被作为中药配方列入《药典》。应用上可治疗肿瘤,试用于抗癌,取其软坚散结作用,常与其他抗癌药物配伍,如治疗子宫肌瘤,可用地鳖虫配大风艾、铁包金、穿破石、虎乳灵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