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呈贵│文
上饶信州区土蜂繁殖场
蜂群在蜂巢内生活,不仅需要充足的饲料,而且还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和氧气。笔者研读多本蜂书,认真观察,发现蜂群在维持巢内生活的一些现象。
蜂群调节温度的能力与群势的强弱成正相关。一个由500只蜜蜂组成的小群,仅在气温超过33℃和低于18℃时才表现出调节温度的特性,在18℃~33℃之间似乎不调节温度。而一个有5000只蜜蜂的蜂群,在0℃~40℃范围内调节温度,能把巢温提高25℃,降低4℃。如果是20000只蜜蜂组成的蜂群,在活动季节,无论在春寒时期或是在40℃的炎热天气,都能把巢温维持在34℃~35℃。
然而,单个蜜蜂的体温就完全不同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的气温,同时取决于它的生活状态。飞翔着的蜜蜂,由于肌肉剧烈运动,体温可升高16℃~17℃。气温在14℃以下时,静止状态的蜜蜂,由于新陈代谢加强,也能使体温提高2℃~3℃。但是,单个的蜜蜂不能保持热量,当气温下降到8℃以下时,很快就被冻僵。
蜂团维持巢内稳定的温度,主要依靠消耗蜂蜜饲料。气温的升高和降低,蜜蜂都要消耗饲料。蜜蜂调节巢温所消耗的饲料量,随着群势的壮大而减少。
蜂群的产热除由蜜蜂产生之外,蜂子,特别是蛹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也产生热。有机体消耗1g糖,可以产生4.18大卡热量,同时吸收1.06g氧,放出1.46g二氧化碳。根据蜂子排除的二氧化碳,即可算出它们在一定时间和温度下所产生的热量。
在蜂群活动时期,巢脾上有蜂子的部分,温度保持在34℃~35℃,蜂子分布区的外围只有30℃左右,其他部分则在20℃上下。蜂子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在低于34℃和高于36℃的温度下,它们的发育期就会推迟或提早,子脾羽化出的幼蜂不健康,特别是翅的发育不健全。在秋季,蜂王停止产卵,全部羽化出房以后,只要几个小时,巢内温度就下降到接近气温,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动。
蜜蜂调节巢内温度的主要方式有:当巢内温度过高时,它们就振翅扇风,加强巢内空气的流通;有些蜜蜂离开巢脾,静静地呆在箱底或箱壁上,用停止活动的方式减少产热;还有一部分蜜蜂爬到箱外,连接成片,悬挂在蜂箱前。由于通风加强,产热减少,巢温便随之下降。
在高温条件下,蜜蜂还能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降低巢内温度。它们把水珠分布在封盖子的房盖之间和巢框的板条上,以及幼虫巢房的房壁上;有的还把水珠挂在吻上,忽儿弯曲,忽儿伸直。由于水分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巢内的温度就能降低。
然而,当外界寒冷或气温降低时,它们就自动密集,增加在脾面上的覆盖密度,以便保持子脾温度。在冬季,蜂群则聚集成团,越冬蜂团随着气温的升降而松开或紧缩,以调节越冬所需的适宜温度。据测定,冬季蜂团中心的温度始终维持在14℃~25℃之间,表面温度为6℃~8℃。
蜂巢的空气湿度不如温度稳定,变动幅度较大。子脾之间的相对湿度,一般保持在75%以上。在有丰富的蜜源时,蜜蜂用加强通风的办法,把巢内相对湿度降低到55%左右,这样有利于花蜜中水分的蒸发。据测定,在流蜜期间,强群蜂巢内的湿度要比弱群低,所以强群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外界蜜源。
在采蜜期间,蜜蜂采回的花蜜含有大量水分。这些水,少部分为蜜蜂所利用,大部分则化为水蒸汽被排出巢外。如果外界蜜源缺乏,采蜜很少,则有许多蜜蜂外出采水,以满足蜂群对水分的需要,调节巢内的空气湿度和温度。春季没有蜜源时,一个强势蜂群每天采回的水约50g;在干旱炎热的天气,每天采水量增大到200g以上。
蜜蜂的需氧量取决于蜜蜂的状态。被激怒的或正在飞行的蜜蜂与处于静止状态的蜜蜂相比较,前者的需氧量比后者大140倍。处于静止状态的蜜蜂,在空气含氧量少到5%,碳酸气浓度高达9%的环境中,还能生存。但是,如果蜂群里有蜂子,或者在采蜜期,蜜蜂因要维持巢内的环境条件,加强新陈代谢,必须要有充足的氧气供应。
蜜蜂的新陈代谢具有如此大的可塑性,它们能够十分节约地消耗氧气和饲料,也能迅速产生大量能量,这就大大地增强了蜂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蜜蜂在蜂巢内要贮存蜂蜜和花粉,以备在外界缺乏蜜源和气候恶劣的情况下,维持生活的需要。蜜蜂通常是把花粉贮放在紧挨着子圈上方及两侧的巢房里,把蜂蜜贮存在花粉圈的外围,一直延伸到巢脾的边缘,并把贮蜜巢房的房壁加高,以加大贮蜜量。贮存蜂蜜,既用工蜂房,也用雄蜂房;但贮存花粉只用工蜂房,不用雄蜂房。蜜蜂把蜂蜜和花粉贮存在蜂子的周围,不仅便于用来饲喂幼虫,还可以作为防御寒冷的屏障,因为贮有花粉的巢脾,其保温性能比空巢脾好得多,且蜜脾是防止巢虫危害子脾的天然屏障,一般情况下,蜜脾好的蜂群不生巢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