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艳虎(宽甸满族自治县蚕业管理总站 辽宁 丹东 118200)
宽甸县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是辽宁省柞蚕生产的重点县之一,现有柞蚕场60 万亩,其中一类柞蚕场42 万亩,二类柞蚕场18 万亩,年平均放养柞蚕1.2 万把左右,产茧800 万千克,产值3 亿多元,柞蚕生产是宽甸县农民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
长期以来,蚕农只注重放养,求效益,不注重保护,导致部分蚕场柞墩减少,地表植被破坏,出现砂化斑点,并且愈演愈烈,逐渐形成斑块,既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环境,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生产经营,这种情况在柞蚕放养区普遍存在。根据十九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宽甸县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宽甸县属于山区,柞蚕场均为坡地。其成土母质大部分为风化岩石,稳定性较差。年降水量在900~1 200mm,降雨集中在7~9月份。因此,在山脊等土层较薄、坡度较大的地块,每年集中降雨期间,降雨量大大超出土壤蓄水能力,形成径流,冲刷表土,露出砂砾状成土母质,经过多年的侵蚀,逐渐形成砂化。
严重的“重放养,轻管理”问题,典型的掠夺式经营。一是“放二毛”,就是一把场子春天放春蚕,秋天再放秋蚕。不论是春蚕还是秋蚕,为了盲目追求效益,大量投种,远远超过蚕场自身的担蚕量,柞叶被蚕全部吃光,导致树体营养不良,出现越冬困难,经常出现冻害,严重的整墩死亡。二是移蚕时剪枝过多,对树体造成较大伤害。三是农村的牛、羊随意进出蚕场,对山体踩踏严重,特别是冬季羊群啃食柞树,会给树体造成严重冻害。四是农村各村民组蚕场少,想放蚕的人多,这样就不能集体发包,也不能均分到户,自主经营,便形成了“轮养”,即很多人共同分得一把蚕场,每人放养1年,所有人轮养完毕之后,根据人口增减再进行下一轮分配,这就造成了只放养而无人建设管理的现象,对蚕场破坏性较大。
为了加强对蚕场的管理,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2004年宽甸满族自治县出台了《宽甸满族自治县柞蚕场管理条例》,制定了在本辖区内经营管理柞蚕场,利用柞蚕场资源及从事其他相关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必须遵守条例。条例明确了柞蚕场应当落实承包经营,实行公开招标,有偿使用制度,坚持谁承包、谁受益、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规定了同一柞蚕场每年只允许放养一季柞蚕,不能重复放养;严格控制投种量和食叶程度,每墩柞树春蚕食叶量不准超过2/3,秋蚕食叶量不准超过3/4;移蚕时不能剪柞树主干枝;不能放牧、采土等;对发生退化的蚕场进行休蚕处理,并对违法行为作出了相应的处罚规定,使得从事柞蚕活动有法可依。经过15年的大力宣传和依法治理,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柞蚕场生态建设效果显著。
根据砂化斑块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采取闸沟和覆盖两种措施进行治理。
3.2.1 闸沟 对砂化较重、形成侵蚀较深的沟,用石块堆砌,进行闸沟。根据坡度大小来确定谷坊高度、宽度和密度,坡度越大谷坊高度降低,宽度加大,密度增加,减少夏季集中降雨流失的泥沙,保持水土平衡,以利于生物治理。
3.2.2 覆盖 利用杂柴、杂草对砂化斑块进行全面覆盖,将砂化斑块表面保护起来,防止继续被侵蚀和水土流失,逐步改善斑块表面土壤环境,恢复植被,消除砂化。覆盖的具体做法如下。
3.2.2.1 打桩。打桩就是在砂化斑块表面沿等高线用木桩固定,起阻挡作用。木桩一般直径不低于6cm,长度在70cm左右。根据杂柴或杂草长度确定桩距,一般以100~150cm为宜,行距由坡度大小来确定,坡度越大行距越小,打桩保留地表高度在30~40cm即可。
3.2.2.2 平铺。平铺是把准备好的成捆杂柴或杂草一捆挨一捆紧密铺在砂化斑块表面,就如给其穿上一层保护服,防止风吹、日晒和雨淋,使其原有的“伤疤”慢慢愈合。杂柴(可以结合柞园更新修剪)或杂草收割后,截成100~150cm长的段,捆成直径30cm左右的捆。铺盖有3 种方法,一是纯杂柴铺盖,铺盖后稳定性好,不易被风吹走或是雨水冲走,但是腐烂成土较慢;二是纯杂草铺盖,铺盖后稳定性较差,容易被风掀起,也易被雨水冲走,优点是腐烂成土较快;三是杂柴与杂草混铺,底层铺杂草,上层铺杂柴(这样的柴草捆直径可为15~20cm),这种铺法稳定性好,下层腐烂成土快,提高利用效率。
通过工程治理,防止砂化斑块进一步恶化,减少水土流失,使其表层土壤得到改善,进行种草植树,尽快恢复植被。
3.3.1 栽植柞苗 选取株高50cm以上、地径0.6cm以上、无病虫害和没有损伤的1~2年生蒙古栎苗进行栽植,具体方法有两种:一是穴植,按照150cm×200cm的株、行距进行栽植,每穴三角形或四边形栽植3~4 株;二是沟植,按照150~200cm的行距开沟,按20~30cm的株距进行栽植。蒙古栎苗根系非常发达,一般1~2生苗根系均可达到20~30cm,挖坑深度在30~40cm,柞苗一定要深栽,这是成活的关键。栽植时至少埋过根茎5cm以上,但是一般不能超过10cm。栽植方式有两种:一是覆盖前栽植,取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装入宽20cm、高30cm的常用黑色方便袋中,把柞苗栽入,灌足水,在根茎处将方便袋系好,放入挖好的坑中,在方便袋底部和侧面用刀片划几道口,栽植即可;二是覆盖后栽植,一般是1年以后栽植,个别地块砂化严重的也可以2年,这样覆盖物一部分腐烂成土,对砂化土壤有一定的改善,有利于提高柞苗栽植成活率。栽植方法与覆盖前相同,土壤改善状况较好的砂化斑块也可以直接栽植柞苗,但必须深栽。
3.3.2 种草串带
3.3.2.1 种草。草本植物具有生长快、生命力强等特点,种草可以快速恢复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一定蓄水能力,枯萎后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能够快速治理柞蚕场砂化斑块。首先选择抗性好的草种,在砂化斑块覆盖杂柴、杂草之前,均匀地撒播在砂化斑块地表即可,待土壤温度和湿度适于草种发芽时,即可长出草来。
3.3.2.2 串带。串带树种可选择多年生小灌木紫穗槐,它具有根系发达并有大量的根瘤菌、萌发能力强及抗逆性好的特点。串带在覆盖杂柴、杂草前后均可,有谷坊工程的,在谷坊上下分别开沟栽植2~3行,以沟深20~30cm、沟宽10~20cm、沟距30cm为宜,选择没有病虫害、无损伤的1年生紫穗槐壮苗,按照株距10~15cm摆放到沟里,培土踩实即可,起到护坊作用。没有谷坊的按照等高线开沟串带,每带栽植2~3 行,带距7~8m。栽植几年后,形成茂密的植物带,防止水土流失,提高蓄水能力。每年夏季可以平茬1 次,枝叶可作为绿肥回归蚕场,提高蚕场的土壤肥力,以加快生态蚕场的恢复速度。
宽甸县通过多年的政策、法规宣传,依法加大打击破坏柞蚕场违法行为的力度,加强科技培训,提高柞蚕生态放养技术,使全县蚕农有了较高的保护和建设蚕场意识。近5年来共投入小柞苗2 000 多万株,补植柞蚕场,进行生态建设,使全县一类柞园由原来的25 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2 万亩,二类柞蚕场由原来的35 万亩减少到现在的18 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