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慢血流研究新进展

2019-01-08 15:21:09剡冬冬综述张钲审校
中国循环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造影血流血管

剡冬冬综述,张钲审校

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是1972年Tambe等[1]首次提出并报道的,是指对有胸闷、胸痛等类似心绞痛症状,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分支正常或狭窄程度≤40%,但血管远端造影剂充盈延迟超过3个心动周期的现象。需除外冠状动脉痉挛、严重狭窄、陈旧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存在血栓、心肌梗死后溶栓或介入治疗、心肌桥、心脏瓣膜疾病、心肌病变、持续存在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控制欠佳、结缔组织病等因素 。为了与心绞痛-X综合征相区别,也有人把它视为一种新的心脏综合征[2]。临床上常将CSF与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后再通出现的无复流(或慢血流)混淆,需要强调的是两者造影表现类似,但发病机制有本质区别。目前对于CSF的确切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清楚,CSF严重时可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临床危害不容忽视。以往在此方面已有很多的研究,近年来也有新的研究,本文就CSF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1 流行病学现状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普及,多数研究报道提示对于疑似冠心病患者中CSF的检出率大约为1%~7%[3]。Hawkins等[4]通过对1 741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冠状动脉基本正常者占9.1%,其中5.5%的患者有慢血流现象发生。近期国内学者王帅等[5]的一项大样本研究报道,其发生率为1.1%。

2 诊断标准

目前对CSF的诊断有两种:其一是通过主观判断,即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2级,或需要≥3个心动周期充盈远端血管。其二是通过客观判断,即根据Gibson 标准[6],CSF定义为在30帧/s的记录速度下,至少1支冠状动脉的TIMI帧数(TFC)超过以下参考值 : 左前降支(LAD) 为(36.2±2.6) 帧,左回旋支(LCX) 为(22.2±4.1) 帧,右冠状动脉(RCA)为(20.4±3.0)帧。因LAD帧数较多,其校正的TIMI帧数(CTFC)就是将TFC除以1.7。即冠状动脉造影发现至少1支血管TFC≥27 帧(前降支采用CTFC),或者只要有1支血管的血流帧数大于正常值的2倍标准差就可做出慢血流的诊断。目前临床研究中多以Gibson标准为主。

3 临床特点

CSF患者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在人群基本特征、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方面。

3.1 人群基本特征:以往研究认为CSF发生与年龄、性别、吸烟、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Hcy)等因素有关,近期王帅等[5]对85 688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大样本统计分析发现CSF(n=958)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心率、吸烟指数和血清载脂蛋白A1为CSF的独立相关因素。张述良等[7]对110例CSF患者研究发现冠状动脉LAD、LCX、RCA三支血管血流帧数的增加与该血管内径的增大有关,左、右冠状动脉内径的增大可能在CSF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

3.2 临床表现:CSF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等类似冠心病症状,少数有心律失常发作,严重者可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多数临床检查无明显异常,但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存在相关改变。

3.3 辅助检查

3.3.1 心电图:多数CSF患者的心电图无明显异常,以往心电图研究发现QT间期及离散度在CSF 组较正常人增加,能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血管死亡率的风险。早期复极模式(ERP)最近被证明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展的危险因素,其与CSF有无关系尚不明确。近期Sucu等[8]入组了115例CSF患者和45例对照者,与对照者相比,D1至aVL导联(22% vs 15%,P=0.001)和侧壁导联(17.3% vs 0%,P=0.001)比患者下壁的导联(25% vs 13%,P=0.002)更有可能出现J点升高。故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冠状动脉慢流现象与J波相关,并且使ERP不明确。杨帆等[9]入选 80 例诊断为 CSF 患者进行研究发现,CSF 组的心电图碎裂QRS波(fQRS) 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fQRS波是CSF的独立预测因子。

3.3.2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以往的研究表明CSF常伴有心脏舒张功能不全,对收缩功能有无影响尚无明确研究。Kemaloğluȍz等[10]前瞻性纳入 40例CSF和4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以年龄和性别做匹配。通过三维心脏超声斑点追踪(3D-STE)评估双心室收缩功能。与对照组相比,CSF组的左心室(LV)整体纵向、周向和径向应变、射血分数(EF)显着降低,并且LV收缩末期容积显著增高。该项研究表明,CSF不仅对3D应变参数有明显的负面影响,而且对双心室EF也有负面影响。Fallah 等[11]通过二维心脏超声斑点追踪(2D-STE)比较36例CSF患者和36例正常冠状动脉流量受试者的左心房(LA)功能,结果CSF组和对照组在纵向收缩应变,舒张早期和晚期应变以及LA心肌应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 基础研究方面

以往对于CSF的基础研究较少,研究主要集中在危险因素方面。近期Mutluer等[12]将48例CSF患者和62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对照者纳入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CSF患者白细胞介素(IL)-1β+3954单核苷酸多态性突变更为常见,表明炎症的趋势可能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Kuyumcu等[13]连续入选了60例CSF患者和60例血流量正常的患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验从血清样品中测量神经多肽Nesfatin-1水平,发现低水平的Nesfatin-1与CSF显著且独立相关(OR=0.982,95%CI:0.969~0.995,P=0.005)。王静等[14]对56例CSF患者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55例患者的血常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红细胞体积(MCV)与CSF呈负相关(P=0.015)。两者的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MCV与冠状动脉血流帧数呈显著负相关(P=0.009)。红细胞变形可能参与了CSF的病理生理过程。

5 相关危险因素

虽然CSF的研究已经过很长时间,但对于确切的病因及病理机制仍不明确,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相关危险因素筛查方面,与CSF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集中在血清学检查方面,以往研究发现CSF与血小板、血液成分改变、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升高等有关。Oylumlu 等[15]共纳入19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其中95例CSF但冠状动脉无狭窄患者,102例冠状动脉造影血流正常。调查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R)与冠状动脉血流速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CSF组的PLR更高(P=0.001)。在相关分析中,PLR与LAD的TIMI血流帧数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的PLR与冠状动脉缓慢血流以及血红蛋白独立相关。除此之外, Ghaffari等[16]纳入69例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CSF患者,并与88例冠状动脉血流正常者进行比较,发现除空腹血糖外,所有变量均与CSF独立相关,包括吸烟、总胆固醇、血细胞比容、空腹血糖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RDW的截止点为13.05%,敏感度为74.6%,特异度为77.3%(P<0.001,曲线下面积=0.802),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截止点为11.35%,其对CSF的预测敏感度为89.9 %,特异度为98.9%(P<0.001,曲线下面积=0.970)。研究发现CSF患者循环血细胞成分的变化可能是潜在炎症和内皮功能障碍的指征。杨倩倩等[17]在1 530 例冠状动脉造影中筛查出139例CSF患者,与同期232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的各项基础及化验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总胆汁酸(P<0.01)、淋巴细胞/单核细胞(P<0.01)、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P<0.01)是CSF的独立影响因素。

6 病理机制

CSF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其发生可能是多种病理过程参与的结果,以往的研究显示微血管功能障碍、内皮功能障碍、慢性炎症反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表现、心外膜冠状动脉解剖等可能参与CSF的发生。但血流减慢是否与全血黏度(WBV)有关却被忽视,近期Cetin等[18]的研究纳入200例CSF患者,将200例冠状动脉血流正常者作为对照组。WBV由血细胞比容和血浆蛋白浓度在低剪切速率(LSR)和高剪切速率(HSR)下通过验证方程计算得出。结果发现:CSF患者在LSR和HSR中均具有较高的WBV。对于两种剪切速率,最高三分位组平均校正的TIMI帧数最高。校正的TIMI帧数显示与WBV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LSR(r=0.562)和HSR(r=0.611)。在多变量分析中,LSR和HSR的WBV是CSF的独立预测因子。殷培明等[19]在探讨CSF与冠状动脉微循环的相关性研究中对比32例CSF患者后发现,与对照组比较,CSF 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载脂蛋白-A1 水平较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较高, 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明显升高 [(29.28±7.68)vs(24.94±6.67)]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IMR与TIMI 血流帧数及 hs-CRP 呈正相关。研究表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与CSF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炎症反应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7 治疗

徐朝等[20]对CSF的药物治疗进展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其主要对于可能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机理进行了归类总结,较系统全面的列出了近年来在CSF药物治疗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疗效及安全区。同时也纳入中医药在CSF中的药物治疗效果。本文从临床实用角度,将CSF术中及术后药物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类总结。

7.1 术中治疗:临床上在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发现并确诊为CSF的患者,经常术中即刻给予硝酸甘油或硝普钠100 µg,再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观察慢血流有无改善。也有相关研究显示术中尼克地尔等药物可改善慢血流,Sadamatsu等[21]用冠状动脉内注射尼可地尔治疗CSF患者观察即刻效果,结果发现用药前后TIMI血流比较差异显著,慢血流得到改善,且疗效优于硝酸异山梨酯。吴文静等[22]选取CSF患者56例,随机化分组分为三磷酸腺苷组(31例)、硝酸甘油组(25例)和双药组。研究发现对于CSF患者而言,单药组硝酸甘油优于三磷酸腺苷,双药组优于单药组。

7.2 术后治疗:CSF患者的口服治疗以往多集中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内皮功能及扩张血管方案,主要的药物有双嘧达莫、阿司匹林、他汀类、硝酸酯类、美托洛尔及曲美他嗪等,这些药物对CSF有一定治疗作用,也有部分研究认为钙拮抗剂米贝拉地尔可改善CSF,但因其有明显副作用,上市1年后便退市。近年来药物治疗方面的新研究有:(1)替米沙坦:近期Jin 等[23]连续入组96例[49例男性,47例女性,平均年龄(53±10)岁]经血管造影证实为CSF的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48例)和替米沙坦组(48例),结果发现,替米沙坦可改善CSF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从而改善慢血流。(2)硝酸异山梨酯:Mansour等[24]进行的一项非随机化的介入性试验入组32例CSF患者,观察了舌下含服硝酸异山梨酯对CSF的即刻效果,经比较血管造影发现含服硝酸异山梨酯后TFC显着降低, 95%CI平均差异为35.2%(P<0.05),从而表明硝酸异山梨酯给药后TFC显著降低,这与显著的血管造影和临床改善相关,而没有显著的血液动力学变化。(3)奈必洛尔:Canpolat等[25]对29例CSF患者服用奈必洛尔3个月后随访,其LV功能、运动能力及心绞痛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

综合以上研究,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日益普及,临床中CSF的检出率也逐渐增多。国内学者近年来也在CSF方面做了诸多研究,在其发病因素、病理机制、检查及治疗方面虽有很多新的观点,可能对于CSF日后的研究有些许帮助,但CSF的确切病理机制及防治仍未明确,如何降低CSF带来心血管危害仍有很大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造影血流血管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血管里的河流
西江月(2018年5期)2018-06-08 05:47:42
最伤血管的六件事
海峡姐妹(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7
BD BACTEC 9120血培养仪联合血清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超声造影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血管
中国水利(2015年14期)2015-02-28 15:14:16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