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620)
城市公共交通是我国一项基础性建设,其中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的交通工具有客车、公共汽车、地铁、有轨电车。公共汽车是城市内大部分居民普遍可负担得起的交通工具,也是城市居民外出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交通工具。在有了快速公交系统(Bus Rapid Transit简称BRT)后,虽然到站时间比先前更加准确,但由于公交车停靠的站点过多,人群行动状况存在差异,就会导致整个车辆运行时间拉长。在乘坐公交车出行的人群中弱势群体占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就这一小部分却对公共交通的运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国乘坐公交车的人群多,国情决定无障碍化公交车确实被现在人群所需要。
在城市内的公交车行驶期间,乘客的关键行为就是上下车。上下车效率决定公交车停靠在站台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到公交运营路线的运行速度。想要整个城市的运行速度加快就要想方设法缩减乘客在公交车停靠期间上下车的时间。在城市交通中,如果在服务“大众”的同时更能兼顾“小众”的情绪和感受,考虑到每个公民最强烈的需求,才能达到“中国梦”的要求和标准。
美国,大多数人很少乘公共汽车。乘客大多数是特殊人群,公交车的主要乘客人群为学生,穷人,残疾人和老人服务的。
美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无障碍公交体系。马路边沿的高度与公交车门的高度是基本符合的,即便不同的公交车车门高度不同,也不会因此成为上下车的障碍。司机控制按钮,将坡板放下,供乘客下车。
我国的无障碍公交车起步较晚,广州的无障碍公交车时我国现阶段无障碍公交车的代表,在车厢内,有放置轮椅的专属区域以及用于固定轮椅的设备,加强了乘坐轮椅出行的乘客在公交车行驶过程中的安全系数。该车上下车门处设计了由驾驶员控制的电动伸缩踏板提供轮椅上下。车内空间利用率是目前公交车最高的。
以上海市松江区17路公共汽车为例,松江现有公交车的明显特征如下列几条。
(1)公交车车门处台阶踏板过高,行动不便及轮椅车上下车不方便,导致公交车在路边停靠时间过久。
(2)车内的无障碍爱心座椅与普通座位没有功能上的本质区别。乘客分类不明确。
(3)公交车内扶手存在安全隐患,扶手过多,整个公交车内空间形成视觉污染。
导板的尺寸参考国标使用轮椅的尺寸来设计。导板的外形想让乘坐轮椅的残疾人顺利从公交车的后门上下,就要加宽后门的宽度。低地板和宽出入口的无障公交车设计构思方案如图4-1所示,故事版如图4-2所示。
图4-1
图4-2
无障碍公交车内一定要有无障碍化座椅,其中针对行动不方便乘客的肢体行动进行设计,整个公交车座椅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排座椅,一般上车后行动不便的老人会坐在前排。第二部分为中间爱心座椅,残疾人和孕妇类的坐的专用座椅。第三部分为后排座椅,远途旅客乘坐的。他们不需要提早下车挤到后门的位置。针对不同类型的乘客,公交车的座椅功能性就要发生改变。设计点就体现在要考虑残疾人具体不方便的肢体在什么地方,去进行改良设计。空间设计要参考轮椅的通行空间。如图4-3
图4-3
目前松江区公交车的扶手,东西随处乱放,空间利用率大,并且拿着东西站立的人们很不方便,传统的扶手是在公交车的上方,身高矮的人没有手扶的配置,特别是在上海松江这种南方城市,人们身高普遍偏低,在路况不好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车内人员互相挤撞。乘客握紧扶手便难以保持身体平衡,就要将手摆成弧度。但是在公交车内站立的时间过于长,便会造成手腕的不适。在公交车碰撞或者紧急刹车时,瞬问的挤压或拉扯都有可能造成腕关节的受伤。因此此次设计如图5-5所示,设计的是利用空间较小的圆柱体,圆柱体的好处在于无论乘客身高高大或是矮小都能有手扶的配置,并且在手扶的圆柱体处有可挂物体的配置。
本论文以上海松江17路公交车为例着重分析了这些弱势群体在出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反映出来的现有城市公交车的设计缺陷。通过对国内外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分析,来作为本文设计研究的铺垫。
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论文无法扩展,尤其是根据上海松江的路况做出的设计研究模式,在之后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会持续关注无障碍公交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