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翻译观视阈下德译本《围城》语言文化专有项翻译研究

2019-01-07 06:24王波涛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围城

【摘要】《围城》是钱钟书呕心沥血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全文笔锋流畅、风格独特,折射出中华文字的博大魅力,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佳作。本文以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为基础,探究翻译四步骤:信任、侵入、吸收及补偿在译者处理文化专有项时的具体表现,旨在说明语言文化专有项翻译是译者在文化阐释指导下充分发挥创造性的语码转换,同时为中国经典文学著作外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围城;阐释学;语言文化专有项;译者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围城》是钱钟书苦心经营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全文行云流水,不失风趣与讽刺。钱钟书在书中运用了大量极富中华文化特色的诗词、习语及典故,语言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因此,《围城》不仅在国内传播力度大、影响范围广,而且海外也极富盛名,实属中国当代文学翘楚。语言文化专有项包含了各个语言所特有的语言现象,例如谚语、俗语及诗词等。语言是民族思维的外在体现,因此,对语言文化专有项的研究颇具价值。

一、阐释学翻译理论

阐释学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信使赫耳墨斯,它是一门关于理解、解释及其方法论的学科。早在1567年,经院哲学代表弗拉齐乌斯就提出了阐释的基本原理,即“理解循环”。此后,阐释学又经历了两次飞跃:施莱尔马赫使阐释学发展为普通阐释学;伽达默尔使阐释学上升为哲学阐释学。

阐释学与翻译学关系密切。1813年施莱尔马赫提出“德式化”与“陌生化”的翻译策略。在此基础上,伽达默尔提出“会话模式”,认为文本理解就是阐释者不断向文本发问的过程,对翻译理论的借鉴作用极具意义。

基于此乔治·斯坦纳将阐释学与文学翻译相结合,认为“理解即翻译”,视翻译为译者理解与阐释的过程,进而提出信任、侵入、吸收、补偿翻译四步骤。

二、语言文化专有项

文化专有项浸润着民族文化漫长发展演变而积淀形成的精华,是民族精神世界的映射。其中“语言文化包括各个语言所独有的在语音、字形、句法、词汇等方面的语言现象,如谚语、俗语、诗歌等”(冯小冰,2016:65)。

三、译例分析

《围城》被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称赞为“中国最趣味横生、最用心经营的一部小说,也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余承法,2018:116)。《围城》先后被译为十余种外语,传播极广。在海外的译介出现了对《围城》的不同阐释。

(一)信任

“信任是指译者相信原文可以被理解,所译之物是一部言之有物的作品”(刘军平,2009:219)。《围城》作为钱钟书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其蕴含的文学价值不言而喻。

《围城》德译本译者为莫宜佳(Monika Motsch),在译作期间与钱钟书保持书信往来,并且特地前往北京与钱钟书共商译本,向他请教翻译中遇到的难题。莫宜家还为译本撰写后记,将《围城》定义为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并且称它为世界范围内第一部融贯中西的小说。译者对《围城》文学价值的肯定和赞扬折射出译者对所译之物的信任,实现了对原作阐释的第一步。

(二)侵入

侵入具有袭击行、掠夺性。“乔治·斯坦纳认为每个理解行为必定侵占其他(我们翻译的)实体。”(谢天振,2018:107)。他赞同哲罗姆将原文意义喻作”译者擒回的俘虏”。译者侵入原作剥去原作语言外壳,抽离出原作内核。由于受到本民族文化意识等方面影响,译者必然持有特定视域,故而译者对原作的侵入无疑会引发不同视域的碰撞冲突。

例1原文:他只等机会向她声明并不爱她,恨自己心肠太软,没有快刀斩乱麻的勇气。

译文:Er hasste sich selbst,weil er zu weich und feige war,um den gordischen Knoten zu l?sen.

“快刀斩乱麻”比喻办事果断,直逼要害。译者在对该专有项翻译时直接侵入原文,摆脱原文语言外壳,“擒回”原文核心含义。“gordischer Knoten”(戈尔迪之结)源自希腊神话。它具有与快刀斩乱麻相同的所指内涵。此处译者用此习语替代汉文化中的快刀斩乱麻明显带有侵入的烙印。

例2原文:……因為它自己没有才学,他才把才学看的神秘,了不得,五体投地的爱慕,……

译文:Da er selbst keine Bildung besitzt, bewundert er sie wie ein gro?es Geheimnis und wirft sich vor ihr in den Staub……

“五体投地”比喻佩服到了极点。此处译者采用德语中具有相同内涵的习语“sich vor jm in den Staub werfen”入侵汉语中的语言文化专有项,体现了译者的理解终究取决于本民族的思维方法与语言习惯,从而对原语文本进行侵入。

(三)吸收

吸收这一骤包括意义吸收和形式吸收两方面。译者应以阐释为依托并发挥创造性,在形式和意义上做出取舍,要么机械模仿语言形式,要么将原文意义纳入自身文化体系中。

1.对形式的吸收

例3原文:女人学政治,那真是以后天发展先天锦上添花了。

译文:……das ist wie Blumen auf Brokat.

“锦上添花”是指在锦缎上绣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完美。在此处,译者没有直接提取原作中该语言文化专有项的所指意义,而是采取直译的方式模仿汉语表达,传神地再现了汉语的语言魅力,使“锦上添花”这一意象带来的语言图景跃然纸上,为读者提供了领略异域文化之美的机会,实现了译文与原文的貌合神似。

例4原文:他记起衣锦还乡那句成语,有一年乘清明节回县去祭祀扫墓,结实本地人士。

译文:Eingedank des Sprichwort>>in Samt und Seide nach Hause kehren<<,besuchte er zum chinesischen Totenfest seine Heimat……

“衣锦还乡”是指在中国古代,当有人为官或富贵之后穿着华贵服饰返乡以彰显自己功成名就。在处理此语言文化专有项时,译者侧重于对原作形式的吸收,将其直译为“披绸着锦回家乡”。丝绒(Samt)以及丝绸(Seide)在德语文化中同样也是华贵服饰的代表,因而不会给德语读者造成理解障碍。虽然语言表达带有“异化”的风采,但却能给读者带来一种“陌生的相似性”,彰显语言的神韵。这样一来,“译者在原语与目的语读者之间找到了传神达意的契合点”(付天海,2013:43),彰显了汉文化的美学价值。

2.对意义的吸收

例5原文:蛟龙非池中之物。(钱钟书,2016:63)

译文:……,ein Adler müsse eben fliegen……(莫宜佳,2016:335)

“蛟龙非池中之物”比喻凡尘中有远大抱负和较强能力的人。为避免由东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歧义,译者并未直译蛟龙,因为在西方文化中龙代表着邪恶,译语读者无法透过这一意象窥探该习语所内蕴的核心含义。因此,译者在对中华文化阐释理解的基础上发挥其创造性,用雄鹰翱翔天际这一意境在译语读者脑海中建构新的语言图景,成功向读者传神送意。

例6原文: 他说这冒昧话,准备碰个软钉子。

译文:Er war gefasst auf eine h?fliche Abfuhr.

“软钉子”比喻委婉地回绝。直译则会造成译语读者的文化缺位,读者无法理解其真正含义;此外直译也会使语言失去精炼之感,削弱文学性。故此,译者在此采用意译的手段向读者阐释这一汉语表达,使用“h?fliche Abfuhr”(礼貌地回绝)一词,使译语读者更好理解原文内涵,同时语言表达仍旧短小精悍,在译语中保证了文学性。

3.补偿

经过前三步之后,原作必然失衡,此时应采用补偿的方式实现译作与原作的平衡。在《围城》语言文化专有项翻译中,译者也采取了多种补偿手段,让译文读来犹如原文。

例7 原文:辛楣拍鸿渐的脖子道:“这恐怕就是‘有美玉于斯了。

译文:Xinmei stie? Hongjian an:“Wie hei?t es in den >Gespr?che des Konfuzius<:Hier haben wir ein wundersch?nes Stück Jade.”

Erkl?rung:ein wundersch?nes Stück Jade:Witzige Anspielung auf die >>die Gespr?che des Konfuzius<<(>>Lunyu<<,Kapitel IX,12).Ein Schüler fragte Konfuzius,ob er sein sch?nes Jade verkaufen oder verwahren solle.Konfuzius dr?ngt zum Verkauf,womit er sagen will,man soll sein Licht nicht unter den Scheffel stellen,sondern sich als Politiker bet?tigen.Bei Fr?ulein Jade gewinnt >>Verkauf<< einen neuen Sinn.

“有美玉于斯”源自《論语子罕》。把美女比作玉是汉语中常见的隐喻手法,但对于译语读者而言,由于受限于本民族思维与文化,无法建构玉与美女之间的关系。因此,译者在这里采用直译加注释的策略,填补了译语读者的文化缺位,不仅让译语读者顺利捕捉原作内涵,而且译语读者也能够领略汉语表达的魅力

例8原文:方遯想起《荀子·非相篇》说古时大圣大贤都相貌奇丑,便索性跟孙子起个学名叫“非相”。

译文:Als Schulname für seinen Enkel w?hlte er >>Antigestalt<<,in Anlehnung an den klassischen Philosophen Xun Zi,in dessen Kapitel>>Antigestalt<

大圣大贤即圣人和贤者的合称,指德行高尚、有非凡才智的人。译者在allen gro?en Heiligen und Wesen的基础上采用补偿的方式添加了einschlie?lich Konfuzius,由于译语读者对中国古代圣贤孔子熟知度较高,因而有助于读者理解大圣大贤的所指含义。这样一来,原文与译文意义趋于平衡,利于目的语读者接受。

四、结论

语言文化专有项是一个国家、民族漫长发展积淀的精华,能够折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这样,无论就其独特的结构形式还是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言,都给译者进行阐释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本文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四步骤即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出发,在对德译本《围城》中语言文化专有项的阐释过程进行分析后发现,面对文化专有项翻译,译者一方面要具备坚实的语言功底,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原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只有具备这两方面的硬性条件,译者才能在文化阐释指导下犹如卸下镣铐的舞者在两种语言文化中游刃有余地选择最恰如其分的翻译方法,从而使译文与原文实现貌合神似,最终实现不同文化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谢天振主编.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601.

[2]付天海.文学翻译创造性研究[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98.

[3]刘军平编著.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579.

[4]余承法.《围城》海外旅行70年[J].外语学刊,2018.

[5]冯小冰.《美食家》德译本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研究[J].双语教育研究,2016(2):63-72.

[6]钱钟书,莫宜佳等译.围城[M].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王波涛(1993-),男,汉族,研究生在读,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研究方向:文学翻译与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围城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围城”始于内心,亦终于内心
围城犹存,不必纠结进退 希望仍在,人生始终精彩
社交电商的“围城”
雾霾
看《围城》的那些年
《围城》70周年首推电子版
围城之围城
读《围城》有感
围城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