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要而又珍贵的文化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芦笙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而且还是苗族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探究芦笙的起源、分析其内在价值,对于展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提高国民思想文化水平和审美意识,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传说;起源;价值
【中圖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A
苗族作为一支古老的迁徙民族,并没有留下传统的文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芦笙作为最受欢迎的民间乐器之一,是苗族人民沟通交流的情感纽带,是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被誉为苗族“文化的象征”。
一、历史溯源
由于史料缺乏和历史社会变迁等多重原因,芦笙确切的形成时间尚不清楚。不过早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曾记载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这样的诗句。由此推断,笙的形成时间距今至少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已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年代最早的实物笙是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战国彩漆笙”,距今也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而明确提出“芦笙”一词是在明代。例如明代倪辂的《南诏野史》:“每岁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终日不倦”;钱古训的《百夷传》:“村甸间击大鼓,吹芦笙,舞干为宴”等。由此可见,芦笙作为最古老的民间乐器之一,见证了苗族历史的兴衰,也是苗族文化发展的见证者和传承者。
二、起源探究
通过对众多的苗族芦笙起源传说的分类整理,笔者将其归纳成五类,并且深入探究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历史理论根源。
(一)神话说
有不少古代典籍注记芦笙起源于女娲式,例如《唐乐志》曾道:“女娲作笙,列管於匏上,纳簧其中。”女娲是创世之神,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关于女娲的民间传说有很多,至今苗族不少聚居区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例如“三苗传说”“伏哥伏妹治人烟“的传说。这都根源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苗族始终处于华夏文明的边缘地带,一直以来被封建统治者不断被驱赶、歧视,为了获得其存在的正统地位,始终将上古正神、大地之母——女娲作为自己的始祖。
而笙簧(芦笙)的结构来看,椭圆形的匏类似于女性孕育生命的生殖器官,列管象征男性生殖器官,“列管於匏上,纳簧其中”象征着两性交合,繁衍人类之意,体现出先民的生殖崇拜思想。而作为创造人类的自然之神,女娲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笙簧(芦笙)的创造者。
(二)劳动说
许多民间故事中描述了苗族人民在收成不好时寄情于芦笙或者吹奏芦笙迎来太阳对农业的恩泽等传说。据考古研究证实,早在原始社会时期,苗族人民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以种植水稻、玉米、小麦为主。为了躲避战乱和压迫,先民们通常居住在偏远的山区,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地下,以粗放式的刀耕火种进行农业生产。恩格斯曾说:“劳动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农业劳动过程中遇到的天灾人祸产生了祈盼风调雨顺的需要,丰年的粮食大丰收产生了先民们庆祝丰收的需要,于是芦笙应运而生,成为苗族人民寄托情感、激发斗志的物质载体。
同时,劳动构成了我们所描写的重要内容。芦笙作为音乐和舞蹈的统一体,劳动过程中的声音、口号、节奏,构成了芦笙曲子中的曲词和旋律,劳动内容构成了芦笙曲目内容,劳动时的动作也构成了芦笙舞的基本元素。劳动产生了艺术,苗族人民的劳作产生了芦笙。
(三)祭祀说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中提出了艺术起源的实用性:考古发现的史前洞穴中里面美丽的壁画并不是为了迎合审美需要,而是原始的先民们为了期盼下一次捕捉猎物成功。因此,原始艺术不具有现代人追求的阶级美,而在实质上是一种实用的功利美。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因此,芦笙起源也有很多是关于通灵天神、召唤自然力量、敬奉祖先的传说。认为“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的苗族人民为了祭奠亡灵,让天神先祖保佑他们驱灾辟邪、风调雨顺、子孙后代繁衍昌盛,先民们让芦笙成为一件具有象征意义的“图腾”,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先人之间、人与神灵之间进行沟通交流。
这也道出芦笙的产生是由于其实用功利价值而产生的可能性。
(四)娱乐说
席勒、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认为,人类在满足了生存需要之后,还没有发挥出来的精力就成为了剩余精力,它随着时间不断地累积,并且必须得到释放。而人和动物都通过游戏得到过剩精力的释放。
芦笙的出现原因也是一样。原始社会时期石器使用不断普遍化,奴隶社会时期石器、青铜器的使用,都使得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先民们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人与土地之间的依附作用不断削弱。剩余精力成为先民们创造芦笙、进行审美娱乐的动力,因此才有了天帝赐物,芦笙娱乐人间的传说。
(五)情感说
关于艺术起源学说之一——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们表达沟通、交流情感的需要。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
芦笙起源的传说中,描述了大量关于用芦笙吸引心上人的爱情故事和用多支笙管象征兄弟团结和睦一条心的亲情故事,这都说明了先民们通过将音乐和舞蹈元素融于一体的芦笙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出对于兄友弟恭、婚姻幸福的美好心愿和祝福。
三、多元价值分析
(一)历史文化价值
苗族作为一个以芦笙文化为中心的文化群,芦笙支配着苗族的整个文化行为和文化思维。由于苗族人民在古时候没有传统的文字,于是口口相授的芦笙成为他们进行交流、描绘生活现象、传播知识的载体。苗族作为一个迁徙民族,路途中的经历多被编成了芦笙曲目,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们也以芦笙作为情感的纽带而联系在了一起。因此,芦笙不仅仅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苗族的历史是一部芦笙史,芦笙文化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
(二)艺术欣赏价值
芦笙是集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文化艺术载体,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旋律和舞蹈形式。芦笙音乐属于民族五声调式,缺少fa音和xi音,吹奏时以双音为主。多管芦笙声音低沉,节奏舒缓绵长,感情缠绵悱恻,多用于祭祀、丧葬时吹奏;而短小型的芦笙节奏自由轻快,感情真挚热烈,多用于丰收、婚嫁等喜事举办时吹奏。芦笙舞是伴随着吹奏者进行吹奏时,自己跟随着音乐而舞动起来的舞蹈。由于舞蹈者在起舞的同时也在进行吹奏,芦笙舞的动作比较简单,主要有身体前倾后仰、勾腿后踢、顺时逆时绕圈、轻跳等动作。
芦笙音乐和舞蹈都集中在了表演者身上,因此,芦笙表演有极大的随意性和自由性,同时也反映出了苗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
(三)经济旅游价值
從文化产业学的角度来看,芦笙作为一种文化资源,通过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从而形成相关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再将其投入到市场流通领域,最终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这个过程就实现了芦笙的经济价值。依托芦笙这一实物,将其符号化和品牌化,开发相关文创产品、举办民俗活动等,可以带动民族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满足游客的审美、娱乐等多样化需求,实现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四)学术教育价值
芦笙作为苗族文化的象征,是“乐器、法器、神器”的三器合一;它渗透在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等各个领域,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展示了苗族人民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全貌。芦笙是包含着苗族器乐文化、艺术审美、宗教、美学、数学等在内的文化行为。要研究苗族文化、苗族人民的行为特征和心理活动,就离不开对芦笙的研究。
对于苗族人民来说,学习吹奏芦笙也是他们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特别是民族知识)的途径之一。会吹奏芦笙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会说苗语;在当代各民族之间密切联系的背景下,各少数民族的语言使用与汉族呈现趋同的态势,苗语面临失传的困境;因此,保留苗族自身的语言特色,增加苗族人民之间的文化认同极为重要。苗族人民在吹奏芦笙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会苗语、使用苗语,而且能够了解苗族的历史文化,感悟独特的乐舞魅力,从而起到传承文化、教化人民的作用。
四、结语
芦笙不只是苗族的民间乐器,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更是世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在当今这个高效快捷的新时代,要让芦笙文化继续流传下去,我们不能墨守成规,一味地守旧,而要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才能让芦笙以更具年轻活力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黄惠妮.论原始艺术的功利美[J].思想战线,1980.
[3]祝叶.经典游戏理论综述[N].科技创新导报,2009.
[4]彭吉象.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刘燕.贵州芦笙的种类及其特点[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6]侯健.试论文山苗族芦笙文化的社会功能和研究价值[J].民族艺术研究,1996.
作者简介:谭真宜(1999-),女,汉族,四川什邡市人,本科在读,单位:四川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指导老师:张凤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