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2019-01-07 06:24鄢秀丽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2期

【摘要】太和清音起源于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民间曲艺“清音”,是安徽当地的重要文化,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由于时间久远,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并没有那么完美,太和清音也和众多非遗一样面临着消亡的境地。近几年来,由于传承人的相继离世,导致清音的传承走向了衰落,不可避免地成为必须要拯救的文化。作为人类的宝贵财富,太和清音理应得到传承与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了太和清音的生存现状,就此分析了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希望能为太和清音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太和清音;清音传承基地;戏曲艺术传承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18年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攻关研究项目:太和清音艺术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8CX098);2019年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课题攻关研究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安徽高校音乐教育国际合作新机制的研究(项目编号:2019CX116)。

一、太和清音的结构与风格分析

安徽省太和清音属于我国传统曲艺的创作风格,结构完整。其由4个部分构成,即引子、慢板、快板及结尾,这种结构是我国戏剧最传统的创作演奏方式,也造就了太和清音的曲艺地位。开始部分的引子即散板部分,大量的倚音、长音、滑音等技巧使用的同时,还形成了强烈的强弱对比,使作品张弛有力,使受众能够更好地调动情绪,增强受众的兴趣,也同时为作品奠定了感情基调;进入“主题”部分速度有所放缓,旋律婉转深沉,对作品主体的渲染具有良好作用;紧接着,“主题”开始慢慢衍化,推动情节发展,调动听者的听觉细胞,整个作品变得更加优美华丽,为后来的感情展现做出了完美的铺垫。快板部分的结构划分主要是依据速度与情绪上的变化进行。最后的结尾部分,乐曲节奏整体放缓,所调动的情绪也逐渐平静,由此结束。

二、特定风格下的演奏技法

演奏手法对于一个乐曲作品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演奏手法体现不同的音乐风格。演奏手法对于演奏者有较高的要求,演奏者必须完全地了解乐曲的结构、技法与情感,经多方面的综合考量来确定不同的演奏技法。对于太和清音来说,它是体现安徽人民的优秀文化,极具地方特色,体现了安徽人们的温柔婉转、朴素深沉,是一首对于情感把握极其细腻的作品,音乐深沉婉转、旋律起伏跌宕,是对安徽人民的完美再现。因此在展现这种细腻的情感时,需要演奏者对情全面把握,将自身情感完全投入到演奏作品中。在特殊音的音准控制上,安徽太和清音极具地方特色,其变音的手法运用特别多,因此,对于变音等类似特殊音的音准控制一定要准确,保证演奏的质量,使乐曲的演奏风格得以完美的展现。对于演奏者来说,关于特殊音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特殊音的音准控制决定了演奏效果,决定了听众的现场体验。因此,关于特殊音的控制是需要演奏者格外注意的。

三、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发展

(一)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

由于太和清音的唱法有一些难度,因此太和清音的传承十分困难。在历史上来说,直到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太和清音才由阜阳发展到太和。从此,太和清音受到当地人们的喜欢,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在当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与之相关的组织,“清音会”就是其中之一,许多文人雅士以曲会友,成为了当时人们消遣娱乐的方式。清音的演唱形式很简单,演唱者手持乐器,端坐在桌子周围,边唱边伴奏。清音的基本唱腔是“四句腔”,行腔舒缓柔和,节奏强,曲词上下起伏较大。演唱内容类型多种多样,有諸如《天官赐福》《全家福》等表示吉利或喜庆的戏词,也有《赏雪》《昭君和番》等文明小戏。后来,太和清音逐渐走出小庭院,受众面更加广泛,成为了大多数人们娱乐的方式,在各种重要的节日上也可以看见太和清音的身影。太和清音虽唱腔优美,曲调清丽,能够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升华,陶冶人们的情操。但是由于近些年来太和清音的传承人相继去世,太和清音也难免走向消亡的境地。

2006年,太和清音被评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11月22日,太和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太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和清音”传承基地的通知》,批准太和县第二职业高级中学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和清音”传承基地。从此,太和清音的传承方式有了新的形式。太和清音的传承不再局限于民间自发传承,而变成了官方的有明确目的方式的传承,太和清音从此走向了课堂,走进了当地学生的生活。学生们担当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成为清音弟子。在官方的努力下,太和清音已经成为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就目前的形势下,太和清音的传承已经有了一定的保障。政府的大力支持给了其强力的保障,清音也有了一大批新的传承人。

但是,传承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太和清音的传承上也暴露了一些缺陷。首先,青黄不接。如今,演唱太和清音的人们越来越少,甚至有许多人还不知道太和清音为何物。虽然有当地的一些学生进行传承发展,但是无法避免的是太和清音唱法独到且难以学习,对学生的天赋要求较高。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对于传承具有一定的难度;其次是经费问题。虽然太和清音已经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但是重视程度仍然还不够。在现阶段,演奏设备不能及时更新甚至无法配套,传承遇到资金问题,一些问题只能暂时搁置;最后,剧目乏新。由于太和清音深受历史的影响,它并不是一种流行音乐,当代人们的接受程度还是有限的,年轻人给太和清音的空间太少。另外,太和清音的传作团队只演奏一些经典曲目,而忽略了内容与形式上的更新。虽然太和清音进校园以来也创作过不少新的乐曲,比如张洪奎老师创作的《清音一曲赞盛世》等曲目,但是由于地域的局限,这些曲目仍然走不进大众的视线,传唱度仍然很低。想要太和清音快速发展,还要创作出更符合当代人审美的优秀曲目。

因此,首先需要采用正规的记谱法,曲谱的说明方式更加直观,便于清音的广泛传播;其次,在教学上要培养大量的优秀教师。优秀的教师永远的传承的最有力的保障,因此,当地政府要给予大量的政策,吸引优秀的师资人才,为壮大师资力量以及太和清音的传承做出贡献。最后,在政府层面上,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资金上都要给予大力支持,为太和清音的积极发展做出最强有力的保障。另外,政府还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形成相应的机制,鼓励创作人才大胆创新,多做创新作品,放开眼光,促使太和清音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总之,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太和清音的传承,加大对它的保护力度,这是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二)安徽省太和清音的发展

太和清音深受人们欢迎不是偶然的,它的广为流传是因为它来源于人民,是人民群众亲自创作的结果,因此其成功具有必然性。太和清音主要体现的是安徽地区的地域特点,深深植根于人民中,具有其天然的优势。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上、在情绪的把握上,太和清音既惆怅又愤怒,带有一丝感伤之情。速度上张弛有度,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反差感。力度的瞬息万变对引子段落的音乐表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力度的变化体现了音乐语言的变化,起伏跌宕给了人们最佳的听觉享受,多变的旋律与张弛有度的韵脚给了人们无限遐想。太和清音同时也影响着我国其他地区民间曲艺的传承发展。例如其对鲁西南鼓吹乐的传承与发展,以鲁西南传统名作《一枝花》为例,太和清音和民间曲调《十样景》如出一辙,只不过将《十样景》的旋律进行了移低五度的移调处理,这就使太和清音的演奏更适合二胡的演奏风格,将二胡这件乐器的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更符合人们的听觉美感,得到人们的追捧。此段旋律婉转优美,音乐进行稳定从容,节奏变化错落有致,音乐情绪娓娓道来,更能够吸引人们的兴趣,得到人们的充分认可,也有利于太和清音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承。

四、总结

太和清音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弘扬我国优秀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演奏时要特别注意其演奏手法,在对其有大概了解之后进行全身心的投入,争取以最好的状态来诠释太和清音所表達的具体内涵,这对体现安徽人民的内敛、热情与中华民族的不屈气节具有重要作用,也对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依妮.当传统遭受现代文化的冲击—“太和清音”生存困境与发展方式的调查与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7.

[2]王依妮.论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J].戏剧之家,2016(14):33.

[3]袁茹.太和清音研究[D].温州:温州大学,2016.

[4]中国戏曲集成编委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M].中国ISBN中心,1995:841.

[5]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安徽卷)》[M].中国ISBN中心,1993:309.

[5]赵胜蓉.发展清音演唱艺术的断想[J].四川戏剧,2007(2).

[6]程敏.安徽太和清音生存现状调查及发展断想[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作者简介:鄢秀丽(1973-),女,汉族,安徽淮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