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达伟
[摘 要]前概念容易先入为主,修正起来并不容易,需要广大教师引起足够重视。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转化各种前概念,可有效修正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前概念;修正;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4-6058(2019)35-0070-02
转化前概念是学生思维修正的第一步,也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起点,其改变了学生对原有概念的感悟和理解,使学生的认识、思维得到重新建构,进而实现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在实际教学中,前概念容易先入为主,修正起来并不容易,需要广大教师引起足够重视。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阐述高中化学教学中前概念转化的策略,以期能够为学生前概念的转化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方法和思路。
一、生活中的前概念,在问题情境中转化
生活中的经验是学生前概念形成的基础,转变应先从了解开始,教师应先给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问题情境,暴露学生大脑中的前概念,唤起学生对已有概念的关注;然后再根据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实施应对策略,切实推进学生前概念的转化。
比如,在学习有关“糖类”的知识时,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来让学生描述自己对糖的认识,进而延伸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糖的概念。
问题情境1:生活中常见的糖有哪些?请说一说你对“糖”的认识。
“糖有甜味。”“糖有各种颜色。”“大多数糖为固体。”“糖易溶于水。”“甘蔗中富含糖。”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对糖的认识。显然这些前概念并不全面,需要进行重新定义。教师可以继续创设问题情境,推进学生对“糖”的思考与理解。
问题情境2:对课本中有关“糖”的资料进行阅读,对比自己所理解的糖,给出新的关于糖的概念。
阶梯式的引导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表达产生了怀疑,积极进行资料阅读,了解到糖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明白了“糖不一定是甜的,甜的不一定是糖”,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对糖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有效纠正了错误认知,顺利实现了前概念的转化。
二、相似性前概念,在并列对比中转化
在名称相近的概念学习中,学生往往感到关系复杂、容易混淆,从而对概念产生了模糊的认识,无法厘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对此,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多个概念理解模糊的情况,然后,将其并列比较,让学生逐一进行理解,并在讨论的过程中比较异同,细致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极富逻辑性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学习“同分异构体”时,学生往往会被前面学过的几个“同字辈”的概念混淆。教师在了解这一情况后,采用并列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一一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相似概念的内涵。
并列展示: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位素、同素异形体。
概念的并列展示,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它们进行比较:同分异构体指的是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指的是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者若干个“-CH2 ”的化合物;同位素指的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同素异形体指的是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清晰的对比,加上适当的讨论辨析,学生很快掌握了概念之间的异同,并能熟练完成相关习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并列对比中,学生理解了概念的定义,加上适当的练习,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反复对比与分析,模糊的概念逐渐在学生的大脑中变得清晰,不仅让学生找到了概念的重点,还让学生厘清了思维,顺利将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
三、继发性前概念,在诊断评价中转化
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通常已有的概念只有联系实际应用才有意义,而对继发性前概念的改造也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诊断评价是转化学生继发性前概念的有效方法,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设置相关问题,对学生的已有概念进行考查,进而以考查结果为依据来实施前概念的转化策略。
例如,在教学“电解质导电原因”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来诊断学生对“导电性”的认识,并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分类汇总,从而科学地实施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前概念的转化。
正确的前概念:(1)电解质能导电是因为电离产生阴、阳离子;(2)电解质溶液能导电是因为阴、阳离子的自由移动;(3)酸、碱、盐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错误的前概念:(1)电解质能导电是因为含有自由电子;(2)电解质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水能导电;(3)盐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含有金属元素;(4)离子化合物都能导电;(5)电解质在通电的情况下才能电离。
诊断让我们了解了学生的想法,评价让学生纠正了错误思维。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对金属导电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将其迁移到电解质的导电上,让学生从根本上明白两者导电原理的区别与联系。同时,通过对NaCl晶体、熔融NaCl和NaCl溶液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电离与导电的本质区别,从熔融或溶解两方面讨论自由离子的产生,纠正学生对相关概念的错误认识,最终实现前概念的转化。
通过诊断评价,学生的前概念得以暴露。错误的前概念如不加以纠正,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但教师千万不能对学生的前概念采用“一棒子打死”的方法,而应让学生自己思考判断,主动向科学概念迈进,利用自身力量来突破自己、实现提高。
四、迁移中的前概念,在矛盾质疑中转化
质疑是创新的第一步,自我质疑是自我突破提升的前提。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来分析新事物、新概念,但在其逻辑推理过程中,常常会在思维上产生自我矛盾。对此,教师可以运用矛盾质疑的转化策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基于严密的分析设计合理的实验来对质疑进行验证,利用实验事实来检验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进而顺利完成前概念的转化。
例如,在学习“钠的性质”的相关知识时,有这样一个问题:钠与硫酸铜溶液能否反应?若能,会发生怎样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前概念,学生在理解上产生了矛盾。
矛盾展示:(1)根据活泼性较强的金属可以置换活泼性较弱的金属,则活泼的金属钠应能够置换出不活泼的金属铜。(2)结合刚刚学的钠的性质,可知钠会与水反应,故金属钠会先和水反应。
这两个观点都有自身的依据,看似都合理,但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呢?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积极想办法进行验证,很快设计了“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并进行了操作。实验中钠熔化,并有气体和蓝色沉淀生成,没有红色铜析出,据此判断观点(2)是合理的。
矛盾质疑,解放了学生的思想,结论的多样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升。同时,学生在极力寻求方法的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技巧。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仅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前概念的转化,还真正做到了“有勇有谋”,在矛盾质疑中实现了自我能力的提升。
总之,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挖掘学生潜在的前概念问题,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为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创造积极的环境。同时,还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前概念的不完善或不正确,促其通过讨论辨析、对比学习等多种方式积极寻求转化途径,最终实现前概念的顺利转化和核心素养的养成。
(特约编辑 温 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