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深层次阅读策略探究

2019-01-07 01:36张晶辉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语文主题学习文本语文

张晶辉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语文教学教学生读懂文本,是阅读教学最朴素的目标。解文悟情,然后才得真味。这是学生爱上语文课,爱上阅读的关键所在。“语文主题学习”倡导学生海量阅读,我深觉课堂教学仍是主战场,如何行军布阵,实现“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是每个老师都要省思的问题。本文就“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的浅性阅读问题与解决策略做初步探究,致力于贡献出有建设性、有益于语文教学的看法。

一、“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的浅性阅读之忧

当今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取知识的方式日益呈现“碎片化”状态,这种浅层次阅读正在让我们停止思考。“语文主题学习”的初衷是让我们学会系统化“深阅读”,而我们大力提倡“1+X课型,这种教改,使学生接触到大量文本,但是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看到了某些一线教师课堂教学浅尝辄止,只求数量等现象,一堂课下来,“蜻蜓点水”式读了很多文章,但未得文本之精髓,这样的课堂教学“语文味”太浅,背离了“语文主题学习”的初衷。以一节“语文主题学习”课为例,一位教师执教了“在青山间探索,在绿水间泛舟”教读引领课,课内文章为《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链接了主题图书中的《飞鸿滴翠记黄山》与《游石钟山记》。学习目标是通过赏析精彩写景语句,把握文章写景的角度和方法。预习检测之后,课堂主要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速读圈妙句梳理文章

问题设置:思考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一找第一天游览过程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活动二:细读晓文把握角度

问题设置: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东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作者有何感受?

活动三:跳读抓特点学以致用

跳读《飞鸿滴翠记黄山》与《游石钟山记》,小组合作并尝试用这样的句式分享交流小组的感受:

文中(段落或句子)运用了 (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写出了景物的特点,三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堂典型的“语文主题学习”课,在普通的一线教师中也是比较成型的教学设计其中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是只是分析景物特点,谈作者感受。这种做法太“泛泛”,难以挠到文本的痒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这篇课文的特质在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作者在写景中还融入了自己的思绪,使得文章在写实的同时又带有一种超越眼前所见景物的诗意。因此赏析不到文本景物描写独到之处课堂教学总是少了一些“神韵”,也就难以打动学生,不动心、动情,谈何说爱上阅读?

二、探寻“语文主题学习”深层次阅读之道

“语文主题学习”之路是一条深层次阅读之路,在路上,我们不断探索,念兹在兹,才会走得更远。深层次阅读是打造学生思维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之所在。

解读文本特质是深层次阅读的基础。每个具体文本都有其个性特点,这就是文本特质。要根据文本本身的特点切入解读,设计教学,这是基本思路。一个文本之所以具有不同于其他文本的教学价值,是因为他们彼此之间不一样。彼此不同,才能具有不同的教学价值。因此我们要依据文本特质来思考教学,实施教学。现以《愚公移山》为例,这是一篇寓言。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这就要求实事求是的分析。既然题目是“愚公移山”那么主问题就是可以设计为:是不是愚公移走了这两座山?通过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愚公固然有移山的愿望、移山的行动,但他却没有移山的能力。事实上,他也未能依靠自己达成移山的结果。他确实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这个主观能动性并不足以使这两座山消失。从整个事情的结果来看,是天帝派神把山移走了,而人类无论“愚”还是“智”都不能达到这样的结果。而天帝这样做的原因是“帝感其诚”。“愚”和“智”是属于智力范畴,而“诚”则是一种心灵状态。文本显示的道理我们再熟悉不过:心诚则灵。“语文主题学习”要求“纲举目张”,而“纲举目张”就是要直击核心,抓住关键。这篇文章的题目中“愚”字带出“移”就可以尽可能覆盖文本的内容,进一步带出“诚”,“诚”才是本文文意的精神结穴处。这样再链接有关“诚”的文章,就能理解有关“诚”的民族文化精髓。

有效整合策略是深层次阅读的捷径。现举一例,以作家或作品为依据。比如李清照,以“靖康之难”为界,她的词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前期主要反映闺中的生活感情、自然风光、离愁别恨,风格以清丽明快为主;后期主要抒发怀乡、悼亡及亡国之思,词风变得凄凉悲痛。有意识地把同一作者的作品放在同一单元中教學,除了可以打开学生的认知视角,还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理解诗歌,也能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效。我们可把教学内容设计为:《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重阳)》《夏日绝句》《声声慢(寻寻觅觅)》,可以把学习目标设置为:了解李清照的生平,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能读出词的意境,能触景悟情。整合策略可以有很多,可以以“人文主题”为主线,还可以进行单元大整合,而关键在于选好角度,巧选整合点。而如何抓住文本特质,则是考验语文教师的功力。

三、要学生“海量阅读”,教师必须先读起来

一个重视读书的民族才有前途,一个重视读书的老师才能许给学生更好的未来。如何实现学生的“海量阅读”,温儒敏教授在2019阅读行动研讨会上做报告《语文教师要当“读书种子”》给出了答案。会场先生金句频出,直击师者之心:“语文老师要当‘读书种子,是一种理想,一种责任,同时又是我们面临的很实际、很紧迫的职业要求,是当下课程改革的形势所迫。老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成为一个硬指标。”“备课第一件事就是老师先做‘浸沉式阅读,即使熟悉的作品和诗歌,也要再次‘赤手空拳去读,进入其氛围境界,获取鲜活的感觉。这是教学的‘底子,教学设计要立足于这个‘底子”。“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是一次以读书为要的教学改革,教师多读书,胸中有丘壑,那样教学自有底气,课堂自有华章,就会告别一目了然的浅性阅读,真正给予学生解读文本之精华。好的教学设计,必然是个性的,它带有教师读书的“底色”,带有独特的文本阅读体验。我们教读引领课或者群文阅读课,对于主问题的设计,最好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然后“牵一发而动全身”。

“语文主题学习”依然要向课堂要效率,教师解读文本,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必然成为重中之中的决定性因素。同时,教师的阅读习惯、阅读思维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师生共读,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才是“语文主题学习”共赢的读书策略。打动自己,打动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方为上乘功夫。

教师率先垂范,开始读书,“语文主题学习”之路才会“山外青山楼外楼”不断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

“语文主题学习”需在“学习”二字上下功夫,师生同道。因为我们都知道“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张玉新老师也说:当务之急,语文老师要“啃读”一本垫底的书。因为书底的厚度决定专业发展的高度。

“语文主题学习”之路是一条攀登书山之路,“无限风光在险峰”,在这条路上,愿你我同行!

猜你喜欢
语文主题学习文本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与课本的有机整合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