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农牧区县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特征分析*

2019-01-07 12:19陆传豪刘刚才代富强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年11期
关键词:各县市甘孜州县市

陆传豪,刘刚才,代富强,李 伟※

(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 ,四川成都 610041;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3.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重庆 400067)

0 引言

综合评价县域的发展状况,分析县市之间的发展差异,探究差异形成机理,制定和实施相应优化调整的政策措施,对于推动落后地区的发展,提升发达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区域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探讨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研究精度不断提高,研究单元不断细化,研究尺度逐步由较大的国家、省、地级市等转向小尺度的县级单元,迄今为止部分专家学者已从县域尺度出发对区域发展水平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1]。在研究方法方面,传统的县域发展水平研究多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或者直接引用相关指标[2],结合经典统计学方法包括神经网络法、变异系数法、熵权法、因子分析法等[3, 4]对发展水平进行研究实证; 近年来研究方法逐步向空间分析技术如GIS、ESDA等转变[5],对县域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布特征、演变趋势、以及时空差异的形成机理等成为了研究重点[6, 7]。截止目前,以县域为基本单元进行的区域发展水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当前研究侧重点多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对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关注较少; 其次,研究区域多为中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对川西农牧区的评价研究尚未见报道。

甘孜州是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是以农牧业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长期以来研究区内一直存在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通讯落后、自我发展能力欠佳等状况。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关注力度的日益提升,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甘孜州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均有较大幅度的改善。文章基于研究区实际,建立涵盖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等三大模块的指标模型,以发展较快的2007—2014年为研究时段,对甘孜州各县市的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和发展协调度进行综合考量,分析成因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有助于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的优化,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介于北纬27°58″~34°20″、东经97°22″~102°29″之间,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的山地区域。全州行政面积15.26万km2,占四川省总面积的31.5%,下辖1个市17个县,根据地理位置和城镇分布状况分为东路、南路、北路三大片区(图1)。境内多高原、高山峡谷等,地形北高南低、中部突起、东南缘深切,平均海拔在3 500m以上。甘孜州绝大部分区域为大陆性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气候类型复杂,空间差异显著。境内水系主要有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全州天然草场面积占总面积的61.7%,是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面积广占四川省森林总面积的20%。常住人口约115万,农业人口比例高,有藏族、彝族等25个民族,其中藏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8.4%。2014年全州GDP为206.814 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465.718 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69.432 7亿元,各项人均指标均远低于全省平均。

图1 甘孜州示意图(左)与高程图(右)

1.2 数据来源

甘孜州行政区划图、DEM(30m分辨率)和遥感影像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并结合甘孜州各规划项目。各类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2007—2014年的《四川省统计年鉴》《四川省环境统计公报》《甘孜州统计年鉴》《甘孜州统计公报》、甘孜州下辖18个县市的统计年鉴及各类规划项目; 人口数据参考《甘孜州第六次人口普查报告》; 国民与社会经济数据参照《甘孜州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

2 研究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该研究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基于中国统计学会课题组所建立的综合发展指数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等6个方面数10项评价指标,可对区域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衡量[8]。基于前期对甘孜州的调查结果,参考同类地区的相关研究,对原始指标体系进行筛选,以提高评价模型与研究区之间的契合度。进而建立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等三大模块共计24项指标的评价体系(表1),以此为基础对甘孜州县域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同类方法已经在陕西省[9]、湘江流域[10]、湖北省中部地区[11]等区域进行过实证应用,有效性已得到充分验证。

模块构建和指标选取均经过细致权衡,确保模型能有效反映研究区实际。其中经济发展是区域发展最直观的表现,主要通过经济状况、经济结构、收入状况等来进行表征,旨在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社会发展是区域综合发展的现实反映和发展的初衷所在,包括社会发展状况、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交通通讯等多个方面。资源环境模块由资源状况、环境负荷、环境响应3个部分组成,用以反映资源现状、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压力、发展的健康程度等。

表1 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权重指标性质综合发展水平经济发展人均GDP(元)0.041 0 正GDP年增长率(%)0.028 9 正人均财政收入(元)0.056 0 正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元)0.061 3 正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0.047 9 正第三产业占GDP比重(%)0.028 5 正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0.023 4 正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0.059 3 正城乡居民收入比(无量纲)0.021 0 负社会发展城镇化率(%)0.035 8 正恩格尔系数(%)0.030 4负科教文卫占财政支出比重(%)0.053 9 正每万人教师数量(人)0.037 2正每万人卫生床位数(张)0.031 8正社会保险覆盖率(%)0.062 1 正公路密度(km/100km2)0.046 0 正人均邮电业务量(元)0.045 1 正资源环境人均草场面积(hm2)0.043 4 正人均耕地面积(667m2)0.037 5 正人均粮食产量(kg)0.045 0 正人口密度(人/km2)0.046 1 正建成区绿化覆盖率(%)0.041 0 正万元GDP能耗(t/万元)0.029 1 负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0.048 3 正

2.2 数据处理方法

2.2.1 数据无量纲化

由于基础数据中各项指标的数量级、量纲、性质均不同,所以不能直接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为了消除这些因素对综合发展指数评价结果的影响,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次研究选择被普遍应用的极差公式对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12]。

当指标为正向指标即“越大越优”时:

(1)

当指标为逆向指标即“越小越优”时:

(2)

式中,Xij为第i项指标中第j个指标值,Yij为标准化后的值,A为评价标准的下限值,B为评价标准的上限值。标准化之后的值均处于0~1之间。

2.2.2 权重的确定

该研究选择客观赋值法里的熵值法确定权重。熵值法的原理可表述为信息熵值越高,系统越均衡,差异越小,信息量越小,权重也越小; 反之熵值越低,其权重越大。该方法克服了层次分析法、专家经验评估法等方法中的部分不足,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具有较高的可信度[13, 14]。在熵值法的应用过程中,根据极端值和负数不能直接参与运算的约束规则,需进行一定的改进。当前主要的改进方法有标准化变换法、功效系数法等,而标准化变换较之其他方法更为客观,故该文采用标准化变换法对熵值法进行改进[15],其主要步骤如下:

(1)基于以上标准化后的指标Yij,计算第i项指标中第j个指标值的比重Pij:

(3)

(2)计算第i项指标的熵值ei:

(4)

(3)计算第i项指标的差异系数gi:

gi=1-ei

(5)

(4)获得第i项指标的权重wi:

(6)

2.2.3 综合发展水平指数的确定

计算各县市综合发展水平指数Ii,公式如下:

(7)

2.2.4 耦合度计算

耦合度反映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强度,耦合的概念源自于物理学,常用的耦合度计算模型均由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系数模型推导而来,参照相关研究成果[16],引入耦合度计算公式:

(8)

式(8)中,C为耦合度,I1为经济发展指数,I2为社会发展指数,I3为资源环境指数。耦合度值越大,子系统之间影响和作用程度越强,C为1时耦合度最高,此时3个子系统达到良性共振耦合,C为0时3个子系统处于无关状态。

2.2.5 协调度计算

由于耦合度只能反映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三大模块之间相互作用程度的强弱,而无法反映各模块之间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故结合相关研究[17],引入协调度计算模型:

(9)

式(9)中,D为协调度,C为耦合度,I为县域综合发展水平指数。该协调度指数既考虑了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同时结合了子系统自身的发展水平,能有效表征各子系统之间耦合的协调水平。

协调度分类采用廖重斌[18]通过分布函数和实证确定的耦合协调度划分标准:极度失调(0~0.10]、严重失调(0.10~0.20]、中度失调(0.20~0.30]、轻度失调(0.30~0.40]、濒临失调(0.40~0.50]、勉强协调(0.50~0.60]、初级协调(0.60~0.70]、中级协调(0.70~0.80]、良好协调(0.80~0.90]、优质协调(0.90~1.00]。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于综合评价的甘孜州县域发展水平分析

3.1.1 甘孜州县域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基于原始数据,运用模型和数据处理方法,获得各县市综合发展水平指数(表2)。结果表明,全州综合发展指数均值为0.500 8,其中经济、社会、资源环境3部分得分分别为0.195 4、0.224 7、0.080 7。同一标准处理下,四川省平均和阿坝州的平均得分分别为0.893 3和0.604 0,说明甘孜州综合发展水平较之四川省平均落后幅度较大,亦低于相邻的阿坝州。甘孜州在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上落后较多,且以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11项指标最为显著。当前甘孜州的发展状况仍处于较低水平,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最严重。

全州18个县市中,得分最高的是康定市0.635 8,泸定县0.604 8次之,石渠县最低为0.333 5,县市间差距较大。模块角度,经济发展方面,得分最高的是康定市0.289 0,其次是泸定县和九龙县,最小的是石渠县仅为0.111 0,差异较为显著; 社会发展模块,康定市仍以0.269 5排名第一,得荣县次之,石渠县得分0.148 7最低; 资源环境模块,均处于0.054 6~0.128 3之间,差距较小。基础指标方面,县市之间差距较大,尤其在经济发展指标方面,如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的差异非常显著,以人均GDP为例,康定市最高达到了3.776 3万元,而最低的石渠县仅为7 219元,前者是后者的5.23倍。总体而言,县市之间发展状况呈现两级分化,差异主要来自于经济发展模块。

表2 甘孜州各县市发展水平指数

县域指数县域指数县域指数康定市0.635 8炉霍县0.479 9色达县0.342 1泸定县0.604 8甘孜县0.480 5理塘县0.428 5丹巴县0.488 5新龙县0.442 4巴塘县0.554 1九龙县0.533 3德格县0.390 9乡城县0.510 8雅江县0.503 8白玉县0.416 8稻城县0.565 3道孚县0.454 3石渠县0.333 5得荣县0.552 5

图2 甘孜州县域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

3.1.2 甘孜州县域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分析

基于计算获得全州18个县市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运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化,后利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Jenks)将全州各县市按照综合发展指数分为相对高水平发展、较高水平发展、中等水平发展、较低水平发展、低水平发展5类[19],并生成甘孜州县域发展水平分布现状图(图2)。

结果表明,相对高水平发展的县市2个分别是康定市和泸定县,平均得分为0.620 3,均位于东路片区紧邻四川盆地的地带,该类县市区位条件较为优越,自然环境良好,气候较为适宜,发展水平相对最高,是全州经济社会文化中心。较高水平县市3个为巴塘县、稻城县、得荣县,平均得分为0.557 3,均属于南路片区,该类地区交通可达性和发展条件相对较好,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良好。中等水平县市7个包括丹巴县、九龙县、雅江县、道孚县、炉霍县、甘孜县、乡城县,平均得分为0.493 0,该类县市围绕发展水平较高区域呈圈层式分布,但受制于地理环境及较为薄弱的基础,发展水平不高。较低水平县3个为新龙县、白玉县、理塘县,平均得分为0.429 2,主要分布于州中西部,受中部突起的山地环境影响,交通可达性欠佳,发展优势不明显,发展水平较低。低水平发展县市3个为德格县、石渠县和色达县,平均得分为0.355 5,均位于西北侧靠近青藏高原一侧,远离社会经济中心,加之海拔高气温低,制约因素多,发展较为滞后。总体而言,不同发展等级之间呈现较大差距,空间上,高水平和较高水平发展县市集聚于东路和南路片区,尤以东路片区最为典型,而低水平、较低水平发展县多分布于州西北方近青藏高原的北路片区。

3.2 基于综合评价的甘孜州县域发展水平时序变化分析

3.2.1 甘孜州县域发展水平的时序变化特征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收集2007—2014年甘孜州各县市共8期基础数据,然后利用研究所选择的数据处理方法,获得2007—2014年全州综合发展水平指数的平均值(图3)。结果表明,全州各县市发展指数平均值从2007年的0.238 3逐年上升至2014年的0.500 8,增幅为0.262 5,年均增速为13.77%。这其中社会发展模块增幅最大为0.118 9,经济发展增幅次之为0.108 2,资源环境增幅为0.035 4。从基础指标看,各县市绝大部分正向指标均处于上升过程,其中经济发展模块中的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以及社会发展模块中的科教文卫占财政支出比重、社保覆盖率等指标均达到了翻倍增长。2007—2014年全州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快速上升过程中,其中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类指数增速最为显著。

图3 甘孜州县域发展水平指数的年际变化 图4 2007年、2014年各县市综合发展指数对比

2007—2014年各县市发展水平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指数增幅处于0.187 2~0.321 1,年均增速介于9%~21%,研究期内所有县市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指数均呈上升态势(图4)。增幅方面,最大的是巴塘县的0.321 1,雅江县次之为0.315 4,最小的是色达县的0.187 2。增速方面,最大的是雅江县的20.93%,各县市年增速均高于9%。分模块角度,经济发展模块,增幅最大的是泸定县0.158 4,康定市0.149 0次之,德格县增幅最小仅为0.056 8; 社会发展模块,巴塘县增幅最大为0.163 1,稻城县次之为0.160 0,色达县增幅最小; 资源环境模块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从基础指标层面看,研究期内各项指标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县市间的增速增幅存在较大差异。2007—2014年各县市综合发展指数均呈上升态势,但县市之间增速和幅度不一,总体呈现强者逾强弱者逾弱的变化特征。

3.2.2 甘孜州县域发展活力的空间差异分析

结合相关研究以及研究区实际情况,将所有县市按照增幅的大小划分为发展热点区域(>0.31)、次热区域(0.28~0.31)、普通区域(0.24~0.28)、次冷区域(0.20~0.24)、冷点区域(<0.20)五大类,并利用GIS平台将划分结果进行空间化(图5)。结果表明,发展热点县市2个分别是巴塘县和雅江县,平均增幅0.318 3,均位于南路片区,两者内外部环境较为良好,发展势头最为迅猛。次热区域3个为稻城县、泸定县、得荣县,平均增幅0.306 0,同样分布于东路和南路片区,该类地区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均相对较好,发展活力较高。普通区域7个为康定市、乡城县、九龙县、理塘县、甘孜县、丹巴县、炉霍县,平均增幅为0.257 3,除北路的甘孜县和炉霍县之外,其余均位于东路与南路片区。次冷区域3个分别是新龙县、道孚县、德格县,平均增幅为0.213 8,均位于北路片区,由于区位条件和自我发展能力欠佳,发展活力不强。冷点区域3个为石渠县、白玉县、色达县,平均增幅0.192 8,该类县市均位于州西北侧,区位条件和交通可达性较差,自然条件欠佳,制约因素多,发展活力较差。总体而言,县市间发展活力存在较大差异,发展水平为中等以上县市的增幅明显大于其他地区。空间分布上集聚效应明显,热点区域与次热区域多在州东部与南部汇聚,南路和东路片区的发展活力显著高于北路片区。

图5 甘孜州县域发展活力的空间差异 图6 甘孜州县域耦合协调度分布

3.3 甘孜州县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分析

基于前述计算获得的各县市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利用耦合度公式计算获得各县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环境3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由于耦合度无法区分到底是高发展水平下的耦合还是低发展水平下的耦合,故进一步引入耦合协调公式,用以表征各模块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同时利用GIS功能将获得的县域协调度进行空间化(图6)。结果表明,当前全州协调度均值为0.390 5,其中泸定县最高为0.430 1,色达县最低为0.321 5,县市间差异较小,根据协调度分类标准,当前泸定县、康定市、稻城县、得荣县、巴塘县等5个县市为濒临失调类,其余12个县市均为轻度失调类。空间分布上,协调度分布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的分布状况相似,同样大致呈现东南往西北递减的分布态势,协调度相对较高的泸定县、康定市等均位于东路和南路片区,而协调度最低的色达县、石渠县、德格县等均位于全州西北侧。总体而言,当前甘孜各县市发展协调度依旧较低,东路和南路县市略高于北路片区,但县市间差异不大。

时间角度,根据各期数据,计算获得2007—2014年甘孜州县域发展协调度均值分别为0.273 4、0.282 2、0.302 6、0.322 0、0.344 9、0.371 5、0.378 2、0.390 5,呈现缓慢上升态势。2007年县域发展协调度在0.211 0~0.332 2之间,仅康定、泸定为轻度失调,其他县市协调度均为中度失调状况; 到2010年协调度显著上升,轻度失调县市增加为12个,中度失调减少到6个; 而到了2014年,所有县市协调度均提升到濒临失调或轻度失调状态。甘孜州县域协调度随时间轴呈现缓慢上升态势,协调度发展趋势整体向好。

为验证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度与区域发展状况之间的对应关系,选取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比作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代表性指标,城镇化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人均粮食产量为衡量资源环境状况的指标,并分别与协调度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表明,协调度与人均GDP(R=0.855 0,P<0.01)、协调度与城乡居民收入比(R=-0.578 0,P<0.01)、协调度与城镇化率(R=0.802 6,P<0.01)、协调度与人均粮食产量(R=0.716 5,P<0.05)。协调度与人均GDP、城镇化率、人均粮食产量均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与城乡居民收入比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协调度越高,人均GDP、城镇化率、人均粮食产量等指标往往越高,城乡居民收入差异越小,县域的发展状况往往也越好。

3.4 结果及其验证

(1)甘孜州县域综合发展水平指数的平均值为0.500 8,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尤其在经济发展方面落后幅度较大。县市中康定市、泸定县发展水平最高,石渠县、德格县、色达县发展状况最为滞后,县市之间发展水平呈现两级分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县市均分布于东南侧的东路和南路片区。

(2)2007—2014年,甘孜州各县市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平均增幅为0.262 6,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77%,所有县市的发展水平均有大幅提升,其中社会和经济两大模块发展较快。但与此同时,发展活力空间分布不均导致县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逐步扩大,发展速度较快的县市同样多分布于东路和南路片区。

(3)全州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发展协调度平均值为0.390 5,各县市均处于轻度失调或濒临失调水平上,协调度较低,县市之间差异较小。空间上东路和南路片区的发展协调度略高于北路片区,时间上各县市发展协调度在缓慢上升。

该研究结果表明,甘孜州整体发展向好,但发展水平仍旧较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各模块间发展协调度较差,县市间发展水平和发展活力差异大,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和协调度均呈现东南往西北递减的分布态势。研究结果与近几年的实际调查结果相符; 发展水平和发展活力研究结果与2015年蔡臣等在甘孜州城镇化研究中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20],与2015年刘咏梅等[21]对甘孜州三大片区研究中得出的东路区域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远高于南路和北路区域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县域发展协调度测算结果与刘兆德等[22]在全国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及其类型研究中所获得的结果一致。

4 结论与讨论

(1)发展水平仍较低,自然环境影响深远。该研究中甘孜州县域综合发展水平平均得分为0.500 8,远低于四川省平均0.893 3,与临近的阿坝州亦存在一定差距。自然环境制约是造成发展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甘孜州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地势高面积广,州东部和南部多高山峡谷、气候变化剧烈,西北部多高原、气温低,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生存适宜度低,自我发展条件欠佳。受制于自然环境,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大量地区可达性差,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等的发展。针对这一现状,需持续推进扶贫攻坚战略,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优化配置,加大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机制,改善发展环境,降低自然环境造成的制约,推动贸易、旅游、工业、农牧业等共同发展,有效提升各县市的发展水平。

(2)经济发展滞后严重,发展模式有待优化。研究表明甘孜州县域社经济发展指数得分0.195 4,仅约为四川省平均的1/4,各项经济发展指标落后严重。发展基础差起步晚,发展模式欠佳是造成这一现状的最直接原因。受历史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各县市发展基础均较为薄弱,甘孜州全面发展真正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严重晚于川内其他地区,而到2007年全州经济发展得分也仅为0.087 2,起步晚起点低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程度; 发展模式欠佳,甘孜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深远,产业结构单一,作为川西北主要牧区,畜牧业发达,但第一产业固化,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率长期低于30%,仅为全省的一半左右,经济增长模式仍以粗放型为主。基于此,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业化战略,夯实基础,优化发展格局,加大对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投入,拉近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依据各县市自身实际,立足优势,构建完善的产业结构,注重二、三产业的发展,转变粗放型发展模式[23]。

(3)区位交通、社会经济、自然要素致使空间差异显著。该研究发现无论是县域综合发展状况、增长活力还是发展协调度,均呈现东南往西北递减的分布态势,发展水平高、增长活力强、协调度好的县市均集聚于州东路和南路片区,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这是由于东路和南路片区外部紧邻经济发展活跃、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成都平原和滇北地区,热点区域对该类地区产生了产生显著的辐射拉动效应; 内部而言其距全州经济社会文化中心近,自然环境相对较为良好,交通可达性更佳,区位优势明显。而北路片区紧邻发展相对较慢的青藏高原地区,区位条件及自然条件欠佳,发展水平和发展活力显著弱于东南部。基于这一现状,需实施差别化的发展战略,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应当在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产业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增加与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的经贸合作,发挥地区领头羊的作用,带动全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相对滞后的县市,需要因地制宜,充分依据地区的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产业,缩小与发展较快县市之间的差距。

(4)该研究作为对甘孜州综合发展状况的一次探索性测度,结果能较为客观的反映研究区的实际状况。但研究过程仍存在一定不足,如受制于数据获取的限制,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同时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等,这些需在今后研究中不断加以完善。

猜你喜欢
各县市甘孜州县市
甘孜州启动2021年工伤预防项目活动
加强甘孜州教育事业以促进藏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
一片狼藉
小而美的“项目制”:县市报发展的有效突破口
统筹推进县市“多规合一”规划的建议
县市报如何创新两会报道——以浙江集团旗下县市报的探索为例
省会、学校、家乡与革命“落地”——以湖北省各县市早期中共骨干党员为中心
新传播格局下地方媒体的创新与发展——县市报观察篇
关于甘孜州泸定县农特产品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基本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