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不都吾拉木·阿不都艾尼 阿尔帕提·买买提 肖开提·依布拉音
急诊严重腹部创伤是一种严重的外科疾病[1],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休克、呼吸困难、凝血功能障碍以及体温降低等[2],由于患者生理功能会出现紊乱,所以医务人员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治疗对策,很可能会加重患者病情[3],导致患者出现继发性损伤甚至死亡[4]。相较于常规外科手术,损伤外科手术能够降低手术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同时达到更高的医疗效果,但是对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5-6]。为了能够有效控制原发伤,更高地稳定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本文深入研究了损伤外科手术对急诊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下文所示结论。
研究对象是2017年1—10月患有急诊严重腹部创伤的患者60例,遵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实验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为(40.0±0.8)岁,病程均值(7.0±0.1)d;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5~ 60岁,平均年龄为(35.0±0.7)岁,病程均值(6.0±0.8)d。所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同意书。两组年龄、性别与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足研究要求。
对照组行常规外科手术治疗:根据患者损伤程度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案,将患者腹腔打开后吸收内部液体,仔细探查腹腔组织器官,待处理好受损的脏器后,对腹腔进行冲洗,结束手术;术后于外科ICU中心实施常规复苏干预。
实验组行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1)院前急救:采取紧急液体复苏与控制出血,接诊后由急诊医师快速判定患者病情,院前急救实施前行血管结扎,做好保温工作,并通过电话通知输血科与手术室,将术前各项准备工作落到到位;患者入院后及时完善各项实验室检查,待病情明确后再护送至手术室;(2)损伤控制性手术:待控制出血后,为防止粪便或消化液持续污染腹部,需将空腔器官破损口快速关闭,单个或较小的胃肠道穿孔可采取缝合修补,而复杂的肠道损伤可将残破肠端钳夹以及缝合,使残端关闭,防止一期切除吻合。若为结肠穿孔,需依照复杂肠管损伤干预;以相同的方式对十二指肠进行清创,临时关闭末端。胰腺、胆道与十二指肠受损可放置外引流,加填塞。近端空肠、胰腺颈与幽门可采取缝合器吻合,可结扎胆总管,使胆汁由胆囊造口引流。若患者乳头部创伤合并严重出血,且腹腔填塞无法止血时,可采取胰十二指肠切除,但不予重建。将患者护送至外科ICU病房,行基础对症治疗,纠正酸中毒与低体温。与外科ICU医师、其他专科医师共同处理合并伤,待患者恢复基本的生理功能后,再开展确定性手术。
(1)记录两组手术指标: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2)观察两组并发症:粘连性肠梗阻、低营养症、腹壁切口裂开与应激性溃疡;(3)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体温、凝血酶原时间(PT)值以及血氧饱和度指标。
本次实验研究数据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实施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则使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手术指标与实验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相比(±s)
表1 两组手术指标相比(±s)
实验组(n=30) 65.03±11.74 245.90±25.74 10.47±3.61对照组(n=30) 76.30±10.48 354.82±31.02 13.08±3.69 t值 3.922 5 14.800 3 2.769 3 P值 0.000 2 0.000 0 0.007 5
对照组并发症多于实验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实验组治疗后的血氧饱和度、PT值、体温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和其他创伤急救类似,医务人员在使用损伤控制外科手术对腹部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必须仔细检查患者的创伤部位[7],结合以往手术治疗经验初步急救措施。如果患者内脏脱出,医务人员一定不能轻易就放回到原来位置,必须使用急救包覆盖患者内脏,避免内脏受压,然后应该仔细清洗内脏[8-9],避免出现交叉感染[10-11]。损伤控制手术比较复杂,一般可以分为止血治疗、复苏治疗以及确定性手术治疗三个阶段,手术目的主要是控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凝血酶恢复时间,减少住院时间和手术治疗时间,最终缩短患者身体康复进程。
近年来,急诊严重腹部创伤疾病发生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手术治疗是治疗急诊严重腹部创伤的主要方法,虽然能够控制患者病情,但是容易引发继发性创伤,患者在手术治疗结束后,容易出现诸如酸中毒、低体温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12],一方面拖慢了患者的身体康复进程,增加了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有不少医学专家提出使用损伤控制外科手术对急诊严重腹部创伤患者进行治疗,临床研究发现,这种手术治疗方式可以避免常规手术曾经出现的弊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表2 两组并发症对比(n)
表3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s)
实验组 18.67±3.55 10.54±2.10 85.70±5.48 96.33±6.47 34.16±0.88 37.89±0.57对照组 18.75±4.26 13.57±2.95 85.53±5.50 91.22±6.84 34.19±0.87 36.77±0.59 t值 0.079 0 4.583 1 0.119 9 2.972 7 0.132 8 7.477 8 P值 0.937 3 0.000 0 0.905 0 0.004 3 0.894 8 0.00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