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艳
护理临床带教作为护理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及医院医疗质量[1]。目前,护理人员学历包括大专、本科等,不论学历高低,其均承担相同的工作任务,未考虑其能力、学历差异,这极易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尤其是高学历者。文章旨在分析分层次教学目标管理模式应用于护理临床带教中的效果。
选取2016年4月21日—2017年3月30日22名实习护理人员为对照组,观察组选取2017年4月10日—2018年4月25日25名实习护理人员。对照组:平均年龄(20.09±2.58)岁,男女比1∶21;其中,4名为中专,10名为大专,8名为本科。观察组:平均年龄(20.35±2.17)岁,均为女生;其中,6名为中专,12名为大专,7名为本科。两组上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模式,采用一对一带教模式,由带教老师指导进行各项教学工作,于实习结束后考核。
观察组实施分层次教学目标管理,主要在于:(1)层次管理,根据实习生实际情况,分为三个层次——中专、大专、本科,利于分层管理顺利进行,并分配各层次老师,由带教老师完成培训、考核等各项事宜。(2)临床带教分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适当调整护理带教师资,进一步促使分层管理顺利实施,针对本科学生,选择高学历、临床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专家、技术骨干担任带教老师;针对中专学生,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注意此类学生通常年龄较小,在处理问题、自学、学习习惯等方面均尚显不足,带教老师应予以充足耐心及理解。(3)目标分层,针对各个层次,制定相对应教学目标,进一步突出管理的层次性,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指导思想、教学要求、教材应用、考试标准等,保证各个层次教学针对性强、目标清晰,针对不同层次实习生,采取差异化教学,有意识的培养其有效学习、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解决问题能力等,并依次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考核,理论基础知识考核采取试卷形式,针对不同层次制定合适题目,本科生基础题占比65%,创新题占比15%,综合分析题占比20%,大专实习生基础题占比75%,创新题占比10%,综合分析题占比15%,中专实习生基础题占比90%,创新题占比5%,综合分析题占比5%。
观察两组带教效果、满意度。带教效果考核涉及实践操作、理论知识、制度掌握、流程掌握及法律法规,各项均为100分,以得分高为优势。满意度包括自我评价、教学方式、实习过程。
数据分析采取SPSS21.00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带教效果),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满意度),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实践操作、理论知识、制度掌握、流程掌握及法律法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在满意度方面,观察组自我评价、教学方式、实习过程数据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在护理带教中,实习生分层次管理模式可显著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带教工作整体化、规范化、系统化发展,明确责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习生综合能力及业务水平,促使其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2-5]。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通过对不同层次实习生进行针对性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不仅利于实习生学习效果及效率的提高,且利于带教老师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的提高,培养护理人员贡献社会。同时,逐步完善管理机制,通过周密管理措施、严密组织机构,能够有效对带教过程进行动态监察[6-9],促使护理带教不断统一化、规范化,不断完善相关制度,确保教学质量。在实际过程中,带教老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掌握沟通技巧及人文学知识,保持对工作的热情,随时注意学习新的护理知识,加强医患沟通技巧的学习,重视师生相处、沟通方式,并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实习生不同特点,予以个体化教学,这不仅调动了带教老师积极性,也增强了其成就感及责任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及实习效果,帮助带教老师实现自身价值。
另外,带教内容的丰富多样也利于实习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习过程中,加强细致工作流程、护理制度学习及职业道德感建设,采取实习生为主体的模式及思想,可有效开拓其视野,增强自信心[10-13]。通过不同科室实习,实习生可掌握各个科室工作性质,对教学过程有一定了解,引导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通过反馈不断调整,保证带教方法多样性,利于调动实习生主动性及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及效果。
此次结果中可见,观察组实践操作、理论知识、制度掌握、流程掌握及法律法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在满意度方面,观察组自我评价、教学方式、实习过程数据均高于对照组,P<0.05。显然,观察组所用方式更具优势,学习效率及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护理临床带教中实施分层次教学目标管理,应用价值较高,可有效提供带教效果,为实习生日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利于医疗事业良性发展。
表1 对比两组考核成绩(±s,分)
表1 对比两组考核成绩(±s,分)
观察组 25 92.11±0.87 98.03±0.15 90.48±0.50 94.96±0.28 90.47±0.79对照组 22 84.76±2.03 90.97±0.44 85.26±2.79 87.89±2.23 83.32±2.61 t值 - 16.48 75.49 9.20 15.73 13.05 P值 - 0.01 0.01 0.01 0.01 0.01
表2 对比两组满意度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