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西双版纳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思考

2019-01-07 06:38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政治理论教研室副主任讲师
创造 2018年11期
关键词:西双版纳示范区文明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政治理论教研室副主任、讲师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一论断,对于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的西双版纳而言,带来了发展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高标准的新要求。

一、新时代 新机遇

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而这矛盾背后也蕴含着人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更高要求,蕴涵着人们对于优质生态产品的更多需求。西双版纳,作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动植物王国桂冠上的绿宝石”,是我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全州目前拥有国家级、省级、州级和县级自然保护区622万亩,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1400亿元。近年来,全州坚持绿色发展,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构建“六大生态经济”,形成了一系列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产业。2017年,全州生物产业实现253.2亿元,同比增长13.3%;旅游服务收入达507.8亿元,同比增长20.8%;健康养生收入实现36.2亿元,完成省下达指标的181%;新创建中国驰名商标1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户、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0户。这一系列新成果的取得,为打造更高质量并具有西双版纳特色的生态产品打下了扎实基础,为实现西双版纳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现实动力。

二、 明优势 探不足

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绿色”是西双版纳最大优势,是西双版纳发展的最大宝贵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跨越式发展的今天,明确时代主题,把握发展动态,用新发展理念积极发挥优势,将森林覆盖率高达80.8%的“绿水青山”转化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金山银山”,是当下西双版纳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但是,新时代的当下,西双版纳在破解生态等于生产力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一)思想提升和转化存在差距

社会的发展,需要思想的引领。当下,培训、学习、调研等各种提升思想的方法并不少,学员们知识面得到新的提高,对事物发展有了新收获。但是,真正意义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则不敢高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走出州外学省外,“经验学习皆收获,实践转化没套路”的现象大有存在。学习生态文明之路,去湖州全国生态文明干部学院学浙江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切实感觉“两山论”实践意义,但回到西双版纳,却又有种“一朝回到培训前”,思路不对口的感觉,导致基层领导叹息生态文明建设落实不易,诸如此类现象的产生,问题在于思想提升和转化不一致。思想提升,需学理论,看实践,接地气,析源头,清事理,而非走马观花。生态文明建设,各地各有千秋,因地制宜。浙江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属于先发展后治理,而此类模式和西双版纳当下发展,原则不一致。西双版纳发展,先保护后发展,边发展边保护。浙江生态文明实践效应高,源于物质生活极大满足前提下,对健康理念的重视和现实需要,而西双版纳发展,源头上依然是发展物质生活为前提,由此两者前提背景不一,这就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实践科学“两山论”。如西双版纳州绿色转化靠什么、怎么做、为什么等问题,而不是出去实务派,回来空想派。

(二)多“干”少“结”,影响力有限

西双版纳,成为云南唯一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良好的生态环境虽受地理、历史等各种因素影响,但是不能忽视人民群众保护环境、积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之风。政府的引导、社会的营造、人民的保护,都深深蕴涵着生态文明建设实干精神。国家级殊荣的获得,是对西双版纳各族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实干精神的最大褒奖。制度层面的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态文明理念的进一步提升,良好生态文明文化氛围的形成,都离不开实干。但是,作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西双版纳,在“绿色”发展如此大优势面前,整体影响力如何?值得深思。“干”而不“结”“干””而少“结”“干”而忙“结”等方式,严重削弱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影响力,只知干而干,俨然已不符合新时代国家级西双版纳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发展需要,西双版纳生态文明建设应由干出成果到干出影响,干出影响到干成理论而发展。

(三)优势与定位结合依然欠缺

西双版纳生态文明建设优势明显,但是结合西双版纳“热”“傣”“水”“边”发展的定位而言,发展紧密都有待加强。良好的环境,铸就了美丽的西双版纳;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带来了西双版纳新的飞跃。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沿边开发开放等机遇,西双版纳俨然已成面向东南亚的国际前沿城市。因此,突出生态优势,更需大思维大逻辑,积极构建国际化西双版纳特点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理论提供新依据。而当下,西双版纳积极寻求和周边相邻国家之间的生态文明建设合作,但未形成相关长效机制,更无相关峰会召开,这体现出对优势认识的不够深入。

三、探举措 增实效

(一)学有所思,因地制宜而后行

西双版纳生态文明建设,在良好自然环境下,如何破解生态等于生产力,实现真正意义“两山论”,应在提升思想下功夫。要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思,要结合地气,分析西双版纳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当下生态文明需要破解什么?优势何在?如何转化?特别是要重点关注和深入思考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搞大开发不意味着不搞大发展”这一最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并结合西双版纳发展需要进行充分论证,用于实践。做到先思而后行,才能明确发展方向,才能拓宽发展思维,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等于生产力,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态文明为其美好生活所带来的幸福感。

(二)倡导举办生态文明国际峰会(论坛),扩大朋友圈、提升影响力

西双版纳生态文明建设,应紧密结合“水”“边”定位,将生态文明建设由地区建设向国际发展。在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辐射南亚东南亚定位过程中,结合与老挝建设跨境联合保护区域,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保护合作,举办“海上丝绸之路绿色使者计划·中国——老挝环境管理研讨班”三件国际大事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相关活动影响力,积极倡导举办东南亚及更高级别的生态文明国际峰会,力争将西双版纳打造成为东南亚乃至更高级别的国际生态峰会永久会址。

(三) 打好三品牌,唱响全国先行示范区之声

1、打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牌

经验,是供他人学习和借鉴的,是实践的成果,是智慧的结晶。西双版纳生态文明建设,应积极总结经验,打造和宣传具有西双版纳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西双版纳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由此提出西双版纳智慧、西双版纳方案,专供他人学习借鉴,由此扩大影响力,提升知名度。

2、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文化牌

讲好西双版纳生态文明建设故事,离不开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观。如傣族的“大地是母亲,森林是父亲,天地间谷子至高无上”“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等;哈尼族因山林不同用途实施的山林管护制度:一分护寨林、二分坟山林、三分水源林、四分棺木林、五分薪炭林,诸如此类的生态保护民俗,既展示了西双版纳各族人们敬畏自然、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传统,也彰显了西双版纳各族人民朴实的生态观及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哲理。

3、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牌

结合西双版纳生态文明示范区定位,积极构建西双版纳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邀请相关专家学者结合西双版纳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特点,构建更高标准的生态文明发展体系,为国家构建更为完善的生态文明指标提供参考和决策,同时更是对自我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发展标准和更高发展要求。

“绿色”是西双版纳发展的最大宝贵财富

猜你喜欢
西双版纳示范区文明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
YUN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