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立镇 融合发展
——云南特色小镇建设样本观察

2019-01-07 06:38
创造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古镇小镇特色

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坐标变了,甚至半球都变了,但是城市的钢筋水泥永远满足不了许多人逃离的欲望。今天的人们,不仅需要繁华都市,也需要美丽小镇。这是因为,特色小镇不仅有利于搭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高端产业和高端要素的集聚地;而且,从生活生态的角度而言,特色小镇也有利于打造独具魅力的新型生活空间,使人民的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当前,特色小镇建设在我国已经成为势头强劲的产业风口,然而,在全国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需要引起警惕的问题,例如部分地区概念不清、定位不准、同质化严重、特色不鲜明等等。

特色小镇是什么?按照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镇应具有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征。事实上,在云南,一些小镇经过近年来的打造和经营,已经成为宜业宜居宜观光的理想之所,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小镇发展模式,也为全省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特色为“魂” 独树一帜

金黄的稻田是舞台,翠绿的山脉是背景,耕牛走、白鹭飞……2018年国庆节期间,腾冲市北海乡玛御谷温泉小镇里的稻田艺术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十里八乡的村民冒雨前来“打卡”。专业的音乐舞蹈表演,接地气的农民画展、皮影戏、船灯表演及抓稻鱼比赛,引得欢声笑语响彻山谷。

这个稻香满满的艺术节渗透着小镇建设运营9年来一直秉持的建设和运营理念——着力构建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国际元素相融合、小镇风貌与自然环境共生、小镇与周边村民分享发展成果的生态系统。

在玛御谷温泉小镇3.17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里,分布着多处超过600年历史的古村落,农耕文明在这里得以完好地存续。按照原来的规划,规划区内的澡塘寨、清河社要整村搬迁,但腾冲玛御谷温泉投资有限公司来投资建设温泉小镇后,决定调整规划不搬迁。

“自然便是美景,梯田是更好的舞台,小镇整体上应该是地里‘长’出来的,而不是人工‘造’出来的、城里‘搬’过来的。”腾冲玛御谷温泉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斐说。

“古村落和自然风貌是小镇的灵魂,保护好它们,小镇经营就成功了一大半。”温泉小镇运营顾问刘大威也指出。

秉持这样的理念,小镇建设没有大拆大建,生硬切割,而是顺势而为,所有的新建项目都与原有的自然风貌相融合。

如果说玛御谷温泉小镇是新田园主义下的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那么元阳哈尼梯田小镇则是以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为核心而开展的各项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风貌提升的空间载体和示范集聚区域。除了极具特色的哈尼族蘑菇房以外,这里最为特别的自然就是梯田了,它是苍茫大地的绝美雕刻,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传承,是哈尼梯田小镇发展之“魂”。

回归自然淳朴的本质,保持地方特色才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前行轨迹。专家早就指出,培育特色小镇的内涵要围绕“特色”,如特色古镇文化、特色民间技艺、特色中医药等,绝非一个简单复制的造城运动。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不能盲目拆老建新,或者盲目盖高楼大厦,而应依托原有产业优势、历史人文积累和独特资源禀赋,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进行特色小镇的规划和建设,应该是顺应人口集聚和生产生活需要的良性开发过程。

在这方面,玛御谷温泉小镇和元阳哈尼梯田小镇等特色小镇可以说已经做出了良好的尝试。

在云南,像这样依靠特色立镇的小镇并不在少数,如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以“花”立镇,因地制宜植树植花,实现绿化、美化、彩化、香化梯度发展,一年四季花团锦簇,天湖花海美不胜收,引得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喜洲古镇以“白族民居”闻名,保存着最多、最好的白族民居建筑群,雕梁画栋、斗拱重叠,门楼、照壁、山墙的彩画装饰艺术绚丽多姿,独特的白族文化、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苍山洱海一起构成了“山海田城”自然文化景观综合体,引来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如今“特色小镇”开发已经悄然进入下半场,如果没有独一无二的特色,再大的投入和推广,也只能是昙花一现。突出各小镇特色,让资金、技术、信息、文化等相关优势对应汇集,使每个小镇拥有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唯一性,特色小镇建设才能独树一帜。

产业为“核” 富民强镇

2018年5月,《中国特色小(城)镇2018年发展指数报告》发布,云南五地入选中国“50个最美特色小镇”,分别是红河州建水县西庄紫陶小镇、普洱市思茅区汇源小镇、普洱市思茅区普洱茶小镇、文山州文山市古木三七小镇和昆明市呈贡区斗南花卉小镇。

这些入围的小镇有何特色?对云南省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有何启示?据了解,本次评选是通过考察研究特色产业引领、人居功能聚合、文旅元素魅力三个方面15个指标的数据,用量化的指数形式直观地反映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特色小(城)镇“产、城、人、文”四位一体融合发展的状况。

按照以上标准,不难发现云南省这五个地方都从自身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出发,发展了支撑性较强的产业,打造了宜居宜业的环境。

特色的生命力源于产业的发展。一千个特色小镇应该有一千张面孔,但它们也拥有一个共同特点,那便是立足产业。在多份中央文件中,针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均提到“坚持产业建镇”。

近年来,各地掀起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例子,也有需要避免的问题和倾向。总体来说,成功的经验做法多是从“激发内生动力”入手,在“特”字上做文章,规划发展路子,取得了成效。例如,云南省此次入选名单的斗南,目前已经形成国内最集中的花卉产业集群发展区,有2000余家花卉经营及物流企业蓬勃发展,形成了花卉种植、包装、交易、冷链物流、科技研发、人才培训、花卉工业、旅游等全程标准化的现代花卉产业链。斗南从滇池南岸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成为亚洲鲜花重镇,花农也转变了身份,通过卖花、做中介、做物流、做包装,收入大幅增长;鲜切花交易市场设施不断完善,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让这里的生活环境、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鲜切花产业让斗南声名远扬,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围绕花卉产业这一根本,斗南以产业发展筑根基、强带动,实现了生产、生活、居住、文化等功能的同步提升,以及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不久前,建水县举行了“紫陶文化产业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启动授牌仪式,成为首批获得资格名单中唯一位于县域的园区。该产业园由“一核、三区”组成,其中,“一核”包括紫陶文化创意园、紫陶文化主题街、紫陶小镇、碗窑古村、碗窑新村等,将生态、文化、休闲和旅游紧密融合。

彝文化的“大舞台”——楚雄彝人古镇

建水制陶业发端于3500多年前,汉代技术趋于完备,宋代成熟,元明时期产品即行销海内外,被誉为“国瓷”之一。清代开始烧制紫陶,以五色陶土为料,加上独特的书画、雕刻、镶嵌、磨光等工艺,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典范。近年来,建水紫陶年产值以每年1.2倍增速大踏步发展,截至2017年10月底,园区范围内登记注册的企业数约1300家,紫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万。

斗南有鲜切花,红河有紫陶,普洱有好茶,文山有三七,各个地方因地制宜,打造出独特的产业生态,形成规模效应,发挥集聚优势,做到了“以产立镇、以产带镇、以产兴镇”,既有效带动了当地工农业发展,又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可以看出,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应当突出主导产业带动,深挖每个特色小镇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研究思考“发展靠什么”,才能实现“特色是什么”。

文化为“根” 古镇新生

如果说产业是特色小镇的核心,那么文化则是小镇的根。如何在小镇建设中坚守自己的“根”,以文化带动发展,楚雄彝人古镇的经验值得借鉴。

楚雄是昆明至大理必经之地,虽资源丰富,却由于过去缺乏对旅游文化的整体开发,没有形成一个展示彝族和本土文化的重要平台。在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大背景下,2005年4月,彝人古镇应运而生。次年7月火把节期间,古镇正式开放运营,揭开了楚雄文化旅游发展的大幕。

彝人古镇在建筑风格上延续了原德江城的风貌,建筑样式汇集了云、贵、川等地的彝族民居样式,同时深入挖掘楚雄彝族文化,参照传统彝族村落建筑设计,毕摩房、苏尼房、姑娘房等在此留存。此外,营建彝人部落特色街区,组建演出团队,每晚演出“祭火大典”,开发酒店、客栈区,为打造一个真正的旅游商业综合体和旅游集散地建立基础。

让来到古镇的人们领略到彝族原生态的市井文化、建筑文化、村落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和祭祀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彝人古镇内涵的重要标识。在彝人古镇,每天晚上彝族人民会穿着盛装,唱响彝家调,跳起左脚舞,迎接客人的到来。六祖广场上,民间艺人喷雷火、耍火把,特技展示;葫芦长廊里,感受彝族月琴、三弦的旋律,聆听彝家情歌对唱的动听。而图案精美、色彩艳丽的彝绣产品,也已在彝人古镇形成近百家的经营规模,这些旅游商品都有浓郁民族特色,地域特点鲜明,文化内涵丰厚,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

赓续文化传统、保留文化之根,形成的是巨大的向心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目前,已有数千旅行社签约彝人古镇,把其列入滇西旅游的楚雄游站点;古镇游客量从2007年的130万跃升至2017年的1150万人次;解决近2万人就业和居住生活,撬动上下游产业投资约100亿元。

彝人古镇的开发与经营,不仅契合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且其背后所体现的古建新生、文化敬畏等发展逻辑,为其他地区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带来了很多可想象的空间。

特色小镇发展要与地方文化结合,并关注当地居民,注重运营和持续,形成自身的品牌。目前,云南各地都在进行探索。

走进被称为南诏文化发源地的小城巍山,许多人总会惊叹于此地的建筑、美食,更惊叹于它博大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人文风貌。如今,乘着特色小镇建设的东风,大理巍山古城凭借独有的“南诏IP”,已成为云南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排头兵。

像巍山这般拥有独特文化底蕴的“小镇资源”,云南还有很多。但如何运用好这种文化资源IP,把处于野生、沉睡和散漫状态的、天然矿产式的文化资源,转化成具有较强传播力、可以进入主流文化消费平台的文化IP和产品,打造出有品牌、有实力、可持续的特色小镇,还是一个复杂的课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蔡劲松建议说,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应当聚焦文化的内核与意蕴,正视村镇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文化缺失、环境失衡、经济欠发达等问题;此外,还应强调文创改造的整体品格提升,真正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基因与典型风格,促进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的关键在于文化承续及提供人文精神引领,催生文化与经济发展之“双效”价值,提升“有品质”的社会生活新样态、新模式。

旅游为“媒” 增添动能

每逢假期,散落在云岭大地上的“小镇”都会异常火爆。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增加、消费者出游需求的变化、乡村旅游日益迅猛的发展,琳琅满目的旅游特色小镇,渐渐成为云南小长假及周末出游的“网红地”。

统计数据显示,仅红河州弥勒市,2018年1月至8月,其太平湖森林小镇、东风韵小镇、红河水乡小镇、可邑小镇4个特色小镇就共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旅游创收近千万元。

目前说到“特色小镇”,很多人的第一印象还是“景区”“旅游点”。这不奇怪,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本来就有对接旅游业的考虑,而且旅游业是这类小镇开发的有力助推,是在较短时间内提升硬件软件、改变乡村面貌的有效激励。正因如此,尽管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的培育目标来看,休闲旅游只是“中国特色小镇”的特色之一,但仍有许多小镇不约而同地把旅游业选作自己特色化发展的路径。据国家住建部公布的全国特色小镇名单显示,第二批276个特色小镇中,文旅产业主导型特色小镇占到了42%,旅游已成为特色小镇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坐拥丰富旅游资源的云南,2017年6月公布的105个特色小镇中就有76个是“旅游特色小镇”,从约72.4%的占比率中不难看出:借助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气候环境等独特优势的云南特色小镇,正借助“旅游+”穿针引线,融合医疗、养老、康体、工业、体育等相关产业,积极发挥和释放着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功能。

以云南省首个高原体育运动特色小镇——嘉丽泽高原体育运动小镇为例,该小镇预计总投资33亿元,将打造集“旅游度假+文化休闲+运动养生+互联网智能化+体育产业孵化”为一体的新兴产业综合体,计划3年建成。其已被国家体育总局授牌确定为全国96个体育运动示范小镇之一,已成功承办足协U15、U16、U19等青少年足球赛,以及昆仑润滑杯·2018中国量产车性能大赛等。

再如弥勒“东风韵”小镇,这是一个以文化艺术创意为特色,集葡萄文化、自然风光、人文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小镇。花田飘香,风车旋转,一进入这里就感到岁月静好。按照规划,“东风韵”小镇将围绕滨水健康环道,构建文化艺术、葡萄美酒、健康养生三大产业区,打造为全国一流的文化艺术体验5A级旅游目的地。

应该说,小镇特色与旅游业不仅不矛盾,反而是很好的搭配。只要特色够“特”,经得起市场检验,就是成功的。

但是,中国旅游研究院昆明分院暨云南省旅游规划研究院原院长姜若愚也表示,泛旅游化的小镇运营,多依托“旅游+”的引擎作用,这种小镇运营模式与国外以产业立镇的特色小镇有着本质区别。以时下最受游客追捧的“赏花游经济”为例,以花海为噱头吸引游客,围绕花海展开骑马、摄影、划船、温泉、民宿、农家乐、手工作坊等业态的旅游小镇,在云南可谓是一抓一把。但花期一过,因“赏花经济”兴起的小镇,一周内就能从“门庭若市”急转直下为“门可罗雀”。相较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基础香料种植产业、美国纳帕溪谷的百种葡萄种植产业、台湾清境农场的高山果蔬种植产业等国际知名的“赏花品牌”而言,还欠缺能以品牌IP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生命力。

弥勒东风韵小镇将打造为全国一流的文化艺术体验5A级旅游目的地

总之,旅游产业如果没有品牌,就没有了核心竞争力,也就没办法可持续性发展。可以说,未来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还需要不断探索。

借鉴·华侨城模式>>

对于建设旅游小镇,被誉为“中国旅游主题地产第一品牌”的华侨城集团或许有发言权。从深圳的第一个项目起步,华侨城集团多年来已经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模式:“旅游+文化+城镇化”“旅游+互联网+金融”。

作为中国文化旅游的领军企业,华侨城在对每个小镇开发时,都会先根据当地独特禀赋的旅游资源、文化特色,展开有针对性的挖掘与保护,因为这些才是吸引游客来观光休闲度假的亮点。除此之外,华侨城还会依据特色打造“文化旅游型”“产业依托型”“卫星城镇型”的旅游小镇。换句话说,打造特色旅游小镇不是兴建房地产综合体。适当地投入硬件设施建设,确保游客的基本消费需求得以满足,只是打造特色旅游小镇的初级阶段,依托产业的“内生驱动”,依托文化赋予其旅游的灵魂,依托城市流量,做“卫星城镇”依附在大、中城市周边,确保客流量的稳定输入和产品迭代,才是打造旅游特色小镇时需赋予其的“内生驱动力”。

华侨城多年来的经验表明:打造特色小镇不能“人去楼空”,需要“留住”当地人。在挖掘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不仅要挖掘历史底蕴,加工出独具民族特色和民俗风情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更要贴上独具当地特色的文化符号,赋予这些产品文化价值,让小镇能在未来自己“造血”。用特色打造小镇独特的“IP”,这才是“华侨城模式”与众不同之处。

猜你喜欢
古镇小镇特色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同里古镇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